本來就沒有一個資訊產品型號是跑永遠的, 大類別也會變動
iPad 已經熱賣快一年了, 目前也沒有任何訊號說未來一年內有快速掉下來的問題
(除非蘋果自己搞砸什麼大東西)
基本上會大賣 2~3 年以上算確定. 這樣就夠了.
2015 年還有沒有叫 NB 的這東西算個產業近半的市場類別, 連現在賣 NB 的人都還不敢那麼確定.
至於什麼叫 CULV 那個留給 Intel 去講, 這東西本來就是 Intel 的商品分類,
也是之前推 ULV 太貴之後往下打的產品名線. 如果之後推出某個看起來像 ATOM 也像 SU 也像 P 的東西
然後叫它 CULV 然後移些效能和定位... 名稱相同但實質也是另一回事
和 Pad 比也不太對. 產品屬性不一樣 (Wintel), 價格帶不一樣 ( > 500 USD), 功耗和重量也不一樣
這幾項都有明顯差距. 也許對一些人來說是可相取代的購買考量, 但對大部份人來說可能並不是.
反正市場大家看, 看法不一定一樣. 但到最後就是被用錢投票多, 賣得好賺得多的贏
xPad 奇妙的是後面還兼銷售管道, 消費者花錢買個平台來買它的專屬軟體. 至少目前是這樣.
PC 上也是可以買軟體加給它, 不過不被認為是新創市場, 且生態和控制系統不一樣.
bar0106 wrote:
我倒認為言之尚早.....(恕刪)
CULV和ATOM的戰爭已經過去了
現在兩邊效能和價格都有一定差距
已經完全是不同定位的產品~
現實上除了舊款CORE 2產品以外
CORE i(UM版)也已經很少人沿用CULV這個詞~
反倒
我認為NETBOOK和IPAD等手持裝置比較具有可比較性(尤其是明年的發展)
其實我的討論對象並不僅止於IPAD(雖然IPAD現在是賣最好的平板 但畢竟APPLE主導的軟硬體還是相對封閉)
更可怕的對手是後面的ANDROID(或是MEEGO、CHROME OS)平板甚至是超級手機.....等手持裝置
價格方面
這些手持裝置現在剛推出選擇少或許是貴了點
但是看看VIEWPAD 7就知道價位都還有下調空間
效能方面
"ARM目前跑非WINDOWS"並不輸"ATOM跑WINDOWS"(YOUTUBE上很多比較影片可參考~)
而且ARM今年底到明年初應該就會開始有進化後的雙核心機種上市
更別說現在ATOM也能跑ANDROID~
功能方面
平板等手持裝置大概只輸在文書輸入
這點只要有"外接鍵盤"和"類OFFICE軟體"就能解決
搞不好哪天直接用現在NETBOOK的殼
裝入ARM+ANDROID推出產品也不無可能
----------------------------------------------------------------------------------------------------
現在不僅是ATOM要跟ARM競爭
WINDOWS也要跟ANDROID、CHROME OS、MEEGO等競爭(IOS獨樹一格 就先不列入)
日後就看各方勢力如何合縱連橫、排列組合去搶這個"手持裝置"的市場~
chiyenms wrote:
資訊產品, 如果以產...(恕刪)
1. NB幾乎肯定會存在, 但是NB+桌機可能市佔率會比現在差點...
原因當然是因為手持裝置的進步盛行還有雲端技術的發展.
確實可以取代部分PC功能...
但是, 在目前還看不出革命性的裝置及硬體前..
後兩者在五年內能發展能力非常有限...
理想上要把大PC市場淘汰必定是早晚的事...
但是現實上我們必須考慮硬體相關發展可否達到..
像版上也有討論用雲端技術進行運算及遊戲(不是線上遊戲, 是"線上"運算回傳的遊戲)..
理論上就算Crysis這麼吃硬體的遊戲, 也不見得不能用雲端運算達成..
但很現實的, 別說台灣的網路, 就算全世界的網路都達不到能支撐這樣運算的主機..
能負荷如此高資料流量...
2. Ipad的優點跟缺點是兩面刀, 很難兩全齊美...
像用ARM處理器可以跑得不差, 但是條件是: 那是非微軟系統..
而且老問題, 多工不易及整體流暢還是差上一點...
播放影片是可以順暢, 但從開啟到播放呢? 流暢度就差了...
只要微軟沒打造出一個可以吃硬體極小, 又功能尚稱齊全的作業系統..
要讓大多數人把Ipad當行動工作機, 還是很困難...
百家之鳴的作業系統(將來等類Ipad主機普遍後必然如此)當然有助於推展相關軟體..
但是也會讓整個通用性降低很多... 在PC世界裡, 一台十幾萬server的word檔案...
可以搬去只賣一萬不到的小筆電身上, 不但可以讀, 且能完整編輯, 這在目前或短期內..
Ipad是辦不到的... 當然要克服軟體問題表面上並不難, 可是若要做到完整支援...
目前很難不落入微軟面對的難題, 軟體必然跟著肥大起來...
跟著就是老問題, 我們的處理器又不夠力了...
至少短期內, 要在行動工作機上取代NB/小筆電, 很難....
另外說Ipad熱賣的狀況, 我們應該也考慮到, 實際上那些人是不是本來很可能買NB的人?
畢竟, Apple是把它當成精品在經營(看它的外表及封閉的功能性就知道)...
買來就像台灣某些人買日本手機回來現或嘗鮮並無兩樣...(日系手機大部分都不能在台灣用吧?)
我的想法跟一些玩家差不多, 這類產品不妨等大家通通上場, 百家爭鳴時再上陣去買..
挑選比較合適自己用途的產品, 價格也可能比現在還更好....
何必買來還得花極大的心力去克服一些軟硬體上限制? (至少比買一台筆電還累好幾倍..)
bar0106 wrote:
1. NB幾乎肯定會...(恕刪)
基本上
你的論點就是把NOTEBOOK和NETBOOK劃為同類(行動工作機)
然後再看IPAD等其他手持裝置能不能取代NOTEBOOK(包含NETBOOK)或是有其不同功能......
簡單講
就是NOTEBOOK和NETBOOK先擇一
IPAD等手持裝置以後再看看有沒有必要~
但是
我的看法是NETBOOK本身就無法取代NOTEBOOK
(行動工作機也要看是從事哪方面工作 過於複雜的運算NETBOOK也無法勝任)
IPAD等手持裝置只要足以取代NETBOOK(上網、影音、簡易文書)就夠了
其他更複雜、長時間的運算需求還是留給NOTEBOOK/PC去運作~
簡單講
就是NOTEBOOK先要有(若沒移動需求 定點場合有PC就夠了)
其他NETBOOK、IPAD、平板甚至超級手機、智慧型手機等手持裝置通通一起競爭
看最後誰會出線成為"第二或第三台電腦"~
以上兩種不同的看法
最後到底誰取代誰、多數人會選擇購買那些裝置
就留待時間去證明~
---------------------------------------------------------------------------------------------
至於軟體相容性的問題
IPAD目前應該有APP可以編輯WORD檔(相容性會有問題嗎?我沒用過 倒不是很清楚~)
而且只要市場做大
在商言商應該都有辦法解決
就像MICROSOFT現在也有在MAC上出OFFICE
難保哪一天不會出在其他OS或手持裝置上~
更誇張一點的想法
假設未來哪天當人們發現使用其他OS的時間遠多於WINDOWS時
到時誰要去相容誰還很難說勒~
CUBE0125 wrote:
基本上你的論點就是把...(恕刪)
其實當初為什麼會叫Netbook?
為什麼EPC會用Linux系統, 很早廠商就知道atom的能耐了...
所以為了低價拼市場及兼顧運作流暢性..
早期EPC是非常簡單的系統, 也比現在掛上Windows跑得順..
即使容量不夠大, 但畢竟是Linux系統, 拿來使用4G SSD大致還夠用,..
單純拿來文書上網, 應該是足夠的...
問題是, 後來大眾開始對它的期待轉成小型NB, 必須掛上Windows滿足這最基本需求..
結果就是大家開始對性能不滿意, 也導致CULV處理器下放推出..
現在Ipad有點像當初EPC, 很新鮮, 很方便攜帶, 甚至擁有EPC沒有的極佳質感..
可是它想去代低價小尺寸NB, 它就得面臨掛上微軟軟體的檢驗...
想也知道那會是災難... Atom都讓某些人罵翻天了, ARM會有啥結果可想而知..
而且目前的Ipad算是封閉系統, 要做到跟微軟高相容性, 那是比PC或Linux系統難多了..
像你說的Word能開應該勉強辦得到, 但是開出來結果是否正確性夠高, 且能修改編輯就很難保證..
坦白說, 連微軟自己的不同Office版本都有相當的不相容, PC上的Open office或Linux上還再差一點..
你會認為喜歡搞自己那套的apple能支援到啥地步? 會不會修改幾字, 存檔後就變了樣?
或是看起來可以, 但不保證都行, 等你出包才知道, 在工作領域, 這是出不得錯的..
這也是為什麼Office還是獨強的辦公室軟體, 因為除了微軟自己, 要做到高相容相通性, 很難...
只要想取代NB, 哪怕只是小筆電/CULV市場, 要做到能夠運作Windows, 才可能辦到..
atom的問題也在此, 其實處理器強不強,是跟軟體性能搭配的, 你跑辦公室軟體..
明明一顆E3300就辦得到, 那你去買顆i7有何意義? atom配上Wondows 7 已經讓人不怎滿意..
ARM處理器更不可能好.. Ipad這類的隨身機, 目前是連atom裝上去都有問題(功耗及體積會不及格..)..
要期待上得了Windows, 短期內絕不可能, 應該買的人都會承認,. 要當工作機,. Ipad還有段路要走....
小筆電雖然不讓人滿意, 但是勉強可以勝任, 因為無論如何它就是台PC, 幾乎沒有相容性問題...
EPC上我用Office 2007編了個檔, 傳到我老闆信箱, 他的桌機打開後, 幾乎不會有任何問題..
而且他還可以修改後傳回來給我, 一樣也不太可能出包, 沒有這種可靠性, 你怎樣把機器拿來吃飯? 那是在開玩笑啊..
一個學生, 老師把講義做成Powerpoint給大家, 結果你打開來這裡怪怪, 那裡沒對齊,
稍微修改一下, 拿回PC去用可能又是一團亂, 這樣是不能被接受的..
所以我認為, 短期內, 最少兩年內, Ipad能吃掉的市場就是隨身影音及上網....
再多就不很適合它了... 甚至就算是隨身影音上網, 雖說做得到而且機器很輕巧易攜..
但是, 軟體的支持及整個系統的操作性還要再加強方可, 畢竟鍵盤滑鼠還是大部份人最方便用的東西..
只要用到輸入打字, 甚至連手機的按鍵都可能會比觸控螢幕的點選好用些..
(看過日本學生的一指神功, 聊整節課的手機簡訊吧?)
bar0106 wrote:
其實當初為什麼會叫N...(恕刪)
1.
INTEL生出CULV不是對"消費者嫌ATOM效能"的回應
而是對"筆電廠商大玩超規NETBOOK"的回應
如果只是要滿足消費者對ATOM的效能需求
INTEL大可直接提升ATOM的效能
但是INTEL不但不願大幅拉高ATOM效能(直到前陣子才終於把雙核ATOM放到NETBOOK上)
甚至連內顯的硬解功能都一直不願下放
想當初
兩萬左右的預算大概只能買15"+2.5KG+CELERON這種不便攜筆電
12"~14"的NOTEBOOK太貴
7"~10"的NETBOOK又太小
筆電廠看到中間這塊需求"便宜+便攜"的市場
於是把原本鎖定在10"以下的NETBOOK越做越大也越賣越貴
做到11"、12"然後甚至賣破20000、25000
即使ATOM效能再弱
但是消費者為了"便宜+便攜性"還是願意買單
INTEL當然不樂見這種"超規NETBOOK"現象
畢竟消費者每買一台12"超規NETBOOK可能就排擠到一台12"NOTEBOOK
一來一往帶給INTEL的獲利就少了
所以才忍痛生出CULV把ATOM打回NETBOOK原形
2.
我覺得你似乎過於低估ARM的效能
或許你可參考Intel Atom vs ARM Cortex-A9這篇文章
ARM本身效能或許輸ATOM
但是ARM根本不需要去跑負擔沉重的WINDOWS
實際表現出來的效能不見得會輸給跑WINDOWS的ATOM
(當然ATOM也未必要跟WINDOWS"一直"綁在一起)
其實看看IPAD上的HD遊戲應該就可看到一些端倪
一樣的遊戲換成PC版
現下的NETBOOK還不見得都跑得動(當然IPAD版不完全等同PC版 這點先姑且略過~)
更別說ARM還有"低功耗"這個最大優勢~
另外
我也不認為IPAD等手持裝置不能運行或相容WINDOWS算是缺點
不然WM手機早就稱霸智慧型手機界了~
反倒是消費者已經在智慧型手機選擇了非WINDOWS
萬一這些非WINDOWS手持裝置進一步普及後
會不會改變一般大眾"PC非WINDOWS不可"的看法?
值得觀察~
-------------------------------------------------------------------
離題遠了
恕不再回應~
反正雙方觀點不同
一切留待時間去驗證
至少
這次討論氣氛還算融洽

CUBE0125 wrote:
1.INTEL生出C...(恕刪)
1. Intel 確實如你所說, 並不樂見atom的流行..
但是最後還是選擇下海, 因為市場確實有這種需求, 尤其EPC剛出道時比現在價格更低..
這種東西才有可能真正"人手一台"... 但是到現在, 為了跟CULV明顯區隔, 實際上..
價格差還是拉出來了,.. 不管是Intel自己或是筆電商...
事實上, CULV也是Intel下放的產物, 你可看一下三年前尚未進入市場前..
像U7600之類的筆電報價有多高, Intel之所以這麼"佛心"的原因, 一則是消費市場對比atom
更高階處理器期待, 及想設法拉高獲利, 但最重要的是: PC市場已經呈現飽和, 加上大環境不景氣..
再堅持超高的獲利, 只是跟銀子過意不去,, 筆電比起桌機是沒那麼大的成長衰退..
但是也已經趨緩了, 降低整體售價還是比較可能的行銷方法..
2. 這點倒是我們很沒共識, 當然咱們沒共識也不是一天兩天....

我還是認為, 醜媳婦總得見公婆, 一但要邁入行動工作市場, Ipad就得面臨Windows執行效能挑戰..
當然不是說它非得裝得下Windows不可, 但是, 要滿足跟Windows高度相容, 不夠肥大, 吃資源的
系統到目前為止都不太可行... (都是微軟的陰謀啦!!!)
當然有人會說, 這就交給筆電即可, 問題是, 筆電的可攜性及續航力又大致不及小筆電系統..
(因為筆電是採Socket, Netbook及Culv是採直接焊在主機板上), 另外兩者工作電壓相差也不小..
另外價格差也讓市場接受度變小, 到目前為止, 你也沒看過輕薄筆電放著一顆標準版筆電處理器吧?
以嚴苛一點的標準來說, 我也認為小筆電確實高不成低不就, 哪邊都不算討好..
可是相對來講, 它也是相對均衡的組合.. 而且尚稱可靠, 這樣的機器是進入大眾市場...
像我親戚在英國, 發現大學生人手一台aspire one(8.9"), 上課時拿來幹啥都行..你想得到的..
當然我相信現在至少一部份會由Ipad取代, 但說要完全取代或大部分取代則還不可能..
在多工及相容性身上, 甚至操作性(手寫不太可能比滑鼠快而有效率吧?) Ipad並不是PC對手...
因為大部份學生甚至社會工作人士, 不會只用筆電做一件事, 這點Ipad就輸了, 連搬傳個檔案都很費事..
除非普及率很高, 否則怎會是個優秀的隨身平台? 手機傳檔案可能都還比較方便沒限制...
我還是認為, 以現在Ipad運作模式及硬體可能的能力, 要取代輕薄筆電(Atom CULV)尚不可行...
輕薄筆電要殺入這種超薄平板市場, 也有難度..(重量其實還好, 但成本及厚度, 續航力卻是大問題..)
即使ARM處理器可以做到接近Atom水準, 但是差距仍在, 且Apple風格, 一向自己搞自己的,
還樣樣限制甚至收錢..
要做到高度相容且執行順暢能接近小筆電, 短期內不可能, 像你說的測試上接近Atom...
但是你沒想過, 一般人玩筆電都極難避免多工(多開幾資料夾也算)運作, 連搬檔案都很不順手的ipad..
如何能成為方便應用的工作機? 通常大家說Ipad令人驚豔, 都是看中其輕簡易攜優點, 然後測試幾樣重點功能..
效率還可以就認定, 這東西有取代小筆電可能, 但是你不妨拿出去, 真正把你生活中的工作完整操作一整天..
就會知道, 它畢竟不是PC, 從頭到尾都會遇到問題, 其實大部份問題都可以解決,
但是不順手不便利甚至有限制的狀況..
不是你習慣了就可以解決就可以把效率拉到接近筆電... 因為, 你出生到現在, 都在PC系統下長大...訓練起來..
PC操作模式, 也是幾十年千錘百鍊下的產物, 目前絕對沒有其他操作模式, 可以比PC更方便...
手寫辨識系統會比你輸入法打字更快更有效率嗎? 再加上Apple自己的封閉系統,
Ipad不能取代PC是很明顯的事實..
癮科技報導
10/27 New Macbook Air
New Macbook Air spec
IPAD在APPLE的認知當中是一種新產品類型。
IPAD熱賣了。Jobs卻大喊『Back to Mac』!?
Why?
我們再把IPAD在端詳一次
IPAD SPEC
至於CPU認知也錯。Atom是Intel 刻意營造的一個新類型,CULV可不是。
從以前到現在我就覺得納悶怎麼有人會拿來比。
什麼是CULV。就只不過是以前的ULV給他平民版了、廉價版了。
最著名的ULV就是A100.有興趣的可以去查察搭載這玩意的NB有多貴。
ULV就是『超級低電壓』加一個C就是『消費型超級低電壓』
跟DT標示S/K一樣的意思罷了,只不過是Mobile用的省電版本CPU。
居然被當成一個『類型』在討論了。
這裡借用一下OC的連結。這次他很不怕死的貼Roadmap出來。
看看人家Intel怎麼分類自家產品。雖然是DT用的,但在Mobile也是一樣啦,都分很細。
SNB ITOC報導
居然忘了01要當流量大的營利網站,而不是專業網站,我還囉唆雞婆個雕~一起喊無腦萬萬歲就行了呀,多省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