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太清楚出來的價位或是多少
不過既然是實體六核心 不知道能不能在轉檔上拼過750
(畢竟指令集和單顆核心能力 以及程式支援與否 都有關聯)
因為我目前有以下這樣的需求 750時常這樣被我操很兇阿 XD
由於最近在搞實況轉播(遊戲上的) 需要很好的CPU能力
既要能跑CSO和MW2很順 又要轉播上有OK的品質
我現在的轉播做法是:用虛擬攝影機擷取 交給FMLE(Flash Media Live Encoder)轉成H.264串流後
程式會自動上傳到Justin實況上去
目前MW2還沒有試 但光CSO在玩的時候做轉播 整體CPU使用率就破85%了
我在想這樣MW2應該不太能負荷的了
雖然也可以直接用虛擬攝影機上傳到網站上 不過這樣換很吃上傳頻寬 所以只能用FMLE
(其實CSO也是吃CPU啦 光是伺服器清單畫面的背景影片就已經吃掉了3X%了)
我覺得Intel不太可能佛心會在1156上出六核心CPU
所以才想問看看 AMD的六核心是否有能力滿足我這需求?
不能的話就用超頻大法了 750我可以超到4G沒問題 不過要換散熱器....
但另一方面 如果都是原生六核心
AMD怎麼不嘗試把980X幹掉呢
這樣Intel就會被迫降價 可以達成該有的價錢能力比
(這是在不超頻 不開核 不開L3的情況)
enm wrote:本日沒風度大賞得主
沒人說 AMD 不好
只有說你的思考邏輯有偏差.
請不要用這麼偏激的思考方式去批判, 抹黑 Intel
就算抹黑了 Intel , AMD 的產品也不會因此變得更好.
而且這樣只會突顯你本人非常沒有所謂的風度.
還是那句話.
您什麼時候才會從這種奇妙的思考裡醒來?
醒醒啊, 老兄
從頭到尾都是您主動攻擊為先
只不過您很愛用暗諷跟重口味的形容詞的方式(註)
您大概想把這串給搞爛
開始搞筆仗模式了
果然厲害
看不懂別人的邏輯
也請你保留你自己的風度
不要隨便攻擊別人
我從頭到尾的邏輯就是
電腦演進
價格要跟電腦能力符合
這種電腦才值得買
而目前AMD在這方面比較得我心
註:(什麼是偏激?抹黑?請不要再用這種詞來抹黑別人了)我對INTEL目前的產品就是覺得不夠有價值阿,明明能力只有好一點卻賣超高價,寧願花錢請寫手來論壇亂寫,也不願意降點價以饗消費者,在我心中就覺得不好阿!
◎幾天前有隻蛙呱呱呱(註:應是蛤蟆),吵,沒想到幾天後巷口有隻蛙乾,被車輾過死狀淒慘
◎處世格言:「人不要臉,連鬼都怕」
ycweng wrote:
Opteron系列伺...(恕刪)
SMT最早不是IBM搞的 最早實做SMT這個概念的處理器應該是DEC的Alpha 21464
當時IBM搞的是多核心(至於要說是MCM還是SMP 在下就不知了)架構的POWER4
POWER家族中第一顆實做SMT的是POWER5
出現的時間其實還比有第一顆有HT架構的P4晚2年左右
推土機目前看的資料應該是介於SMP跟SMT中間 似乎是叫Cluster的架構
BTW,處理器架構的好壞是很難說的東西
要看很多東西
比如說超深管線這個概念
在POWER4上很變態 堪稱打遍當代無敵手
但是在Pentium4上就....了
松鼠
松鼠
搖一搖尾巴
兔兔
兔兔
拉一拉尾巴
kaorujan wrote:
SMT最早不是IBM搞的 最早實做SMT這個概念的處理器應該是DEC的Alpha 21464
當時IBM搞的是多核心(至於要說是MCM還是SMP 在下就不知了)架構的POWER4
POWER家族中第一顆實做SMT的是POWER5
出現的時間其實還比有第一顆有HT架構的P4晚2年左右
推土機目前看的資料應該是介於SMP跟SMT中間 似乎是叫Cluster的架構
...(恕刪)
其實我的認知跟您一樣,不過早先po文前用Google作最後確認,赫然發現SMT概念是IBM在1968年提出的,因此才.....不過前面寫"實作"不夠精確,回頭再修改一下....推土機的架構,確實也有些是直接用簡寫稱呼為CMT(Cluster-based Multi-Threading)......
kaorujan wrote:
BTW,處理器架構的好壞是很難說的東西
要看很多東西
比如說超深管線這個概念
在POWER4上很變態 堪稱打遍當代無敵手
但是在Pentium4上就....了
確實,反正謹記Hennessy及Patterson兩位大師在聖經內開宗明義所說的:紙上畫的架構天花亂墜,也必須中立客觀以待之,最後真實應用程式跑出來的結果,才是最真實的。Pentium 4本身到後期走火入魔,就是一絕,最後還二顆加在一起成為Pentium D,絕上加絕.....



說到價格問題其實我覺得到i5-750為止都還好,
i7-920的話我印象中效能好像只比i5-750多個20%左右而已,價錢的確貴蠻多的
但貴其實不是在CPU,我覺得是貴在板子,P55一張隨便都4、5千,X58就更不用說了
最扯的是明年就要通通換掉無一倖免(1156>1155,1366>1356

另外就是intel的處理器說強是強,可是不知道為什麼,i7出來以後感覺沒什麼突破,
怎麼講,應該是說比起顯卡每年效能都能有1.5到2倍的提升,相對之下就顯得慢..
i7-920剛出來的時候我記得當時測試效能大概比Q9550多約30%,
可是到現在一年多了吧,同價位代替920的930效能也就那麼一點微幅的上升..
重點是單核心效能似乎都沒有太大的突破,軟體絕大多數又不支援多核

所以看到AMD說推土機能讓單核心能力大幅提升感覺就很興奮

支援AM3無痛升級更興奮

PhysX wrote:
另外就是intel的處理器說強是強,可是不知道為什麼,i7出來以後感覺沒什麼突破,
怎麼講,應該是說比起顯卡每年效能都能有1.5到2倍的提升,相對之下就顯得慢..
i7-920剛出來的時候我記得當時測試效能大概比Q9550多約30%,
可是到現在一年多了吧,同價位代替920的930效能也就那麼一點微幅的上升..
重點是單核心效能似乎都沒有太大的突破,軟體絕大多數又不支援多核,
所以看到AMD說推土機能讓單核心能力大幅提升感覺就很興奮,
支援AM3無痛升級更興奮。
...(恕刪)
其實從工作管理員的處理程序去看(在"檢視"中的"自訂欄位"把"執行緒"項目打開),就會看到大多數的軟體,都已經是多執行緒化的,就算真有某一個應用程式只支援單執行緒,但前面也提過了,同樣在工作管理員內,您可以看到大多數系統內,最起碼都會有數百到上千個執行緒被執行。


您的問題,應該這樣定義:在個人電腦的世界,原本就並非是所有的應用程式,都剛好可以被適當切分成2/4/8執行緒、且每個執行緒的計算量都剛好差不多、還能把每個CPU核心都盡量用滿。用現實公司、職場、工廠中的現實工作來想想看,不也是如此?是否每件工作都能被完美切割分給不同的人去平行執行?專案內的每個人loading是否一定一模一樣?有許多工作在分割成子工作後,會有前後相依性,無法被完美的平行化執行,如果用Microsoft Project或其他專案管理工具畫過專案甘特圖,就會瞭解嘍!
上面提到的是應用程式執行緒化後的可平行性問題(核心核心之間),如果談到處理器核心內指令階層的平行性,還可以看出另一個Bulldozer Module中的兩個Cores,不太可能結合起來(加快)執行一個執行緒的原因:以單一的執行緒來說,如果要維持同時運用到Bulldozer Module內兩個Cores裡總共8個執行管線(FPU可以先不算),IPC(Instructions Per Clock)必須要維持在8,如果看過一般程式compile過後的執行碼,就會知道這是很困難的事,若寫過簡單的高階語言程式、知道大部分程式都充滿了IF...THEN...ELSE、SWITCH/CASE、WHILE/DO迴圈等條件分支指令,應該也不難理解,因為大部分的程式碼,都會充滿前後資料相依性、或無法事先準確預測下一段該被執行的程式碼是那一段的問題,就算要將IPC長時間維持在5、6,對於目前個人電腦的絕大部分應用來說,都不是簡單的事。因此用Bulldozer Module的兩個Cores去執行兩個相依性低的獨立執行緒,才是較佳的提高內部執行單元使用率之道。
畢竟大部分的CPU運算跟執行緒,可能多數時間需要的只是兩、三個夠快的執行管線、良好的分枝預測、設計精良的快取機制,並不是丟給它七、八個執行管線,就能自然把速度翻兩番。這就像派兩、三位技能嫻熟的工匠去做一件不好平行化且必須隨機應變的事,可能還比七、八個臭皮匠聯手,還來得快很多。
至於您覺得CPU的效能加倍不夠快,原因可能在於CPU是通用型運算、充滿條件分支必須"隨機應變"的特性,需要的是定期提昇技藝、精益求精型的工匠型執行管線,這才是設計挑戰之所在,如果光是為了製程能力允許,就加入兩三倍的執行管線,大多時間可能將只是閒置在那(因此才需要Intel HT、AMD Bulldozer的CMT、或多核心這樣的作法從執行緒階層來提昇執行管線使用率),Moore's Law雖然不可能永遠有效,但是至少在目前還是有效的,也就是主流處理器速度約18個月會提升一倍。
GPU之所以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提昇,在於GPU的運算單元雖然多更多,但是能運算的種類卻也相較CPU簡化很多,大多數運算中需要處理條件分支的情況也相對較少,屬於臭皮匠型、數大便是美的平行運算類型,不過要達到超擬真3D運算,例如光是即時Ray Tracing,就足夠Nvidia跟ATI繼續競爭下去了,若不是限於每一代製程極限因素,雙方原則上可能都會樂意放較目前多上雙倍、三倍、或更多倍的臭皮匠運算單元進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