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2000a wrote:從 3770k 以來...(恕刪) SNB vs. IVB vs. Haswell,微架構跟指令集都有改,下面是測試同頻下的真實應用程式/synthetic測試程式表現,但如果你不是真正需要靠處理器效能吃飯的族群,只是運行一般遊戲/上M01筆戰/文書應用,當然感覺不到差異,上網/Office這類讓處理器等使用者鍵盤/滑鼠輸入都等到快睡著的應用,Pentium/Athlon就夠了。好比四線道高速公路就很順暢的地區,當然不用拓寬到六線道,但不能因此說四線道跟六線道高速公路是無差異的,邏輯欠通。但對於真正需要靠處理器效能吃飯的族群,舉例來說:編譯一個Android的shipping image,2小時完成編譯跟2小時20分完成編譯,生產力跟效率是有差別的。程式編譯過程不牽涉使用者輸入,且運算的sequential性質很重,是不易用SIMD/GPGPU/多緒完全平行處理的工作,因此如果不是真的靠CPU效能吃飯,當然不會有感。影像工作室/視訊工作室,也是靠效能吃飯,算圖快/格式轉換快,才有機會多接案。開發一個Android新裝置(包括BSP porting跟Framework客製),軟體團隊十人到廿人/開發期間數個月不等,你省15%/廿分鐘編譯時間,我省15%/廿分鐘編譯時間,一個團隊一天/一星期/一個月可以省下多少等待時間?Core i7-4770K vs. Core i7-3770K vs. Core i7-2700K同頻:如果對處理器微架構介紹有興趣,可以參考;http://www.anandtech.com/show/6355/intels-haswell-architecture/6http://techreport.com/review/24879/intel-core-i7-4770k-and-4950hq-haswell-processors-reviewed
fsri wrote:大部份人只是上網玩遊戲你如果這麼在意編譯時間...(恕刪) 那是因為對您而言,電腦是組來爽的娛樂工具,對真正需要效能的CAD/CAM/Compile/2D/3D Graphics/Video Processing/Simulation/Financing Calculation....等等族群而言,電腦是生產力工具。至於"下面這台電腦",您並沒貼出來....不過其實不用貼,因為對於編譯頻繁的族群跟公司,本來就是多台高效能PC/伺服器串連的Build Farm【例:用OpenStack架設】跟單機並行,不是只有一人配一台單機而已。搞3D動畫的公司,也是Render Farm跟單機並用,不是給3D動畫師一人一台單機而已。仔細觀察:通常隨口認為新處理器效能沒提升的,都不是真正靠電腦效能吃飯的族群,像樓下這位光看消費性電腦這塊,實在很狹隘.....在方興未艾的雲端時代,不管是IaaS/PaaS/SaaS/DaaS等等,許多的效能需求都在雲端機房,一般消費者電腦/手機不用太強,但是後面的雲端平台/機房,都需要巨量的效能。就算不是靠電腦效能吃飯,只要用到雲端服務,就間接用到後端的效能。
nvfans wrote:超保值的阿,因為新U...(恕刪) AMD的新U性能真的是沒什麼提升啊。3年前賣10400元的i7-2600K都能把AMD最強,要價27000元的FX-9590痛宰一頓了,真的沒理由不保值啊。
nvfans wrote:哦...原來你住的地...(恕刪) [情報] AMD FX-9590 售價要新台幣 27,000 元![心得] 2013秋季號 常見CPU比較先以誇大不實的PPT欺騙消費者購買天價的產品,發現被對手以低價的產品打爆之後再來緊急調整售價,這不就是AMD自FX上市以來的一貫技倆嗎?FX-8150的對手不是i7-2600K嗎?怎麼被i5-2500K打爆之後就從8150調降為5400呢?FX-9590的對手不是i7-4960X嗎?怎麼被i7-4770K打爆之後就從26999調降為9500,最近再次調成8800?
fnf2000 wrote:那是一開始的價格.....(恕刪) 是啊,FX-9590一開始就是把旗艦級的i7-4960X當假想敵。怎知會被入門級的i7-4770K打得鼻青臉腫。換了執行長後,希望AMD這種炒短線的情況能有所改善,然後就是等待2016是否真能重返榮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