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經過這陣子的玩弄 ( ? )
我覺得 Intel 似乎是被(自己的愚蠢?)逼到懸崖邊
因為 AMD 把 Intel 原本預定好的牙膏直接砸到地上再用力踩爆,
Intel 只好把被踩爆的牙膏收集起來,
於是就有了 13th 14th 的炸開
intel 應該也很清楚繼續這條路線沒救了
現在都打算直接拆招牌重新來過.
老實說, 12th 如果把頻率設定在 4.0GHz / 3.0GHz
能耗比還不錯, 熱量也獲得很大程度控制
只是非得要弄成這種設定, 這...
因為 AMD Ryzen 9 5950X 的關卡就過不去啊
intel 表示不能又把臉丟了, 電下去. ( X )
AMD 幹的好啊
5700X 好香 AQA
---
當年 AMD 打一把 FX64 ,
Intel 還只能想辦法把普羅斯烤特整形成史密斯菲爾德(誰)
一個 P7 微架構走到末路,
平行開發使用 P6 微架構行動裝置的 Pentium M 臨時上陣,
做成了 Conroe 跟 Merom 來搞逆襲
然後就一路從 Nehalem 玩到 Rocket Lake ... 的這個時間點
Intel 又想要從行動裝置使用的 P5 精神延續微架構 Atom 弄上來...
只是沒想到這次翻車挺徹底的.
因為, Atom 畢竟是 Atom 嘛 ( ? )
一個為了 ULV 誕生的 Atom
是要怎麼樣跟人家 Conroe 的 Pentium iii 的身世比哩
( Pentium MMX 表示不服 )
低頻率走向的 Atom 為了提高效能
做了一堆整形手術 (例如添加了 OOE) ,
诶不是, 整形太超過結果不能當 Atom 了,
這整形過的 Atom 只需要再加一點功耗
就直接比肩了 Skylake 的效能
於是 intel 腦洞大開,
繼續灣(cove)下去真的要彎了, 我功耗先扛不起,
那我學學 ARM 精神, 塞點 Atom 進去扛那些沒啥用但是很佔線的工作
應該就能來個大解放吧?
... Intel 到底是哪裡來的自信
覺得 Atom ++++ 弄上來做成 e core 就能逆襲的
14nm+++++ 後遺症? OAO
如果 AMD 慢慢擠牙膏的話
Intel 是很有可能又想玩那套
把 P5 精神續作 Atom++++ 拉上來玩
就像當年的 P6 拉上來頂開 P7 一樣
只是這次 TSMC 跟 AMD 聯手來一個連續技
Intel 本來想重演當年頻率對半, 效率一樣的老招
沒想到 Atom++++ 上來就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人家早就功耗一半, 效率一樣的對手,
於是,
6.2GHz 的 P 核跟 4.5GHz 的 E 核就這樣被電出來了 = =
不要問, 你會怕.
INTEL 表示他自己兇起來連自己都怕 ( ?
---
閒聊.
intel 這一世代的架構,
12代 8P + 8E 應該就算是完全體了
可惜加大快取是在 13th 以後的事情 ;
但大快取又配上更高頻率, e核越塞越開心, 越電越開心 ...
intel 真的各種想不開加上拉不下臉,
硬是把看起來還行的 Alder Lake 玩到變成耗能鐵板燒.
就有了包含這篇的各種炸開
經過兩周的 12900K 把玩 ,
加上之前玩 12700 non K 玩了快兩年
都玩出奇妙心得了 = =
以功耗與熱能論,
P core 在 4.0GHz ~ 4.4GHz 以內都算控制住
E core 控制在 3.0GHz ~ 3.4GHz 應該也還行
( E core 往下降太多會各種當機, 也不知道為啥 )
這種降頻設定去跑 C23 多核
Macho Maxx @ 26度室溫可以控制在最高溫不超過 90度,
@ 30度室溫也會在 95度以下.
分數嘛, 看頻率降多低, 多核分數基本上不可能達到 25k
( 對照, 降壓 1.33v / 4.9GHz @ 220W , PL1 / 2 都沒限制
Macho Maxx @ 30度撞100度溫度牆, 分數 25k
@ 26度溫度控制在 97~98遊走 分數 26k)
P core 只要跨越 4.5GHz 這道門檻,
每多 0.1 GHz 都是拿指數成長的功耗與熱量在換
而且換出來的效益有多低,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
E core 就是個很微妙的存在
BIOS設定倍頻頻率低過頭,
跟P核產生很大的頻率差距, 會當機
高就不用說了, 真的不美觀
推測通常設定下的 E core 耗電量
每一核心大概有個 5w~9w (看頻率跟電壓)
我覺得 Intel 12代這種出廠設定頻率
很明顯已經榨乾 inte 7 製程 ( 10nm ESF )
後面 13代 , 14代超越 5GHz 這個門檻, 就不要問了
以 Process Laso Pro + HWMonitor + Cyberpower 附的 Powerpanel 做長期監看日常使用
在日常使用諸如打電動, 看影片這些
純 8P , 完全關閉 8E 設定是最耗電,
日常操作, CPU 常態占用率爬到 40% , 功耗 100w+
就算是待機, 功耗都會飄到 40w , 相當不穩定 ( windows 11 已設定省電模式 )
日常使用除非都摸到一大堆只會認大核, 有小核就要崩潰的程式
不然應該是不用刻意關小核 ( 當然是指 DT , 至於為了續航又要效能的 NB 是另一回事 )
純粹開開關關大核 4P + 8E 原設定跑日常
跟都不去理他 8P + 8E 跑日常 ...
耗電居然相差無幾, 都是 70W~80W
耗電相當的原因也很簡單
8P 平均負載可以每顆都在納涼
但剩下 4P 就要努力工作了 ( ? )
有差別的就在於溫度,
4P 的瞬間高溫再高也沒 8P 高
( 關大核降溫有技巧, 把鄰居關掉, 幾種組合可用, 0 1 4 5 // 2 3 6 7 或是 0 3 4 7 // 1 2 5 6 )
少了 4P 大核, 滿載高溫跟耗電也不會高.
但這不是買了 8P + 8E 的正確用法, 要這樣搞去買 i5 就好
至於 E 核到底有沒有用處
我只能說這年代 AI 剛要起步,
intel 給 M$ 的使用說明大致上是這樣 :
先塞 P 核, 滿了塞 E 核, 都滿了塞進 P 核的 HT
再追加一個 I/O 等基本工作塞 E 核
差不多就是全貌
另外 intel 也有意把任務指派與整理工作都丟給 E核
意思是要 E核可以充當助手以便 P核更迅速應對工作.
有試著把 E核塞爆然後叫 P核圍觀, 再忽然開中低負載的 P核專屬工作嗎?
CPU 的回應性會降低很多, 整個就是卡住.
如果這個時候電源模式還是省電, 會更卡, 卡到懷疑人生那種
這也就是很多人覺得 E核真是沒三小路用存在的原因.
雞肋,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雖然跑平行運算類型的東西 E核不錯
( 都埋到比 P核的 12個還多的 17個 port 來玩平行運算了, 輸人不輸陣 )
在沒有人工排除或指引
哪些程序可以叫 E核頂
哪些是 P核專用
哪些是 E核頂不住了 P核需要介入
哪些是 P核累了(?)需要丟包給 E核理
這大小核設計真的沒啥鳥用
( 所以我買了 Process Lasso Pro 自己動手做 ... )
誰都知道 intel 原本是打著如意算盤,
掛機, 低負載用 E核省電
高性能場合再啟動 P核
但軟硬體設計都不到位
又想著 E核性能若設計差距太多可能會拖後腿很難看
於是就弄出其實是超大核加大核設計在一起的 12代出來
然後就炸了.
不意外啊.
全部都擠在一起, 不炸開就奇怪了
我寧可他搞個 12386 + 12387DX 哩
(傻了才這樣搞?!)
所以 intel 拆招牌了
... 這應該會是控肉家族的末裔了吧... 應該?
---
說了這麼多,
要不是好奇心作祟, 想知道 8e 會不會比 4e 要順暢 (答案 : 是)
DDR5 滿插真的貴
複製 Z690 規格到 AMD 上面也只能 X670
系統重建也是麻煩事
真的是買 7700 / 5700X3D 就沒有這麼多毛病...
反正我現在也只是玩遊戲... 雖然一次會開很多遊戲...
畢竟常態三螢幕, 偶爾四螢幕 = =
enm wrote:
我覺得 Intel 似乎是被(自己的愚蠢?)逼到懸崖邊
因為 AMD 把 Intel 原本預定好的牙膏直接砸到地上再用力踩爆,
Intel 只好把被踩爆的牙膏收集起來,
A I兩家都幹過衝高頻的事
I在P4時代玩過一次,衝到3.7GHz,還比不過對手只有跑2GHz的K8
然後就如同大大說的,改良P6架構的控肉上場,把AMD對手打到起不來
但那時AMD用價格戰玩...效能比不過人家,價格也要比人家便宜
現在角色對調13700K 用高壓高頻還有破250W耗電,換來追過7800x 3d
可看見的是15900K 搭到20個e core搭8個p core
然後e core再衝頻到5GHz,P core衝到6.5GHz,功耗再度破350W以上
不過也要感謝當年的AMD...讓我用2000多元就能買到X4 651四核心CPU
這在I牌只能買賽揚
當年組文書上網機預算不足,AMD真的是好選擇,效能或許只能跟對手賽揚比
rukawa1 wrote:
說是intel推出新版BIOS選項:Intel Baseline Profile功能並強制上線,
意即鎖住超頻功能。
但........國外用戶測試後發現,此功能會讓CPU性能掉40%!!
紅色的字錯了, 是主機板商推出Intel Baseline profile, 不是Intel推, 主機板BIOS不會是Intel 寫
連Intel 向消費者發表最新聲明: 不建議使用 Intel Baseline Profile, 要使用板卡商根據Intel 建議的default setting 所撰寫的BIOS版本執行.
Baseline就很像遊戲類會規範作業系統和硬體最低要求等等, 屬於完全綁死在最極端設定
但問題是有玩BIOS設定的就知道, 電壓電流是供給處理器必要的要求, 過高或過低都不行, 尤其是高頻處理器需求電壓絕對不會太低
所以即便套用baseline也很可能因為電壓功率供給過低, 不一定會穩定
Intel 7 要跟TSMC N7打還可以, 要跟N5 N4 node拚是不太可能的, 畢竟製程開發差了3年
ThomasRhin wrote:
我倒覺得baseline就是intel授意,不然怎那麼剛好每家都叫做baseline,intel不自己出來推是為了出問題還能繼續卸責
如你所說,不可能每家在處理這問題都取同一名字。
難不成要跟我說 :
Intel Baseline profile是主機板廠商一起開會訂出的名字? 跟intel無關!
誰信啊?
比較正確的說法,
應該是intel提出Intel Baseline profile這規範,
由主機板廠商照這規範寫到BIOS,
沒錯! BIOS是主機板廠商寫的,但Intel Baseline profile這規範是intel弄的。
但是Intel Baseline profile出來後被嫌到不行,掉40%的效能。
intel就說Intel Baseline profile爛是因為主機板廠商搞錯裡面定的規範,
所以intel又推出Intel default setting........
至於Intel default setting會如何(有人說只是換個名字),
就看後續報導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