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ora wrote:
主機板廠商為何不乾脆研發一種子版插槽,將主機板分成兩片(模組化)
一片是帶有 CPU 、晶片組、RAM 插槽的部份,升級需要更換
另一片是各種插槽,音效晶片、網路網路....等等,這個一片可以用很多年,幾乎不必換,所以可以買高級一點的。...(恕刪)
在80386 年代 ,就有主機板廠商這麼做,當年康佰克.GATWAY
就在台灣下這種所謂半成品準系統,再依客定插上含 CPU 、晶片組主板.
最終流放 ~銀翼之法姆~ wrote:
應該不是這樣的,大概這些大廠考量過組裝良率問題
故想要用CPU跟主機板焊接合體方式量售
跟現行購買方式會有點不同就是主機板跟CPU一起購買而已
尤其主機板業者喜歡搞電路偷料,這樣合體他們偷料的機會會少一些(恕刪)
當年 intel 推出含cache 的 pentium pro ..
好大一顆cpu ..
後來因為說 socket 不利高速
換成 bus ,也把 amd 剔出去 ..
逼 amd 弄反過來的 amd CPU slot
後來又改回插槽 .
現在要改 bga ..
會不會幾年後就又改 ??
到底來說應該 zif socket 因為引腳電感會比 bga 差 .
那可以設計主機板用凹的. BGA 封裝 就是一樣壓下去 .
完全不用焊也可接觸主機板 , 要換時還可拿起來.
guardxd wrote:
這些....
不就是外接式顯卡/網卡嗎....
這些卡不用陪著主機板一起送墓地
可以陪你到天長地久...(恕刪)
比方說:
我有很好的:音效卡(錄音等級的)、網路卡(伺服器等級的)、 SATA 陣列卡(RISC 處理器等級的)、USB3 卡(最高級的晶片),不想用主機板內建的,當然我可以把主機板內建的,通通關閉。
但是如果我想買:沒有內建音效、網路、SATA、USB3 的主機板,省了這些零件,拜託主機板算便宜一點吧,有得買嗎?
答案是:沒得買
主機板就是強迫購買那些:音效、網路、SATA、USB.....什麼的。
所以一片要 2~3 千起跳。
即便我有很好的介面卡,根本就不想用主機板內建的,但是買主機板的時候,就是強迫得買那些廉價的零件。
然後買來把內建的通通關閉,再插上自己最高級的卡,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錢丟到海裡。完全不科學!
以前 386/486 時代,主機板是沒有:音效、網路 那些的,甚至連硬碟都要額外插 IDE 卡。
後來整合進主機板後,成本可以低很多,消費者用很便宜的價錢,就可以買到整合的所有功能,是沒錯啦。
但是每次換 CPU+主機板,那些東西明明可以不用換的,卻因為主機板是一整片的,就變成:強迫更換。
對消費者而言,這樣子不太經濟,無法重複利用。
對主機板廠商而言,就算想用高級零件,銷路恐怕也不彰。
這就是為何主機板內建的東西,都是廉價的東西。因為更換板子頻率太高,若板子成本很高,售價很貴,消費者不買帳。
以前有廠商出高階主機板,音效是真空管的,銷量非常小。因為誰會花大錢買高級主機板,結果升級得整組換掉。要買當然也是去買音效卡,介面卡才能重複利用。
假設,那些零件可以重複利用,就是主機板模組化,分成:主版、子版,這樣子架構。
有沒有可能:主版可以用很久,每次只換子版,而子版很便宜,僅需幾百元?
表面上,這好像會讓主機板廠商少賺錢,但實際上,如果升級的時候,子版費用很便宜,會更促進消費者升級。子版的需求就會很大,賣的更多。
且母版因為不用時常更換,主機板廠商就可以推出高端產品、高利潤的產品。消費者不用擔心買來用不久,就會衝下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