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nla_001 wrote:
感覺好亂啊,那現在買...(恕刪)
先說結論:
「要不顧慮省麻煩 組AMD就好」
-------------
以下為顧慮的原因
組新電腦 避開intel會縮缸的13/14代
其他都可以 要遊戲加顯卡
不推薦intel是因
12代 效能太弱 要用久不要選這顆
13/14代 有縮缸問題 不要用
U200(15代) 各方效益遠輸9000系列 遊戲大輸 沒組的效益
要便宜12400/12400F
(12代往上的其他級別 散熱要換雙塔 效能增加沒多少還要多花錢 不值)
要組新CPU只能選AMD
所以AMD 9000到7000系列6~8核心都可以
要遊戲還有X3D可選
總之不管怎挑「CPU不要intel的13/14代就是」
幫忙分析完這一大堆 就是得出最上面的簡潔結論
當時還是選INTEL,選僅需風冷於靜音運轉下,即可輕易控溫最快的版本,剛好避開13600K(含)以上規格問題U,還可以買便宜的2手DDR4(剛好能撿到),當時DDR5價格與速度極端的不符,最重要的是:[省下來的錢,移至顯示卡上],投資錢在處理器上效益並不高。
最討厭INTEL的地方:[處理器接口一直換!]
INTEL亮眼的地方:[處理器與散熱器接觸面積最大,且還大很多~]
INTEL最大問題:[對瑕疵品處理方式,失去應該有的誠信,而對手處理方式是回收。]
慢慢存私房錢,原計畫要升級約25000元的主流顯卡,結果:[4070S,散熱與保固沒問題的,全部已缺貨很久....
無論把錢用在哪個設備,別忘記現在是M.2 SSD的時代,而這玩意,很容易被主機板/電源/處理器,直接1波帶走,那怕M.2 SSD上保護發生作用,當保護元件燒掉救了資料~但此時一定是被拒保,此時就要花大錢資料救援。
如果燒掉主控,因新產品都有加密,要等加密軟件被開發出來(因該很難),才有可能資料救援,如果資料顆粒也燒了...當然GG。
當您斤斤計較用什U什G的,別忘記還有能提升爽度的:
無線鍵盤
座充式無線滑鼠
XBOX無線充電式搖桿
TYPE-C音霸
TYPE-C耳機擴大器搭配不差的耳機
[指]掛藍芽翻頁器
蘋果巧巧板...等
還有秘密的配件:[可調整的螢幕壁掛支架],200多元的即可,伸縮貼牆7~40公分/垂直旋轉/水平旋轉/傾角調整...以上混合運用!
選舉 wrote:
intel其實還是可以買的
就是買二手的xeon就好
現在要買 Intel 當然還是先買洋垃圾...
Xeon V3/V4 + HPE/DELL 洋垃圾工作站(不要買山寨主板)
... 品牌工作站主機..耐超外觀專業又可以享受256GB-512GB 超大記憶體...
目前工作主機就是Dell 工作站洋垃圾...512GB 記憶體
PVE + 三顯示卡 跑 Windows VM/ 黑蘋 VM/ Ubuntu VM
1. RTX A4000 直通 Windows
2. AMD 6600XT 直通 黑蘋
3. RTX A4000 直通 Ubuntu AI 訓練
再來羅技MX 系列鍵盤滑鼠三顆Bolt .. 進行三切換....
生產力爆表...而且備份還原超容易....直接在PVE處理即可...
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多藏幾個Linux / Android VM ....
聽說 Xeon Gold 也有洋垃圾了....配1U/2U 洋垃圾伺服器,機房使用很適合
AMD EPYC 也有洋垃圾..不過主機板與主機偏貴....被炒作起來了....
fujinla_001 wrote:你說的沒錯我覺得川普會逼台積吃下來
放眼世界也只有台積吃得下來
.......但是放眼世界也沒人能搞定美國那些刁民員工...
市值比 GG 大者, 有一些. 從財務來看, 能吃下來的有很多.
只是賠錢事業沒人要.
還有, CC Wei 早已在法說會明確拒絕. "不! 一點都不想!"
寧願訓練新人, 也不要接收那些無能工程師.
這話題最扯的部分是:
MB 廠對 i社 極好. 發表的新一代 MB 產品型號,
是 AMD 的2倍數量.
以為用量多可選擇, 大家就會改買 i社!? 別做夢了.
還有, 在臺灣根本不推出 AMD 的 NUC 級迷你機,
這也是太天真了~ 以為只有這能挑, 大家就一定會買.
囤貨囤死你們!
原廠(品牌方)、代理商、經銷商,Intel 都有補助(Rebate)的概念
就跟房貸很像,拚了命的放資源去補貼市場,讓大家願意下單囤貨拚(Sale thru)貨先壓出去,那些買斷的可憐經銷不賣也不行
說白話就是,資源放出去,讓每一層都有空間去操作
所以即便AMD在消費級產品屌虐Intel,還是有人願意去推Intel
經銷跟代理拿錢
代理跟原廠拿錢
原廠跟Intel拿錢
大概就是這樣的生態,從現在Intel的財報來看
台灣市場這個泡泡要破是很有可能的,就像健保一定會倒但還撐著的概念很像(各方都有個恐怖平衡存在)
台灣市場消費級產品Intel已重挫,剩下就是B2B這塊了(例如政府標案、企業採購)
只要B2B鬆動了,越來越願意接受AMD,那泡泡肯定破
資產壽命抓5年的汰換期,2020時的效能到現在準備迎接2025也不太夠了
(現在大家都拚AI)B2B汰換市場是一個大餅,這塊餅只要AMD陸陸續續啃食
不負責任預估,2026Q1以前泡泡破的機率很大(台灣市場)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