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fish wrote:賓士 500 --> 排氣量 5000 CCF1 賽車 --> 排氣量 2000 CC (我有沒有記錯?)賓士 跑輸 F1, 而且輸很多 有,現在的F1是V8 2400cc。不過這個舉例不錯,簡單來講CPU速度取決於很多因素,不只是時脈,還有頻寬、管線數、Cache大小等等...就好像汽車速度不只取決於排氣量,還有空氣力學、重量、輪胎等等...
偶雞蛋裡挑骨頭來了 > 賓士 500 --> 排氣量 5000 CC別地方的我不清楚, 我這的 S500 是 5461 cc> F1 賽車 --> 排氣量 2000 CC (我有沒有記錯?)2005 以前上限是 3000 cc (V12),至於現在 V10 的限制, 上面的朋友已經說了,如果我沒記錯,以前 V12 時代還有 6000 cc 的 ...補充, 前段話筆誤, 是由 V12 到 V10 到現在的 V8 .....> 賓士 跑輸 F1, 而且輸很多這倒是, 電腦也是一樣,要看整體的數據,單比時脈不太準 ...就如上面 F1 來比方,在同樣排氣量的前題下,F1 的引擎轉速接近二萬轉,遠比一般市售車高多了,動力的輸出自然也沒法比 ...
ofay wrote:你的觀念有問題喔,既...(恕刪) 時脈≠運算資料數時脈是最大值,可是P4和C2D的利用率不一樣例如:P4 時脈能利用50%其餘50%在空轉C2D能利用80%只有20%在空轉還有C2D的多工有幫一點忙結果C2D>P4嘍ps.利用率和記憶體延遲(等記憶體送資料來)、分歧預測(錯了就做白工重來)、...有關。...我這是不太正確的講法啦,樓下的指令發出數比較正確。基本上還是時脈越高越強
aoisama的說法並不算有錯哦!!不同架構在一個時脈可以處理的指令數目本來就不同P4的Net Burst架構的Super Scalar設計本來就是爲了高時脈而生而去忽略一個時脈下的執行指令數所以才會當時效能完全輸給"同時脈"的Athlon XP(注意是同時脈哦)相反的C2D就比較著重於一個時脈下可以處理的指令數簡而言之吧~P4就是把生產線上安排三十個工人(pipeline stages)~每個人做的事情就可以相對簡單的多~所以生產線速度(時脈)可以加快而C2D則是安排的工人少(十來個)~所以每個人要負責的事情比較多~但相對生產線流動速度就不能太快
讓他聽的懂就好了,不需要太過正確的解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懂電腦科學我的方法都是用走路、跑步來解釋時脈就好像是一個人每秒鐘可以走多少步不同的架構就好像是每個人的腳程如果你想要到相同的目標,腳程快的人自然可以用比較少的步數到達相同的地方
以樓主所提之場合, 在回答對電腦很陌生的朋友時脈問題時. 我會跟他說 :一. 同品牌同系列的CPU. 時脈越高性能越強.例如 : P4 3G > P4 2G, C2D E6600 > E6300二. 同品牌不同系列 或 不同品牌間的CPU , 時脈的高低就不一定了. 要看專用軟體測試結果或用途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