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為啥製程縮小這摸多 cpu面積卻沒啥縮小

我以前的電腦是從 386出來的
記憶體是1條1mb (現在拿來當吊飾)

之後586 (沒有486)

之後一台要價5萬的主機
還是賽揚系列.....

奔騰也摸過

之後英特爾太貴 改AMD

以前是有比較大片 大塊

現在真的都很小了

或是一樣的體積 效能2倍以上


------------

我覺得前面說的面積散熱很有道理
LED發光晶體面積跟電壓你也可以調高
但撐不久就燒了
所以還是不能超過

後面加鋁板散熱或是風扇吹的也是
做的小...用不長久
就跟CPU一樣超頻(效能提高 熱源提高)
就這樣的聞到香味了

我覺得很多商品 不是怕操
是熱當機 熱衰竭 熱故障
跟人體一樣
做小點會抵銷製程進步阿....
不然歷年的算力提昇哪來的....

重點是沒有變小的必要性吧?
看看那個GPU 在ITX上都快反客為主了
eclair_lave wrote:
我如果把上那篇文改成(恕刪)

我也注意到了,本來沒人提我也不想講,既然都開頭了我也說一下. 看你文章就覺得根本不需要放集成兩字語意也是一模一樣,為何硬要用大陸贅字.
單獨使用"集成"應該指總的意思不是集成電路.
縮小是為了塞進更多東西...

如果不懂意思
那就轉個方式說明

一個1000坪的土地
早期只能在上面概 30間 2-3樓層的透天
建築技術提升後
沒有人會想要只用300坪的土地蓋30間房子而已
所以在同樣1000坪土地上 就能蓋起四五十樓高的房子 然後每樓層塞進20-30間房子
這樣就會變成1500戶了


所以為什麼要縮小?不就是為了在堆積更多核心上去而已
貓老闆
kilala5849 wrote:
有的有的 1997(恕刪)


這是時代的眼淚,intel會做成卡匣是有他的道理的,原因出在cache是做在同一塊板子上

以前的cpu的cache不是跟CPU做在一起的,當時Intel此一壯舉造成轟動

後來科技發展,才會看到現在的CPU跟CACHE是做在一起的

樓主如果說的是CPU封裝的尺寸,CPU的製程是縮小了,但是封裝的製程可是沒辦法縮小喔
cdrdata wrote:
晶片 vs. 芯片
曝光機 vs. 光刻機
光阻 vs. 光刻膠
行動 vs. 移動
奈米 vs. 納米


製程 vs. 工藝
腳位 vs. 管腳
類比 vs. 模擬 (這沙小?)
數位 vs. 數字 (這又是沙小?)
模擬 vs. 仿真
預設 vs. 默認
元件 vs. 組件
介面 vs. 接口
佈局 vs. 版圖 (沙小啦)
dajenwang wrote:
我也注意到了,本來沒(恕刪)


當下就沒想到

如果大家這麼在意是不是對岸用詞那我就改一下好了
nellyy wrote:
80486DX 1 μm製造工藝
i9-9900K 14 nm

為甚麼差不多大小,性能差這麼多?
這樣應該會比較好理解吧XD
製程 vs. 工藝 - 這個還好
腳位 vs. 管腳 - 限定在特定的構形的承接端,倒不是直接對應

類比 vs. 模擬 (這沙小?) - 應該不是這樣,
主要是類比這字原來不是在 PC 業相對於「數位」的使用,
本來是用以指古典的「比喻」、「類比旁通」的「類比」

數位 vs. 數字 (這又是沙小?) - 這個相當扭,不過英文本來也就是 Digital
但不是 Numerical

模擬 vs. 仿真 - 通俗望文生意,更白話一點就是「作假」了
預設 vs. 默認 - 默許的衍生
元件 vs. 組件 - 這個 台灣本來也有在用,零組件
介面 vs. 接口 - 通俗直接
佈局 vs. 版圖 (沙小啦) - 原中文裏面就有

台灣人的感覺上,大陸系的用語比較直接=俗
早期共產黨農工革命起家+文革的影響應該是有
就像弄個簡體字一樣,通「俗」易懂是主流

--

比較討厭的是
菜單

這已經變成是另一種東西了吧
來源一樣本來是與電腦沒關係的地方,
把限定在非常特別用途場合的東西拿過來用
tank0122 wrote:
為甚麼差不多大小,性能差這麼多?
這樣應該會比較好理解吧XD


80486DX vs i9-9900K


人力運算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