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讓小弟陷入迷惑的 AMD FX-8150 & intel i5 4460

在懂微處理器微架構的人眼中,明明不同微架構設計的處理器、卻光給別人“選核心數多“這句建議,就跟懂電腦的人看購物台的電腦銷售話術:好笑卻不負責任。

1. 我們的筆記型電腦40G的硬碟,裝了30G的東西,重量一點都不會變喔...
2. 你的電腦會常常當機嗎?換我們的螢幕就沒問題了
3. A:不用怕電腦中毒了...只要按下這個自動還原插孔,就自動回復到出廠狀況" B:哇...那以後中毒不用花錢叫工程師來解毒了
4. 這電腦用了兩條DDR400的記憶體,速度可是400+400=800,超頂級的划算!!
5. A:這個是網路票選第一名的遊戲沙灘排球,只有我們的電腦才跑的動 B:其他的電腦跑會怎樣?   C:會死當 A:對!!會死當



Wow_Senior wrote:
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的...(恕刪)


這個結果真的不意外就是了。
小弟在3年前便是AMD誇大不實文宣的受害者之一。

FX-8150剛上市時,小弟被8核心可以痛宰i7的文宣給打動了,還特地買了2499元的一體式水冷來搭配,為的就是能完全壓榨出其效能。

在買之前,室友不斷的建議小弟,要買FX-8150不如買i5-2500K,只能怪小弟年輕氣盛,聽不下善意的勸說,我們還因此賭了一客茹絲葵。

和室友比拼的結果,小弟8150元的FX-8150搭配2499元的KUHLER H2O 620超頻至4.6GHZ,被室友10300元預設頻率的原廠風扇i7-2600K無情的輾壓過去,真的是毫無招架之力。
不論是單機遊戲、線上遊戲、或是AMD最有自信的轉檔,全都被打的體無完膚,甚至是FB小遊戲"DRAGON CITY",超頻後的FX-8150玩起來還可以是慢動作。

用了FX-8150一個月,小弟便默默的"降階"買了i5-2500K,更決定未來10年不碰AMD的CPU。

轉眼間3年過去了,intel雖然每代之間進步的幅度不大,與AMD之間的差距卻不斷加大,幸好AMD能懸崖勒馬,決定把FX架構砍掉重練,距離小弟對AMD的解禁之日還有7年,希望AMD能重返龍二的榮光,畢竟一家獨大,最吃虧的終究是消費者。
Jeng Yan wrote:


這個結果真的不意外就是了。
小弟在

8150本來就是一個失敗的產品
不管比那些東西 都輸於原訂的假想敵I5

直到現在的8320/8350才有比較改善些 價格方面也比當時的8150較能接受

不過目前推土機比較划算的還是fx6300 無論在原廠風扇的噪音和溫度上

Jeng Yan wrote:
這個結果真的不意外就...(恕刪)

線上遊戲、FB小遊戲和當年的單機遊戲,都是吃單核效能的吧?
推土機會慘敗是理所當然的!
但超到4.6G的FX-8150轉檔會輸預設頻率的i7-2600K,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你不會是被bios給害了(會降頻),或是被室友陰了(QSV硬壓)吧?
參考站内做過的轉檔測試(請看39樓)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6&t=2638621&p=4
I7-2600K-超頻4.0G-約355秒---------超頻
FX-8120-超頻4.0G-約362秒----------超頻+新版BIOS
同時脈下(4.0G)2600K略勝8120,超到4.6G的FX-8150會被輾…很怪!

另外,底下的
FX-8150-預設3.6G-約423秒
FX-8120-超頻4.283G-約424秒
這也很怪
FATBAT wrote:

線上遊戲、FB小遊戲和當年的單機遊戲

當年intel qsv壓出來的畫質算是蠻差的
所以這個功能當時比較被神隱掉

不過現在最新一代的qsv比較好就是了

超頻之後多核轉檔會輸i5 這點有點不太同意就是了
下面這是用客觀指標SSIM進行的轉檔品質比較(SSIM越接近1,表示越接近原始檔案):

設成同樣壓縮參數,Haswell QSV與Ivy Bridge QSV與x264的SSIM值比較:


不同壓縮位元率的SSIM值(Haswell QSV與Ivy Bridge QSV)


http://www.missingremote.com/review/intel-quick-sync-examining-haswell-performance

上面是轉檔的測試(不限制轉檔時間),因此x264軟壓方案也被列入一起比較品質,但如果給定「即時」壓縮的條件(像遊戲實況就是),那就是如QSV的硬體壓縮方案的天下。近幾年推出的手機/DSC/DSLR,也都是內建硬體H.264視訊壓縮功能,應該沒有人的手機/DSC/DSLR在錄影時是用中央處理器+純軟體去算、然後還給它2-pass慢慢跑的吧!....

FATBAT wrote:
參考站内做過的轉檔測試(請看39樓)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6&t=2638621&p=4
I7-2600K-超頻4.0G-約355秒---------超頻
FX-8120-超頻4.0G-約362秒----------超頻+新版BIOS
同時脈下(4.0G)2600K略勝8120,超到4.6G的FX-8150會被輾…很怪!

另外,底下的
FX-8150-預設3.6G-約423秒
FX-8120-超頻4.283G-約424秒
這也很怪...(恕刪)

不用太訝異,MediaCoder轉檔後的A跟V暫存檔是先暫時分開的,然後再Mux在一起成最終輸出,簡單說,如果轉檔後的檔案大小是2GB,在過程中儲存空間的尖峰得要佔去兩倍大小,也就是4GB。而Handbrake則不是這樣的作法,過程中耗用空間就是2GB出頭。

看出問題了嗎?如果把系統Temp資料夾設到Ramdisk去,基本上對於MediaCode的Mux階段速度幫助非常大;如果系統Temp資料夾留在硬碟,先是一讀(原始檔)二寫(轉出A/V暫存檔共兩個)、然後再二讀(A/V暫存檔)一寫(Mux成最終輸出檔),光是硬碟弱項的access time就折損不少;SSD的幫助則介於兩者中間。如果來源檔是放在NAS,對於轉檔速度也會有影響。

這是我自己常常玩MediaCoder玩出的經驗,基本上那棟大樓每層樓的轉檔變因沒有完全被控制,因此你參考看看就好,大體的排名問題不大,但是細項看進去就會有很多像你看到的奇怪之處,且不僅是BIOS的因素。

Wow_Senior wrote:
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的...(恕刪)

我就知道這些圖表會重出江湖
請你捫心自問,4C4T的3570K和4C8T的3770K,測試結果如此接近,其中道理是什麼?
FATBAT wrote:
請你捫心自問,4C4T的3570K和4C8T的3770K,測試結果如此接近,其中道理是什麼?...(恕刪)

我上面不就解釋了....如果對於MediaCoder程式轉檔過程中的讀寫特性不瞭解,基本上您引用那棟轉檔測試樓的數據是在看熱鬧,不是看門道。

如果3570K的Temp暫存資料夾是設在Ramdisk呢?FX-8150預設3.6G約423秒、FX-8120超頻4.2G約424秒,相去也不遠,3.6GHz能幹掉4.2GHz,可能問題在哪兒?一個可能性是前者輸入輸出檔都在SSD/暫存設在Ramdisk、後者則是輸入/暫存/輸出全放HDD,如果您有寫過論文,一定瞭解這樣一棟實驗樓的測試變數完全沒有統一....

關於圖表,至少這些圖表是基於客觀數據,寫視訊壓縮的學術論文,也會用到這些SSIM跟PSNR的衡量指摽。MPEG那些視訊專家在制訂國際視訊壓縮標準時,可不是像M01上一樣採用「"感覺"比較差」、「我雖然沒用過,"聽說"畫質比較不好」...的方式。

Whistle Blow wrote:
我上面不就解釋了.....(恕刪)

我非常確定沒有引到您的發言,為什麼會是您出來解釋
FATBAT wrote:
我非常確定沒有引到您...(恕刪)

看到W開頭就回了..........不過也沒差,當我多事回答你提到的為何在哪棟轉檔大樓中推土機3.6GHz會跟4.2GHz差不多的問題,或是為何超到4.6G的FX-8150仍可能被輾。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