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全民實況遊戲的時代來臨!兩大直播軟體支援Quick Sync!


.Albert. wrote:
E3 Bye
FX Bye

這樣子I3 3220反而也能實況了 = =+
I5 4440的逆襲

E3跟FX這麼多個核心大概只剩Rendering的功能了
問題E3除了單U好用外
6900的價格反而變得很不CP...
雖然說多核心還是有所功能性存在

又不是有了QSV以後,CPU實況就0負載了
只是負載比純軟解低而已
i3有些光是遊戲本身就很喘了,更何況實況

E3強在4C8T,軟解就知道厲害
畢竟QSV的畫質在轉影片不如軟解,也只有實況好用

一個小路人 wrote:
又不是有了QSV以後,CPU實況就0負載了
只是負載比純軟解低而已
i3有些光是遊戲本身就很喘了,更何況實況

E3強在4C8T,軟解就知道厲害
畢竟QSV的畫質在轉影片不如軟解,也只有實況好用


要轉檔要實況,就不能選E3啦=.=
QSV的品質用眼睛看已經和軟解差不多了,不到千分之5的差異。
E3要實況,沒辦法跟4核+QSV的比。

E3的客源是想省錢買強力核心8線程的人,FX-8的客源是沒錢想買8線程的人。

.Albert. wrote:
E3 ByeFX B...(恕刪)


糾正你....是AMD Bye~
nVidia的CUDA跟Intel的QSV都有支援。
目前就剩下AMD的產品沒有支援。
所以是:用AMD的CPU的,用AMD的顯示卡的,通通都Bye~~~
不是只有FX Bye

謝謝
QSV實況是硬體壓縮,不是硬解,比較對象是軟壓,不是軟"解"。

即時實況的軟壓跟x264的2-pass轉檔,雖然都是用CPU去算,但不能放在一起比,後者品質相較Quick Sync Video,還有一比的機會(用較長的壓縮時間如2-pass、以及較複雜的壓縮演算法換取品質,但缺點是一段1小時的影片可能得花2到3小時去算去轉檔,而這用在實況是行不通的);而即時實況的軟壓品質跟QSV則是沒得比的。

用軟體即時壓縮,在實況fps不要太低、每張frame盡快壓完的「即時」前提下,能夠選用的軟體演算法其複雜度就不能太高,也不可能用2-pass,因此最終衡量視訊壓縮品質的PSNR值跟SSIM值,就不會太好。甚至每張畫面的解析度一開始就得限縮、縮小到較低解析度,相較於用類似Quick Sync Video的專門硬體壓縮線路去處理,用軟體壓縮進行實況的限制會多很多。

Nvidia的ShadowPlay實況技術,也是用上Kepler內部專門的NVEnc硬壓線路,故不需要跟3D運算去搶stream processors的資源。而AMD在APU以及較新的獨顯內部,也有VCE硬壓線路,但目前最大問題是缺乏應用支援。
算了。

目前兩大實況軟體只有支援QSV跟CUDA硬壓。
所以:
1.Intel CPU(含IGD):OK (QSV)
2.Intel CPU(含IGD) + NV Card: OK(QSV/CUDA 任選)
3.Intel CPU(不含IGD) + NV CARD:OK(CUDA)
4.Intel CPU(不含IGD)+AMD Card: Fail
5.Intel CPU(含IGD) + AMD card: OK (QSV)
6.AMD CPU + AMD Card :Fail
7.AMD CPU + NV Card :OK (CUDA)

小阿民 wrote:
只要CPU有內建顯示...(恕刪)


請問H77 or B85 能支援嗎? 其實我想問多一個問題

如果已經有獨顯, 那麼我開了 INTEL的內顯用來轉檔, LED線是插獨顯的, 這樣可以嗎??


Quick Sync 轉檔還要比CUDA快畫質也比較高??? 真的嗎
Android遊戲:http://watchandroid.blogspot.com
下面這是用客觀指標SSIM進行的轉檔品質比較(SSIM越接近1,表示越接近原始檔案):

設成同樣壓縮參數,Haswell QSV & Ivy Bridge QSV & x264的SSIM值比較:


不同壓縮位元率的SSIM值(Haswell QSV & Ivy Bridge QSV


http://www.missingremote.com/review/intel-quick-sync-examining-haswell-performance

上面是轉檔的測試(不限制轉檔時間),因此x264軟壓方案也被列入一起比較品質,但如果給定「即時」壓縮的條件(像遊戲實況就是),那就是硬體壓縮方案的天下。近幾年推出的手機/DSC/DSLR,也都是內建硬體H.264視訊壓縮功能,應該沒有人的手機/DSC/DSLR在錄影時是用中央處理器+純軟體去算、然後還給它2-pass慢慢跑的吧!....

下面這篇有點久了,主要是針對Ivy Bridge,但仍可以參考一下:

【顯示卡】 H.264轉碼加速:NVENC大戰Quick Sync

這篇也有提到CUDA,不過CUDA算是利用GPU的stream processors流處理器進行異構通用計算的軟壓方案,畫質問題要歸咎可選擇比較的軟體太少,不全然是CUDA的問題,像Intel Quick Sync Video/Nvidia NVEnc/AMD VCE這些硬體線路,它們的用途很專門,就是視訊壓縮,但是CUDA沒有指定的用途,完全由軟體決定。

好比同樣是用CPU計算,A家寫出來的H.264視訊編碼軟體跟B家、C家相較,就算壓縮參數都設成一樣,品質跟速度卻未必會一樣,因為各自採用的軟體演算法跟最佳化的手法才是功力所在。通常壓縮品質好的軟體,處理時間長些;壓縮速度快的軟體,出來的視訊品質可能僅是可接受;壓縮品質好/速度又快的軟體,卻可能因開放設定的參數太多、不好上手,因此消費者可以貨比三家、找自己合用的軟體。

若改成用OpenCL去寫,道理也是一樣的。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