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Intel 次世代 Lynnfield 將命名 Core-Xn/nn/nnn 系

skyline5466 wrote:
我想看、我想看我覺得...(恕刪)


這種話每次只要換socket就有人講。
要是喊水會堅凍的話。
別當消費者了,去當摩西。

手邊的資料還是用corename在稱呼之。
沒看到Core-X的字樣。
而且這命名方式實在是蠢到不像intel的風格。
比較像kuso.

個人猜測i7這個brand還是會繼續用。
只是要怎麼標示。
我想intel 行銷正在傷腦筋吧。
延後整整3個Q的結果就是被AMD把數字先搶去用。
居然忘了01要當流量大的營利網站,而不是專業網站,我還囉唆雞婆個雕~一起喊無腦萬萬歲就行了呀,多省事。
David Wu wrote:
順便請教各位大大,Q...(恕刪)


 DMI(Direct Media Interface)直譯為中文:直接媒體連接介面..(有點怪..沒辦法..以本人有限的英文程度..)

用以取代Intel Hub-Link(負責南北橋間資料連絡)匯流排技術,是一種點對點的互聯技術,能夠實現資料的高速雙向傳輸,ICH6是最早應用該技術的晶片組,而自ICH6之後,INTEL 也都一直使用DMI介面負責南北橋間的互聯.目前DMI傳輸技術最大資料傳輸負載量為上下行各1GB/s,最高為2GB/s

QPI-取代之前的FSB(FrontSideBus).其傳輸方式同樣也是基於(unidirectional)的point-to-point規格雙向高速連接。QPI最初可以實現6.4Gtps的傳輸速率。由於單向頻寬為16bits,QPI單向頻寬可以達到25.6GB/sec。這個資料差不多為為FSB1,600MHz的12.8GB/sec的2倍,FSB1,333MHz的10.7GB/sec的約2.5倍。除了內部傳輸頻寬獲得了倍增以外,由於是進行內部直接連接,因此可以讓多處理器的等待時間變短。

比較:其實這兩種傳輸模式就資料連接及傳輸原理而言,算是相當類似的傳輸介面,同屬於串列式點對點雙向高速介面,而最主要的差異乃是DMI與PCI-E的運行原理相同,用嵌入式時鐘在串列式雙向高速連接介面,数據及時鐘信號時並行於串列連接線內傳送而QPI則是對於clock signal有另外一條連接線負責傳送,也就是說QPI的時鐘信號並沒有真正進入串列連接介面內傳送.而是有專屬的內接式連接線負責
SElephant wrote:
哪裡怪了?後面的說明...(恕刪)


同意 +1



除開我自己這個會找二手零件小小升級的人不講

週邊所有朋友, 所有同學, 學長學妹
只要不是跟我一樣屬於電腦狂熱份子的
他們電腦都是買一隻就用很久(至少兩三年以上)
用到壞掉之後再整台又換新.

嚴格說, 換腳座影響並不會很巨大 -- 對於這些屬於多數的普通使用者來講.

身邊的人之中, 有影響到的也只有我而已.


蛙鳴之地 wrote:
...沒看到Core-X的字樣
而且這命名方式實在是蠢到不像intel的風格。
比較像kuso...(恕刪)


我瀏覽了很多國外的網站,發現同一則訊息在各大網站之間轉來轉去的,雖說來源可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性

但是有一點我很困惑,那就是沒有任何一個網站明確的說產品代號直接就叫『-n / -nn / -nnn』的

如果真的叫-n / -nn / -nnn,那萬一同等級的CPU要出第二款時,該如何命名?-o -oo -ooo,還是 - nnnn???

所以,依照我的理解,馬路新聞中提到的那個『n』其實可能是個代數

所以產品說不定是叫做Core X-3, Core X-56, Core X-840

如果是這樣命名的話,個人並不會覺得太過訝異呀(畢竟之前早就有Pentium D 915這樣的產品命名方式,不是嗎?)

SElephant wrote:
哪裡怪了?後面的說明...(恕刪)


我覺得重點是你多久升級一次
我幾乎每台電腦兩年都換一次U和顯示卡
當年買Socket 7 Pentium MMX 200=>K6 II 300
當年買Socket 370 Celeron 333=>533 oc 900
當年買Socket A Duron 600=>1.2Ghz
當年買Socket AM2 Athlon 3000=>X2 4400+
每次升級都不超過四千元
這種升級法可以買便宜的U
又不會很快就退出主流
這次我押錯寶了
去年買的LGA775明年應該就是孤兒了
看人吧....

如果每次購入平台都是當代中低階....那就很可能1~2年再購入一顆CPU

如果每次都是當代高階哩??? 通常都撐過一個世代直接整組拆了吧....

最近3次換平台....

E6300+965 Q9550+P45 I7-920+X58....

都是連板帶U....





SElephant wrote:
哪裡怪了?後面的說明...(恕刪)


不好意思,真的誤會一場,小弟跟你賠不是
我只是經驗跟你不一樣,所以提出來說明而已,並沒有說你外行,也沒說你不懂
我想我文中說的升級方式與時間點也沒什麼不妥吧
總之互相參考,並沒有攻擊貶低你的意思,得罪到你真的抱歉了
jason76kimo wrote:
不好意思,真的誤會一...(恕刪)


瞭解了。網路發言看不到對方發言時的口氣,的確很常造成誤解,大家還是本著就事論事的態度就好

其實以某個角度來說,我並非真的不瞭解您的想法,說實話在過去每次升級系統時我都有跟您相同的升級考量,心想一定要購買一個未來具有升級空間的系統,但不知是人懶還是忍耐力比較高,每次都可以撐到忍無可忍時才真的花錢升級,但通常到那種程度之後其實連原來的主板都不值得留用了(一方面是覺得用得夠久可以回本了吧)。

所以久了以後我也看破,對大部分的人來說socket的升級空間其實只是個迷思而已。我的感想是,連會自己組系統的我都很少真的在同一塊主機板上升級CPU的話,對於大部分連自組系統都不會的normal user而言,CPU的socket要共用與否根本不是個重點,因此此時主板 + CPU + 記憶體整套組合的總成本高低才是決策重點。以這角度來說,P55+Lynnfield其實是不會比LGA775主板+CPU來得貴很多的(降低成本其實也是Intel終於將記憶體控制整合到CPU內部主要的理由之一)。
蛙鳴之地 wrote:
這種話每次只要換so...(恕刪)

我的想法是I7 一種腳位
Core-Xn 一種腳位
又 775如果不死的話又是一種腳位

如果同時間有三種腳位
把自己的市場切成三塊
而且互不相通
選擇性少
應該會造成消費者的怯步

跟摩西應該沒麼關係
好多鮮明的藍
SElephant wrote:
幹嘛猜?上面不是已經...(恕刪)


不用猜也不用隱晦啦。
版上早就有大大很不怕死的貼出來了。
只是你知道囉,那玩意有幾個人會認真看?
又有幾個人會看得懂?
又有幾個人會解讀正確?
更不用說討論區充斥不都是A飯。
要他們全看懂全解讀完AMD的就已經很困難了。
還要他們看intel豈不是緣木求魚?

小小列個小表一下。
PIII(370)--->P4(478)
Pentium 4(Willamette/478)
Celeron(Tualatin-256/370)
P4(478)--->P4(775)
P4(Prescott/775)
Celeron(Northwood/478)
P4(775)--->PD(775)
Pentium D(Smithfield/775)
Celeron D(Prescott/775)
PD(775)--->Core 2(775)
Core 2 (Conroe/775)
Celeron D(Cedar Mill/775)
Core 2(775)--->Core i7(1366)
Core i7(Bloomfield/1366)
Celeron Dual Core(Conroe/775)
新的技術出來本來就是比較值錢。
等技術慢慢普及之後價格自然就會降低。
當然才會往下放,這是常識也是常理。
只有intel這樣搞?真是沒良心?
K7(Thunderbird)--->K7(Palomino)
Athlon XP(Palomino)
Duron(Morgan)
K7(462)--->K8(754)
Athlon 64(ClawHammer/754)
Duron(Applebred/462)
K8(754)--->K8(939)
Athlon 64(Winchester/939)
Sempron(Barton/462)
K8(Winchester)--->K8(San Diego)
Athlon 64(San Diego/939)
Sempron(Palermo/754)
後續略。反正一團亂外加現在的Sempron幾乎可以說是不存在。
LE-1XXX就是Sempron AM2 65nm,還是單核。
居然忘了01要當流量大的營利網站,而不是專業網站,我還囉唆雞婆個雕~一起喊無腦萬萬歲就行了呀,多省事。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