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lair_lave wrote:
不行,AMD HT就算效率比較好也就提升0.3左右,目前ARL-S e核已改良到近P核0.8甚至有時再多一點,這麼一來即使兩者都是48T,但總性能並沒有對等
照你算法
以intel P核為1 E核為0.8去算
8P核 x2晶 x1效能 + 16E核 x2晶 x0.8效能 = 41.6
以AMD 核心能力1.3(1+0.3)
12核 x2晶 x1.3效能 = 31.2
多核差距
41.6 : 31.2
大致是這樣
預測出有懸殊的效能差距
--------------------------
但以我看法
兩e核心大致上才等於一P核
8 x2 x1 + 16 x2 /2 x1 = 32
32 : 31.2
勝過不多
再加上跨CCD 跨大小核
以及過去小核在非平行運算的效益 共用的快取與頻寬限制
從這些看來 甚至要3e才有1P效益
(小核改調大核處理 還有快取搬移的延遲)
效能還會遠低于這比例
以及回歸自家A18製程 耗電與發熱???
真的不看好這intel 16+32能好到哪去
推測
還是會像現在U200 vs 9000一樣 多核心平行運算贏 但只贏一點點
其他全輸的局面
skiiks wrote:...以及回歸自家A18製程 耗電與發熱???
真的不看好這intel 16+32能好到哪去
推測
還是會像現在U200 vs 9000一樣 多核心平行運算贏 但只贏一點點
其他全輸的局面...
intel 18A 工藝要加加油啊!
這把是第二次對決, 上一回 GG 3nm vs. intel 18A, 是 intel 敗得難看, 連數據都不敢公佈,
直接決定下單 GG 3nm 生產 Ultra 200 系列.
工藝撞牆的話, 想在一年內超越對手, 或是接近對手, 難~~~~啊!
不是我們瞧不起 i社, 而是 GG 當年執行 "夜鷹計畫" RD 工程師三班輪, 共耗費十年,
才稍有成果, 開始超越對手... i社 有看到人家的努力嗎!? 拋妻棄子, 全心投入,
回到家直接睡覺, 睡醒才洗澡... 你們的工程師有這樣拚嗎?

U200 vs. Ryzen 9000 若算進功耗的話, i社 應是大敗才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