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chenwwc wrote:
intel 3 或許可以接近到 GG 5nm 或 6nm 的表現.
( intel 4 約略為 GG 7nm 或比之稍差一點點 )
如果你真的看得懂表現, 那就會了解上面的論點有誤.
TSMC N7 DUV其實就表現來說是所有以7命名密度最低的 (Samsung 7LPP是已跨入EUV), 直到N7+ EUV後提昇20%密度才超越7LPP, 而所有現在市面上號稱7nm節點的, 其實就密度層面來說都只是10nm, Intel 10nm = Intel 7 DUV 密度100.76 MTr/mm² , 7LPP EUV = 95 MTr/mm², N7 DUV 91 MTr/mm², N7+ EUV = 108 MTr/mm²
從N7開始命名走偏之後導致所有廠商都因商業競爭而讓自家命名越來越偏離實際密度, 不過其實密度之爭也沒有太大意義, 真正能推出有競爭能力的產品賣錢才有意義, TSMC 最大的優勢是良率及產量, N2~N5這段Low-NA EUV 製程產量目前是3年內無人能比.
一年前就評論過Intel 下單N3B用意不光是在自家EUV不足無法大幅量產必須出資購買, 而且還能卡同期fabless 對手例如Nvidia以及AMD的N3產量. 從Intel 公告Meteor lake 數字回推目前Intel 4 目前單月產量只能提供150萬+片Meteor lake cpu tiles, 看來光mobile CPU +代工Ericsson就吃滿了, 根本無法生產desktop (每月約13M-15M). 所以Intel 下單台積電其實跟Intel 3 製程好與壞無關, 因為奢望自家的產量供應給涵蓋桌面+行動領域的Arrow lake是不可能的. 再者之前也講過新製程也貴, 應用在高單價伺服器晶片市場才能快速回本, 所以Intel 3未來火力應該只會集中在Xeon 6.
以上都要靠鈔能力去硬扛成本(是說N3價格不知道有沒有比Intel3 貴?), 加上同步興建各廠區的成本, 可以看到Intel 近期賣Intel 3/4 的愛爾蘭晶圓廠股份給阿波羅, 然後停工以色列的Intel 3/4 廠區興建, 很明顯要把資金轉集中到20A/18A, 所以擴大N3的單就是為了讓內部資源減少在Intel 4/3 而轉而運用到20A/18A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