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最強就是這樣:AMD Ryzen 9 7950X + NVIDIA RTX 4090

loki6865 wrote:
然後每次看到講DDR5邏輯都很微妙:
AMD平台都會看到嫌貴,
DDR5-6000 16G NT2900的開機價真的貴到爆炸...買不起,

講到Intel DDR5平台都會說上限高,可飆DDR5-7000,
四條插滿表現較優。
但這個較優的付出價格是這樣:

NT2900買不起? 變兩萬二就買得起...?XD...(恕刪)


笑死人現在是江郎才盡了嗎想不出話題只好把兩件豪不相干的事情湊在一起硬要嘴

再拿一條的價錢比不同廠牌四條的價錢來誇大渲染,手法可以再拙劣一點,不去當記者可惜了

AM5平台因為只能上DDR5才被嫌貴,對應的是intel還可以配DDR4

intel能上7000而AMD不行這也是事實,但是那怕是13代也沒有哪張主板能夠插滿4條跑7200的

要嘴也不先做功課,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還是假裝不懂?),就只會打這種迷糊仗

Nebuchadnezzar wrote:
笑死人現在是江郎才盡了嗎想不出話題只好把兩件豪不相干的事情湊在一起硬要嘴
再拿一條的價錢比不同廠牌四條的價錢來誇大渲染,手法可以再拙劣一點,不去當記者可惜了


拜託,有閱讀困難症就不要出來歪人家的分享樓,

好好捲回去看,不是拿一條價格比四條,

是說目前大家連一條都嫌貴不想入場DDR5,
更別說要插四條DDR5-7200的問題,價格還跳好幾倍

恍似、還有其它版友都能在我的樓底下正常回覆,
為何只有你能到處會錯意...???

PS:其它樓我沒回你不是回不了,而是層次太低,
別一副想吵架歪樓主辛苦寫的分享,請尊重其他品牌版友。
自律努力讓自己變大隻
loki6865 wrote:
拜託,有閱讀困難症就...(恕刪)




自己講過的話貼過的圖還要繼續嘴硬狡辯模糊焦點

兩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硬要自創"邏輯"扯在一起

會講出上四條7200的人擺明不懂現況,倒成了你說嘴的題材

簡單的四條價格對比,卻要故意講成2900對比兩萬二

要說歪樓也是從你自創的"邏輯"開始歪的,有那個臉提層次?尊重?

少在那邊一幅高道德的嘴臉




ロリ大大 wrote:
所以更大的頻寬到底有什麼實質差異?
至少我用7950X記憶體頻率從5000試到6000
"體感上"沒有差距,反映在遊戲裡大概也就1~2%
好歹我也搭到RTX 4080了

單核性能全預設兩家也沒差多少
我自己從5.75G降到5G用體感上也沒什麼差別
倒是發熱大幅減少比較有感
再給個150W功率牆可以保持全核5G+4.85G
遊戲即便是硬體殺手2077也能壓在90W以下(FSR自動張數90左右)
性能體驗差不多我是覺得沒道理硬加頻率讓主機發爐

嘴主機板及記憶體貴我是認同
尤其是主機板,隔壁有3000元左右的板可以搭
AMD目前仍只有5000價位帶的,之後65W TDP處理器上市後會很尷尬

對我來說7950X的最大好處就是能裝WIN10順順用
以及全大核的泛用性,這也是我選AMD的原因
說真的要不是聯立的A4H2O ITX機殼塞不下市售的4090
只能折衷買4080當個次強......
但對我來說也夠用了

用比較容易理解的案例來說明的話,
就像4070TI號稱強於3090TI,在1080P/1440P時的確如此,
但到了4K就落於下風,因為4070TI的記憶體頻寬被大幅閹割,
應付不了4K需要的材質、紋理、及更多的像素資料,
導致4070TI的核心雖強,4K效能卻受限於記憶體頻寬。
當然,這只是類比,不完全一致。

回到系統記憶體,
能吃滿16核心+巨大資料流的渲染和影片編碼反而更需要大頻寬
所以M2 MAX藉由封裝統一記憶體得到400GB/s超大頻寬,
得到以小博大的本錢,但由於M2本身效能還是不如Core i和Zen
在13900K(7950X) + 4090 的搭配下,M2落於下風。
即使如此,M2能戰成這樣,還是很恐怖的,
有很大一部份受益於記憶體頻寬和統一存取架構。

回到7950X,16核滿載輸出是強項,而這些應用大多伴隨巨大頻寬需求。
甚至可以說:7950X的架構比13900K更仰賴記憶體頻寬來解放效能。

因為7950X主打多核火力輸出,13900K主打真實世界應用。
一旦資料流餵不飽7950X,13900K的高單核效能便顯優勢。

我自己也有AMD的16核心處理器,四通道記憶體頻寬約95GB/s。
但當我用Win 10檔案總管打開一場婚禮拍的3千張照片(每張40MB~60MB左右)
發現只有一個核心在處理縮圖....這讓我很失望。
後來升級Win11 ,用13900K打開檔案總管看圖,還是只有一個核心在處理縮圖,
雖然13900K的記憶體頻寬較低,但同樣單核心縮圖,還是比我的AMD快80%左右。
因為單核效能大約是 902 vs 490。
若是7950X則是 902 vs 767 ,大概也有17%的差異。
這是單核心應用的部份。

來到遊戲部份,以我實際玩的遊戲為例:
JAVA版的Minecraft僅吃單核心
基岩板的Minecraft大概能吃到4核心(沒仔細觀察)
次世代巫師3大概能吃4核心
Cyberpunk 2077能吃8核心
這些遊戲不僅吃不滿16核,資料流也不大,全看單核效能,
13900K甚至成為4090幀數衝不高的瓶頸,
因為13900K用到的核心己滿載,受限於13900K單核效能不足,
4090使用率在96~98%排徊。
這是1~8核遊戲應用的部份。

偶爾要壓縮A7R3錄的活動影片檔,忘了用什麼軟體轉檔。
16核心大概70~80%左右負載,也跑不到全核99%,
實際上要發揮16核心全力輸出的應用,真的要特定應用及特定軟體。

這是我的真實世界使用,所以後來就換13900K了。

回到主題,記憶體頻寬到底有什麼用?
就是發揮7950X 十六核滿載全力輸出時,
做為工作機,進一步拉大與13900K差距用的。

這也是AMD堅持要用DDR5的原因,
因為AMD深知Zen4架構極度仰賴記憶體頻寬。
但受限於IF總線頻率2000,記憶體受限於6000,
也因為IO晶片分離封裝,以致同樣頻率DDR5頻寬略遜單晶片Raptor Lake。
但這並無損7950X作為16核輸出工作機王者的地位。

剛在別棟看到一位網友留言,覺得很有道理。
『剪片用13900K + 4090』
『輸出用7950X + 4090』
真是深得我心,
小孩子才做選擇,對吧 ?
Nebuchadnezzar wrote:
自己講過的話貼過的圖還要繼續嘴硬狡辯模糊焦點
兩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硬要自創"邏輯"扯在一起
會講出上四條7200的人擺明不懂現況,倒成了你說嘴的題材
簡單的四條價格對比,卻要故意講成2900對比兩萬二
要說歪樓也是從你自創的"邏輯"開始歪的,有那個臉提層次?尊重?
少在那邊一幅高道德的嘴臉


原來是抓我四條全點7200的語病,
那也行...照你的
看你要點5600四條? 還是5200四條?上面有人就是說要插四條。



不論點幾條價格就是單條的數倍
一條開機都嫌貴不願意入場,你確定會買4條馬上入場?
這才是我的原意...

然後這邊你更是找錯人,抱歉我是玩ITX只插兩條。
13代要插幾條比較好請去找 "捧插滿四條的人" 講!

至於我的留言道德跟層次喔? 大頭貼點進去看板上互動不就知道了嗎?
尾數贏你都還有剩,那張圖自己留著吧,連罵人都不會
不要把人家的分享文變吵架樓。
自律努力讓自己變大隻
恍似

我也是玩ITX,我覺得到下一代,有單條64G的平價條時,才是入手DDR5的好時機。

2023-01-20 17:26
skiiks

慘 予定之後購買的Macmini M2最大24G。64G讓我半條都贏我........QQ

2023-01-25 3:13
恍似 wrote:
用比較容易理解的案例...(恕刪)


老實說我沒有那麼膚淺
為了贏對方而必須怎麼怎麼搭

7950X是多核王者?對比300W火力全開的13900K依然不敵
我覺得能滿足自己需求最重要

我目前就是7950X降頻5G在用
性能有差嗎?當然有,但感覺得出來嗎?感覺不出來
真的要繪製出圖表比較才"看"得出來,
跟2000系列的AMD比就免了,代差太大
之前幫家人2600X升級5600G就很有感了

那什麼感覺得出來?發熱量
昨天稍微測了一下
預設下跑R23單核5.6G約60W,70度左右;多核5.1G約225W,95度
降到5G跑R23單核5G約34W,50度左右
調個Curve Optimizer單核測試就剩32W了,多核5G約170W,76度(能跑到373XX)
現在冬天沒感覺,到夏天就知道熱了

看似單核損失了10%多,但實際使用上老實說真的無感
或許也要歸功於大快取設計吧
記憶體頻率也是,從5000試到6000依然無感
要我在選一次我真的會選原生4800的DDR5
當時買5600C40 32Gx2可是比4800的貴兩千多啊
更別說現在還有活動搭CPU 16G只要888,比DDR4便宜

最後,我買多核為的不是一個軟體能吃多滿的這種多工
而是同時能讓我跑多少軟體而依然順暢的多工
例如玩遊戲加螢幕錄影,雖然顯示卡支援硬體編碼
但以現今顯示卡的規模,反而編碼時會嚴重影響遊戲性能
後面我直接用CPU軟體編碼,反而對遊戲幾乎沒影響
這才是多核CPU最大優勢
不然單開軟體,多核支援度不佳其實8核12核還是16核不會差多少

是說2077只最佳化8核嗎?

conroe2duo

其實很多比較看似客觀其實也未必多客觀,真的有使用過的人自己最清楚問題在哪,大部分網友跟風居多,尤其一些人被洗腦看模擬器誰開的多就當作多工強....真的只能笑笑..

2023-01-23 2:22
恍似

13代的硬體調度器好像有進一步優化,我用8P核,和8P + 16E 跑起來的幀數差不多。

2023-01-24 17:44
loki6865 wrote:
原來是抓我四條全點7200的語病,
那也行...照你的
看你要點5600四條? 還是5200四條?上面有人就是說要插四條。

不論點幾條價格就是單條的數倍
一條開機都嫌貴不願意入場,你確定會買4條馬上入場?
這才是我的原意...

然後這邊你更是找錯人,抱歉我是玩ITX只插兩條。
13代要插幾條比較好請去找 "捧插滿四條的人" 講!

至於我的留言道德跟層次喔? 大頭貼點進去看板上互動不就知道了嗎?
尾數贏你都還有剩,那張圖自己留著吧,連罵人都不會,
不要把人家的分享文變吵架樓。


自己發表過的言論自己負起責任,不要推託什麼語病還是甩鍋給別人,不要只想著人變大隻卻一點擔當都沒有,就事論事不用扯那些無關的

整串看下來從沒有人說過intel DDR5一定要四條插滿表現較優,會插滿四條的人不外乎是為了容量或著RGB的美觀需求而已

9樓altoph說的ddr5插四條會降速其實是因為主板daisy chain走線的特性造成,daisy chain著重1DPC(1 DIMM Per Channel)的高頻性能,T-type則是著重四條插滿的高頻性能,此特性在D4時代就有只是D5頻率更高差異更明顯而已,詳細解說可以去看林董的影片

至於"四通道效果"還是"雙.雙通道",那也是每個通道都插一條就有的效果,不需要四條插滿

所以從頭到尾都是你不求甚解在那邊斷章取義別人的回應腦補出來的"邏輯"就只為了酸intel支持者,舉出插四條跑7200這種完全不切實際例子,因為當前根本沒有哪張主板能無腦套用XMP就能辦到,都跑不到7200了還討論什麼價格

AM5剛發表時DDR5的價格確實還很硬,但是這陣子也一直有在降價,只要不追求高頻跟D4的價差也剩不多了,要便宜選D4要高頻選D5(AM5沒得選),想用什麼用什麼不需要在那邊酸,還有那個臉說別人歪樓,現在又說自己用itx就想甩鍋給別人......
Nebuchadnezzar wrote:
自己發表過的言論自己...(恕刪)


還知道責任二字?自己知道就好,
不要人家原意是什麼搞不清楚,天外飛來硬要幫人改意秀下限...
剩下的抱歉沒看...
是講被害妄想症? 還是講記憶體還是什麼??? 請自己去記憶體區開一篇,
看廢文還不如去多做幾個握推...

恍似 wrote:
我也是玩ITX,我覺得到下一代,有單條64G的平價條時,才是入手DDR5的好時機。(恕刪)


知道啊,你發文時已經有交流過,
所以我更不會去提記憶體要別人插四支這種事,

覺得14樓你某些分析的不錯,
AMD Ryzen系列其實在記憶體頻率上限、延遲從沒贏過Intel
5000系列上限也是在3733左右而已,
到了這代Zen4也是一樣,缺陷AMD自己不會不知道,
所以都盡量加大快取。
提早走DDR5更大寬頻也是要讓16核得以發揮的一個助因,
可惜沒考量到中低階市場,
消費者當然是選自己最適用最有利的,
覺得家用遊戲或總合應用選Intel 13代沒毛病,
Ryzen7000大概就像樓主這樣,
幾個特別突出的工作軟體、長時間平均負載適合。

不過個人是跟樓上ロリ大大類似,自我舒適性問題
會長期玩ITX是因為幾年前某次在101蘋果旗艦店玩到Mac Pro 2013垃圾桶,
那個質感跟Sense真的是愛不釋手,
從此就沒很喜歡又大又重的塔式機殼。
自律努力讓自己變大隻
skiiks

那個說骨灰罈比較多 太像骨灰罈的甕 現在近似的產品是Mac Studio

2023-01-25 3:20
loki6865

戲稱骨灰罈也有[XD] 當初介紹員還特地"旋轉" IO帶有感應器,機體只要旋轉那片IO面就會有燈由下往上依序亮起,整個超酷炫。不過當時太貴,最後是訂台MiniMac server2013回家。

2023-01-25 12:01
evahoney wrote:
用習慣了高階平台,很...(恕刪)


這搭配不錯
下午閒著沒事本想出門去帶一片ASUS PROART Z-970來用(看不懂那個 -e -f -i 什麼的,乾脆看價目表),純粹只是想要那個CPU內建編碼的效能跟TB4,後來沒動的原因滿單純的,還要去搞記憶體? 買4支貴森森 32G DDR5,還要去做功課預防相容問題,這我不行.花了大錢還要幫廠商除錯,沒這個道理.要降評求穩健,退回去找DDR4? 說真格的,那個 不甘心 搞不好會讓你 不開心 一段時間吧? 馬路邊一堆新記憶體,華碩也需要時間確認可用性,以前就遇過等半年方有新BIOS能用.現在組電腦,真的要搞清楚主要是跑甚麼軟件,再來搭硬體.不然,錢會花的很不值得.
Nebuchadnezzar

記憶體可以參考板廠或模組廠的相容清單做挑選比較保險

2023-01-24 0:10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