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的優勢其實是架構優勢。伺服器和桌機共用相同的運算晶片,再由不同晶片組經過不同封裝,就能分成伺服器到桌機64核~8核心的豐富產品線。chiplet架構的優勢除了減少研發成本、用比較少的晶片生產線卻能生產出更多的終端產品,能因應市場需求,更靈活調用庫存。生產、庫存、物料管理,成本都降低。加上面積較小的晶片,更容易避開瑕疵挑出完美的晶片,良率提高了,成本進一步壓低。回到第一句話:目前AMD的優勢是選擇小晶片架構帶來的各種成本優勢.而能提供AMD這種小晶片的生產、晶片間傳輸協定、高良率低成本的優勢,只有台積電。10奈米 vs 5奈米這種製程代差,只是優勢之一,主要還是架構優勢。大晶片有大晶片的優勢,只是在絕對算力+運算密度+成本優勢前,大晶片的優勢被稀釋了。應該主打的高速低延遲也因為支持DDR4+DDR5雙記憶體控制器而被稀釋了,還跑來堆小核來堆跑分....再怎麼堆,也堆不過AMD的chiplet。AMD可是拿伺服器架構一套的研發成本和利潤,來支持桌機產品啊!也難怪Intel自己也說在2024年之前很難拿得出大幅超越的產品。大晶片成本高,拚價格,自傷。(財報己說明)大晶片堆核心,面積增加,成本增加,記憶體延遲增加,再傷。
題外話,ZEN 4不支援DDR 4其實是為了避免雙記憶體控制器帶來額外延遲縮小Chiplet的先天劣勢-記憶體延遲,盡可能發揮ZEN 4架構效能和降低IO晶片成本的權宜做法。以官宣DDR5 6000延遲可以壓到6x ns即可驗證。如同RTX 40佔超高階市場,RTX 30繼續撐高中低階市場,初代AM5將帶著DDR5高貴的劣勢,與AM4+DDR4攜手守護高中低階市場。短期內,市場會以能搭便宜DDR4的12代、13代為主吧?
恍似 wrote:AMD的優勢其實是架(恕刪) 假設intel解除CPU環形傳輸線中 核心數量限制全都用小核心 效能可以超越AMD?以現在面積來看 8大面積可以做成32小 加原有8小哇 40核贏爆AMD(腦補化.......
ntgbk2 wrote:在去年的12代酷睿處(恕刪) AMD官方不敢講的部分,我幫忙講了:Intel 為了彌補製程上的落後,才搞出大小核,而非桌上型電腦會需要大小核設計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6&t=666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