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這"大於15%"的單線呈效能增長,
也沒說是遊戲或是哪個跑分...
你猜我猜都是猜,還是等正式發佈再說。
=============
IPC增長固然重要也是性能指標,
但也非代表CPU全部,
5800X3D IPC沒增長,遊戲也照戰平12900K,也賣的不錯。
11900K當初Intel大畫19%IPC遠超Zen3
IPC提升19%,Intel首度展示Core i9-11900K
但實際跑起來跟使一樣...近年Intel最短命處理器,
所以...真得等實際產品上市再來看消費者接受度...
Newman.Chen wrote:
話說那些"A粉"去哪了
輝煌的90>>>68
您應該問:話說那些"I粉"去哪了

自律努力讓自己變大隻

當年AMD的這些測試裡,提升從9~39%都有,而ZEN3相對ZEN2的帳面時脈規格提升極少,以同核心數的3700X/5800X看,兩者的帳面最大TB時脈都設定在4.7GHz
其他就算5900x/5950x也只標在4.8/4.9GHz,同時在不同負載時會有不同的時脈降幅設定,這可能也是當年AMD挑IPC做性能提升報告項目的主要原因(因為時脈進步不明顯,不如只以IPC做報告主軸)

這裡可以看到5800x帳面全核TB時脈3.8GHz,實際可以跑到4.4GHz,16C的5950X則只標到3.4,實際跑在大概3.775GHz
如果之前AMD說遊戲運作裡的16C全核5.2~5.5GHz也能套在其他大部分應用上時,或許比ZEN3時期最多有可能拿到約3成左右得全核時脈提升紅利(以ZEN3/4 16C的全核TB時脈3.775/5.2GHz(暫假定)計
若ZEN4沒有因為設計上受到啥奇怪的分支預測錯誤懲罰造成IPC倒退嚕,單項或綜合性能提升幅度應該不會小於上次ZEN3之於ZEN2(雖然沒跟時脈同比例提升的應用也不是沒有...)
總之上面打這堆也都是廢話,重點單憑現在放出的R23再加一個Blender Timelapse還是霧裡看花,其實AMD這次在簡報上就真的有講跟沒講差不多
在沒有官方正式產品發佈稿與各方詳測前,光憑這兩項誰知道其他應用的提升有多少啦

ya19881217 wrote:
同為zen架構 還會去改管線深度去衝時脈?
指令集不同,整體管線深度就有可能改變。這次加了AvX-512 指令集,管線深度增加也不是不可能的。
IPC 跟時脈,跟Cache 都沒有關係。
同一顆CPU 超頻20%,IPC 增長還是為0
成熟指令集的架構下,IPC 要增長是非常困難的,一般都是靠更多的線路(堆晶體數)。這次加了Avx512,晶圓面積更加緊缺,指令集又更多,IPC 沒有增長也很正常。
但是cpu的效能不是只看IPC增長。以前不支援Avx 指令,如果要搬運16個byte的資料,你要靠軟體翻譯,可能一個指令變成16個,每個指令就算是2個clock(ipc=0.5),總共8個clock才能完成。現在有Avx 512,你可以不用翻譯直接完成,但是這時候,就算管線深度變長成4個clock(IPC=0.25), 總花費時間也才4個clock。
所以IPC 的意義,重要嗎?
要比IPC,RISC 架構的IPC 看起來都很強,但是效能真的有比較強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