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半導體研發大突破,邁向1奈米關鍵技術!臺大、台積電與美國MIT合力研究榮登Nature

jhlien wrote:
台積電壓根就沒開發出1奈米.........倒是IBM真的把2奈米的矽晶剖面圖秀出來了

大家吹牛比一比.
全都是未來 N 年量產, 跟市場要資源罷了, 你還當真了?
好喘好累 wrote:
大家吹牛比一比.
全都是未來 N 年量產, 跟市場要資源罷了, 你還當真了?


IBM 或是 臺大、台積電與美國MIT合力研究

我認為都值得期待

如果是共匪出來吹牛 那就真的是可以直接跳過
整理這份資料:

1. 台大攜手台積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

2. 計畫團隊:臺大吳志毅教授、臺大光電所畢業的周昂昇博士與MIT畢業的沈品均博士共同合作研究

--> 有人注意了嗎: 這份資料沒有提及 MIT的人員(沈品均只是MIT畢業)


MIT的人員是:孔靜(Jing Kong)教授. 目前是MIT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系教授,同時也是電子研究實驗室(Research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s,RLE) 學術帶頭人

沒提到原因很簡單: 孔靜出身北大(就是對岸那個北大). 雖然人在美國做研究, 也對團隊做出重要貢獻. ..嗯自動被消除了

Nature論文: Ultralow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semimetal and monolayer semiconductors
Google找得到摘要與發表作者
markchen99x wrote:
整理這份資料:
--> 有人注意了嗎: 這份資料沒有提及 MIT的人員(沈品均只是MIT畢業)

MIT的人員是:孔靜(Jing Kong)教授. 目前是MIT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系教授,同時也是電子研究實驗室(Research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s,RLE) 學術帶頭人

沒提到原因很簡單: 孔靜出身北大(就是對岸那個北大). 雖然人在美國做研究, 也對團隊做出重要貢獻. ..嗯自動被消除了


nature網站上就有了,沈品均排第一,點進去會提到前面四個作者的貢獻是一致的。論文沒問題的話,以後引用就是引前四人的名字,至於第五名到倒數第三名那些,可能有人是純掛名也不一定,這就看當初這些人為什麼會列上去,這是作者群之間自己的事情。

至於你說的沈靜,他應該是corresponding author(通訊作者)。另外TSMC的李連忠(以前是交大教授)也掛倒數第二,應該也是通訊作者。另外,孔靜是沈品均MIT畢業論文的指導教授。

通訊作者是很重要,通常是掌握資源的大頭、計畫主持人,要對整篇論文負責,或者是控管整篇論文產出計畫。不過報導不是故意忽略,因為連李連忠也沒被提到,我只能說你雞蛋裡挑骨頭了。

Ultralow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semimetal and monolayer semiconductors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