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50K剪片機CPU選擇(5800X.5900X.10900k)

不用看Intel,直接選AMD就對了。

Intel單核、多核全被AMD打假的。
樂天第一名 wrote:
想組一台剪片機


看到這裡下面的都不用看了!
不用考慮Intel 還是 AMD
直接買Mac Mini M1版就對了!
自己去看YouTube 的影片
20萬的Intel Mac Pro 剪片,輸出還比Mac Mini M1 慢!
如果是其他用途就不說了。
術業有專攻,要剪片還是用Mac Mini M1晶片版吧!

美國這邊的 YouTuber 開箱Mac Pro Vs Mac Mini


台灣YouTuber 開箱比較 Mac Pro Vs M1 Mac Mini
發覺幸福於平淡生活中
推薦10900K 當然是清庫存阿
11代都要出了
不急的話 可以先觀望一下
畢竟都要花五萬這筆大的
沒什麼理由幫別人清庫存吧
千萬別被原X屋店員洗單
有在多工用途的話
直接上5900X
一般使用者不用去想什麼多工
你一個人開再多軟體也用不著多工
多工是給"很多人 很多人"去用的
就和打字一樣不用去擔心CPU會追不上你的手指,就算你有一百根指頭也是
飛在天上的大X wrote:
一般使用者不用去想什麼多工
你一個人開再多軟體也用不著多工


這個觀念明顯錯誤跟不上時代囉!

大部分現代化的軟體設計為了更好的運用多核心CPU,內部就是多工作業了,例如影像處理軟體或是大型遊戲,雖然乍看只是一個程式,可是裡面卻有許多不同的模組,如果是用多核心多執行緒的CPU下去跑,可能使用的每一個模組都可以有一顆CPU或執行緒去處理,直到不需要為止。

不然你可以用一顆高時脈的2C2T的pentium CPU去跑影像處理軟體或是2077這樣的大型遊戲,保證還是卡成狗。
想組剪片機選5800X比較適合,多工表現優異,
綜合性能強,戰個4,5年沒問題
開運貓 wrote:
大部分現代化的軟體設計為了更好的運用多核心CPU,內部就是多工作業了,例如影像處理軟體或是大型遊戲,雖然乍看只是一個程式,可是裡面卻有許多不同的模組,如果是用多核心多執行緒的CPU下去跑,可能使用的每一個模組都可以有一顆CPU或執行緒去處理,直到不需要為止。


你說的其實也沒錯,但我來看你說的那個時代....還早
能多工代表你有幾個核心,速度就能快幾倍
現代影像早已不是逐格處理,統統要透過各式編碼以預測的方式處理
你看看論譠三不五時是不是有「我的核心吃不滿」、「我的顯卡跑不滿」問題跑出來?
正代表你舉的那些,影像、影片、遊戲....更是不需要多工的代表
它們非但無法多工,有些工作甚至連塊上萬元的顯卡放那邊晾著,也分不了工作給它
不是你2077不會lag就是多工的效果,Intel玩2077就很差

真正多工不會是50%-90%在跑的,這正是你只能單線作業居多才會如此
就像開了演唱會,正真再表演的只有主角,其他核心就可能有人灑花、有人潑水、有人噴噴煙而已
那種小事靠主角撐一下就好了,給別的核心只是因為沒事給它做,好吧那你就灑灑花吧
真的多工是一次開12場演唱會
而不是開一場,其他11人在一邊加油

現階段你12核的CPU要跑影像120分鐘好了,你2核的會要花人家六倍時間720分嗎?
不好意思,同樣工作人家2核的很多時候160-200分鐘還是跑得完,只比你慢一些
沒辦法,這就是無法多工
你有人家六倍、六倍、六倍的核心,但只能省下那幾分鐘而已
你組六萬的電腦來跑影片,我就用內顯的....同樣是吃個飯它們才跑完
十段影片我拿兩台內顯電腦來跑,比你一台六萬元的還要快,這才叫多工
所以我才說想買電腦的,你根本不用去考慮這種小事,看你預算就好了
不用去挑什麼多工比較好的平台
就和CPU只會在等你的手指頭一樣,你不用去擔心你"打字太快"

你有要科學運算的幾百、幾千個程序要各自分開跑,你才會多工
你一次有上百張圖、數十段影片要逐一跑的,你才要多工
你是minecrift有幾十、幾百人都要連進來搶CPU的,你才要多工
讓CPU去切換服務每一個人
2077那種只是光影吃得多一些而已
你在那邊上網換籤頁、換圖層、換音軌的,人家處理器內部早切換幾萬次了
個人使用真的不用去談什麼多不多工
飛在天上的大X wrote:
正代表你舉的那些,影像、影片、遊戲....更是不需要多工的代表
它們非但無法多工,有些工作甚至連塊上萬元的顯卡放那邊晾著,也分不了工作給它

到底在講啥?
你要不要打開一個軟體來測測看使用率有多少?
遊戲也打開來看看使用率有多少,當別人都是傻子只會接收你的話是不是?
什麼2核心轉檔時間只比12核心慢一些,人家就是要減少轉檔時間而且越多越好,當能縮到120分鐘剛好可以從台北坐高鐵到高雄,160分鐘到高雄還在轉檔還轉不完,你還在那邊只能省下那幾分鐘而已,你舉的例已經自打臉你自己還臉不紅氣不喘
十段影片拿兩台內顯電腦來跑,比一台六萬元的還要快,這才叫多工???
拜託可以拿出實測數據來嗎?你這神邏輯可以成立的話,那我用4核的4790K就可以打趴你的2核了
哪款處理器可以切換好幾萬次的?拜託拿一顆出來給大家聞香一下

什麼演唱會正真再表演的只有主角,其他核心就可能有人灑花、有人潑水、有人噴噴煙而已,你當錄影、收音、樂隊、燈光...這些人都沒事做??
Windows電腦除了影片編輯,還有很多用途,打遊戲什麼的。

蘋果MAC電腦打不了遊戲的,因為PC電腦遊戲幾乎都是Windows版。以前MAC電腦用Intel處理器還能額外安裝Windows雙開機來打遊戲。

而M1根本ARM處理器,甚至都不是X86,沒機會跑Windows的。它是省電,性能也不錯,但要說到性能超越 x86 R9、I9那種頂級,我不認為,有點誇大了。

拿台5~10年前的古董 MAC PRO 和 今年剛出的M1比速度,廢話當然M1贏。

打從AMD RYZEN重返榮耀後,PC電腦處理器的速度就飛速狂升,Intel再也不能擠牙膏了。今年一顆 R3(4核8緒),性能就抵過3~5年前的 I7!然後價格只須1/3左右。

R3就已經抵過幾年前 I7,可以想像 R7、R9 是何等迅猛怪獸,性能真的和你印象中以前的電腦很不一樣了。不是快一點點而已,是差別巨大,快好幾倍。


影片編輯最耗時間是在輸出,要重新編碼 H264、H265、AV1什麼的,那個「壓片」過程是最耗時間的。而壓片是吃多核心的,核心數愈多,整體運算愈快,壓片時間就愈短。

雖可以用顯卡GPU的硬體加速,比方CUDA什麼的,來加速壓片。但CPU也不能太弱,不然瓶頸會卡在CPU。另外純軟壓(靠CPU暴力壓縮),會比硬壓(靠顯卡加速)畫質好很多。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