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教i7-7700K這樣配OK嗎?設計用(已購買+測試心得)

simon_ya wrote:
以下為個人建議:
處理器用i5K就足夠了
打遊戲的效能是注重顯卡的
處理器根本沒差多少(除i3)
(伺服器用處理器另當別論)
Ultra Gaming 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買a牌的版子選DELUXE系列)
剩下的買張高階顯卡吧!
(因為我看到了吃GPU的軟體需求)
疑?我上面用途寫得很明顯是工作機吧!
我個人沒玩遊戲、我不玩遊戲、我更不把生命浪費在遊戲,很重要所以說3次。

上列我Adobe會用到GPU大概僅有CUDA一小小部分,例如圖檔縮放有感,剩下濾鏡/出圖轉檔都是吃CPU,要工作用的也不會買遊戲卡了。


eric9twenty5 wrote:
K版有K版的好處,想當年的I7 2600效能跟現在的I5 7400差不多,但是2600K超一下4.5基本盤也才略遜7700 10多%...(恕刪)
挑i7-7700K還有一個考量,就是設備保值,日後倘若要轉手收價還不會太差。


alumic wrote:
以下為個人建議:記...(恕刪)
感謝推薦唷!


z10100515 wrote:
處理器如果想要選i7...(恕刪)
感謝大大如此詳解!

選i7-7700K真的很猶豫也是精心考量:
(1) 以E3-1230 v2而言4核8緒條件,沒理由往下選4核4緒的i5,轉檔時間簡直差2倍,售價跟TDP耗電還不輸i7。
(2) 既然i5不考量自然往上找i7,而不看Xeon是已經完全沒當年E3-1230 v2的C/P值。
(3) 那超頻?為了多那10~15%,勢必得直上Z270板子(搭DDR4)、散熱器升級,還有系統穩定、風險等等都是額外付出,不符成本需求。
(4) 篩選下就敲定i7-7700K還有最後考量,就是上面提到的將來轉手「保值」應該不會太差。


cs113ta wrote:
這個怎麼算?
處理效能至少提升50%?...(恕刪)
liawas wrote:
請問一下,那個有百分比的CPU效能比較,可以提供一下網址嗎?
我也很好奇這國外UserBenchmark怎麼算?我個人計算是以軟體跑分、跟處理時間為依據。

愛把手機拿直向錄影,不知很浪費畫面嗎?
視覺獵人 wrote:
---------...(恕刪)

首先恭喜lz換新機 我也是跟lz組一樣的散熱器 不過我的是 i7 7700 待機45度 用cpuz燒機 溫度最高在75度想請問 lz是怎把溫度壓在70以下 我的機殼是視搏通 小尖兵 對流應該沒問題 lz可用手去扭散熱塔 會左右小幅度扭動嗎 我的會 但我有鎖緊 本來想說酷碼212塔扇本來壓不住 看到lz的文覺的很好奇 我的cpu高負載電壓會吃到1.14v左右 正常還是太高

樓主升級配備當時還沒出

如果是現在當然是選擇AMD Ryzen

轉檔,專業用途,多核效能都是輾壓4C8T
ALEX Jiy wrote:
我也是跟lz組一樣的散熱器 不過我的是 i7 7700 待機45度 用cpuz燒機 溫度最高在75度想請問 lz是怎把溫度壓在70以下..(恕刪)
回覆大大,我不是用CPUZ燒的,我是直接實戰X264、RAW轉檔燒機,當時氣溫也才10幾度可能也有影響。(7/1溫度更新:夏天室溫31度C,CPU使用率100%,核心溫度79~100度C,溫控確實不好壓喔!)

qazedc5566 wrote:
如果是現在當然是選擇AMD Ryzen
轉檔,專業用途,多核效能都是輾壓4C8T...(恕刪)
AMD喔!我們的工作領域是能不碰就不碰,我這邊有回覆串

P.S 整樓討論串不見了,懷疑樓主文章被砍掉。
愛把手機拿直向錄影,不知很浪費畫面嗎?

視覺獵人 wrote:
回覆大大,我不是用CPUZ...(恕刪)

404 Not Found

視覺獵人 wrote:
回覆大大,我不是用CPUZ...(恕刪)


為什麼不會碰AMD呀

印象中轉擋不是多核佔優勢嗎??

可否請教一下原因?

謝謝
AKSN74 wrote:
404 Not Found...(恕刪)
傳說中的勇者 wrote:
為什麼不會碰AMD...(恕刪)
多年前AMD真的很爛、效能不佳、廢熱高又問題多、毛問題跟ATI顯卡一樣,工作用途我們是不可能採購這兩家。

現在硬體品質如何我是不清楚,拿以往親身經驗現在要我選AMD來工作用依然信任不足,光從半導體產業來看Intel v.s AMD生產線、資本規模、開發技術、還有品牌信賴,我只能說AMD不是工作站的消費群,身邊認識的IT人,隨便問公司Server的CPU架構清一色都是Intel(但我的言論不代表所有)為什麼沒AMD我想答案很明顯,有個專有名詞叫「妥善率」Availability。

但要說AMD不好嗎?也不見得,人家走平價路線,學生群除非設計系、或研究所實驗計算用之外,我相信單純文書一般遊戲都夠大眾應付。

傳說中的勇者 wrote:
印象中轉擋不是多核佔優勢嗎??
是優勢沒錯,不過操作軟體針對CPU支援、跟優化更是關鍵,舉例來說從handbrake到vidcoder對AMD就是容易水土不服,在x264搭配two-pass(讓畫質更好)情況下總是錯誤連連。或是premiere勾了warp stabilizer效果(修正手持畫面)一直以來是Intel最順暢。工業朋友用的莎莉沃克在模擬運算,不用說也是Intel明顯支援度最好。現今問題依舊!

AMD我想應該可能勝在多工吧?例如有900圖同時分批300x3一次轉存。不過要是軟體支援性不好,核心再多、執行緒再多也是外強中乾而已!

--------------

再來~大家老是愛講轉檔多核、多核、多核....其實出圖出影像、跟編輯過程都非常吃重記憶體,所以記憶體容量跟速度也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關鍵!因為很重要所以說3次。就算把SSD剩下空間全開虛擬下去,也毫無三小路用的。

再舉例Illustrator CC用i7/DDR4 8G編輯接近100MB的ai,過程不用20分,甚至還同時開瀏覽器工作,這時候記憶體就已經吃上6-7G了,不管有無關閉瀏覽器此時軟體連編輯文字框都會有問題,嚴重一點直接程式沒回應,只剩重開命運(要祈禱每5分自動存檔的功能是開啟)。

愛把手機拿直向錄影,不知很浪費畫面嗎?

視覺獵人 wrote:
多年前AMD真的很...(恕刪)

同意 畢竟AMD真的太久沒有出好的產品了 大多數的企業用或是大處理需求居多的軟體還是較偏向Intel使用
就算這次RYZEN確實很讓人驚豔 給了Intel不小的壓力
短期之內在工作站或是伺服器市場還不太會有太多的變化
就得看AMD的Threadripper以及Eypc這兩部分上市的表現
以及後續AMD是否能夠繼續保有這樣的力道

總體而言 這對市場也是好事 x86 CPU市場總算又有競爭起來了
這次AMD出來 也讓Intel大幅度的調整產品 尤其Server跟HEDT這塊
(雖然有些出來根本不知道是在幹嘛)
AKSN74 wrote:
同意 畢竟AMD真...(恕刪)
沒錯!認同良性競爭才能壓迫老大心態。Intel長年的擠牙膏很靠北...邊走,也虧它的科技"停滯期"讓我手上4年多的E3-1230V2轉了一手好價格(大補電腦升級費),還不少人搶。

走Intel系統還有個致命傷就是時常改腳位,一改就得換板子,換板子就等於大換血了!要不是工作用電腦隨便都要4-5年以上的壽命,對於追分狂人綁Intel會很燒錢。


愛把手機拿直向錄影,不知很浪費畫面嗎?
天知道是否Intel有塞錢給那些軟體商只有針對Intel做優化,而不對AMD做優化。

要是有針對AMD做優化,那Intel或許回到K8被打時代了。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