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AMD其實一點都不弱,只是策略錯誤


pocoGT wrote:
K8能打死P4是因為INTEL自己亂搞
然後INTEL一回神,拿老架構出來玩....AMD就又趴下去了


的確是Intel亂搞

而AMD也跟Intel一樣= =


像現在Kabini就是老架構k8的延伸 K10的精簡...

K9沒做出來....似乎是要拿K7作改良的樣子 ....

我道是希望AMD能把架構在重新用舊的去做改良....


而不是模組這種太過於先進 但又不適合AMD的架構 ...
多花個幾分鐘思考,你會得到更多啟示

M@gic wrote:
相信一般人的印象中,...(恕刪)


你應該沒有真的聽過AMD風扇全速運轉的聲音...

隔著機殼5公尺外音樂還要開大聲點才能蓋掉...

叫飛機起飛不是假的...

我用單核轉檔軟體 轉換同一個檔案

得到有趣的測試結果

a8-6600k 4.8ghz 1分56

a8-6600k 4.1ghz 2分13

飛龍 1055t 2.8ghz 2分29

fx-8150 3.9ghz 2分30

p4 4ghz 4分20

p3 1ghz 18分

由此可見,a8-6600k 4ghz的單核效能

就有老p4 7~8GHz的實力喔

至於飛龍核心和推土機模塊核心的比較

大概就是用2.8ghz去換推土機的4ghz

因為推土機時脈比較高

所以單核效能是差不多的

只是說amd花了好幾年

並沒有在單核效能上有任何進步


只有在核心數量,多核效能是有進步的

另外就是多包了內顯在裡面

guardxd wrote:
你應該沒有真的聽過AMD風扇全速運轉的聲音...

隔著機殼5公尺外音樂還要開大聲點才能蓋掉...


你說的是飛龍時代

可是apu沒那麼吵了,不超過3000轉

而且主機板廠商都有提供風扇控速

我大部分都是用2000轉運作

一點也不吵
Yuni Kawada wrote:
8120預設
與1100T 預設 ....


8120預設跑417分...

比我的更古老的X2 270 "雙核心CPU" 完全未超 還要低分...


X2 270的身價應該只有8120不到3成吧 單核效能還贏過大哥級的8120
我是用X2 250送修 代理商無料可換,直接升級270給我...
AMD CPU爛規爛,終於有能贏的地方了...
其實我也有X4 945跟X4 640可用,只是文書上網跟打OLG...雙核就已經很好用了
guardxd wrote:
你應該沒有真的聽過AMD風扇全速運轉的聲音...
隔著機殼5公尺外音樂還要開大聲點才能蓋掉...
叫飛機起飛不是假的...


我來打你的臉了

這就是最新apu的風扇音量



硬碟讀取聲都比他大聲

guardxd wrote:
你應該沒有真的聽過AMD風扇全速運轉的聲音...
隔著機殼5公尺外音樂還要開大聲點才能蓋掉...
叫飛機起飛不是假的...


確實是飛龍II跟FX8X00的飛機起飛

但原廠風扇其實很給力...(1100T我是原廠風扇)

125WCPU的原廠風扇 缺點就是風扇無改善

Intel轉到3000轉的風切生也確實滿大聲的....

Intel投資在風扇
AMD投資在散熱鰭片....

各有優缺...

但是新的APU(65W風扇確實很小聲....)
多花個幾分鐘思考,你會得到更多啟示
製程改變不一定要縮小~不一定要核心重製 雖然可以縮小減少耗工跟耗材
這是在ATHLON上可以預見的且過去問世過的處理器都有機可循!

所以要複製一模一樣的是可以做到且超頻幅度還可以提升...特別要注意的是製程改變就是廠商花大錢
晶圓廠硬體設備必須重新配置..這才是主因

在一顆價格低老U上你要重新提高它價格是非常難的...因此廠商寧願重新制定核心重配價格才能賺取硬體投資的效益!

別說AMD 8核耗工大 請觀察過往從一代4核心問世就好有哪一代不是數一數二..
但是有一點AMD沒搞錯多核心的確是趨勢..而面對的問題就是必須重新設計腳位
及擴展處理器晶圓面積...甚至以單核心四線程下去重新在造處理器運算
要在低落的製程持續以940幾個腳位面積..想效能匹敵..英特爾的1150大面積跟製程優勢
是比登天還難的!

製程上面也別過於樂見因為在018以後工業界製程提升的瓶頸將近也就是說要提升製程必須經過好幾年
很有機會到達以10年為一個周期甚至更長這也是未來英特爾必須面臨的考驗!

而在遊戲市場上盡量別過度鑽研I與A兩家...以現在來說很少有遊戲可以吃盡兩家最高階處理器
真的不符合市場兩就就會再推新品出來...研究遊戲哪家好哪家壞著實沒有意義

反而這幾年DDR架構主導著換機潮....
如果只去注意一般PC的層面
是很難瞭解AMD策略和優勢的

如電腦不光是只有家用娛樂這塊
更還有專業領域和高階工業規格
那都是AMD更應該發揮優勢的一條路
也早在10多年前 在多處理器伺服器上
AMD就有找到過自己一片天了

如果清楚AMD過去有何技術突破經歷
甚至也一直影響至現今的電腦架構
就不會再被洗腦成只有Intel最好
或是被灌輸能超頻才是好這些歪理了

就如同很多人買SSD只是為了能跑高分
但是架構的好壞或優缺點卻是完全不了解
這都同樣的會讓人感到啼笑皆非

要用測試分數當結論 先說明過程是做了哪些行為
在什麼需求跟條件下 是可以作為參考的依據
如果說不出來 不就也只是為了跑而跑 實在毫無意義

同意樓主的命題,但不是光從前面討論很多的「效能」角度來看,而是是否能在對的市場跟對的時間給出對的解決方案......

APU放在桌機,即使最高階的APU,也未必能夠幹掉自家價格相近的FX-6300+HD7700組合,而且後者除了缺乏部分原生功能如USB 3.0外,CPU跟GPU若不夠用,都還可以往上擴充,也可運行Mantle跟HSAIL,但是APU的CPU部分,沒有擴充性已經到頂了,而且若要充分發揮內顯效能,搭配的記憶體還不能太普通....

不太要求擴充性的筆電,才是整合度高的APU適合的領域,AMD的策略失誤,在於毛利率較高的筆電已經經歷過爆發期跟高原期到現在的市場漸縮,AMD卻仍然無法在這塊市場擴大市佔、幾乎束手無策,筆電賣的是平台整體解決方案(手持行動裝置也是),不光是處理器+晶片組+GPU的幾顆晶片兜起來就算數,風扇/散熱也只是平台整體解決方案的其中一小部份而已。

如果AMD想進手持行動裝置市場,競爭更是激烈,有些人認為這市場想進就能進、很容易就能幹掉比如聯發科,只能說是啼笑皆非....

如果要專攻專業領域/高階工業規格,這策略也行,但這些都是偏客製化的領域,那AMD必須再瘦身、再專注,畢竟AMD目前的組織編制,主要還是針對PC這塊。

Kenny_Din wrote:
再來內顯晶片可與CPU共享快取與記憶體 可促進協同運算 加快反應速度
...(恕刪)

如果做到內顯跟CPU共享快取,若快取hit rate達到90%,那麼就只有10%的存取才會被記憶體的速度所影響。但是AMD尚未做到內顯與CPU共享快取這點,L3快取還被全部閹掉,因此高速記憶體對APU內顯效能的影響才會如此明顯。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