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Ivy Bridge 3770K TDP 95W,風冷超頻不及2600K

之前就有人提過,ivy的面積較小,散熱速度不會比sandy快

例如之前應該是 風大 他側過3820的樣子,最高溫度還比2600K好,因為他面積大~~

所以~~~我還是乖乖用我的2700K,況且對我而言,核心多比較重要(我搞不起3930K阿~~~)

像我運算物理數學建模的用途來看,我真的覺得軟體跟硬體以支援多核心為目標才是最實在的,超頻意義實在不大,以前舊版的mathcad 2001i只能單執行緒再跑(能不能多執行緒,不知),可是新版的mathcad 15,卻可以雙執行緒,速度硬生生快兩倍(bios要做設定),靠超頻來快兩倍??? 根本做不到(除非靠液氮)。

多核心的運用,我也不是很懂,如有錯請指正,只是看到新版軟體,雙執行緒速度快兩倍跟我舊版軟體超頻到4G以上速度只快個1.1倍(兩組功號接近,CPU溫度都差不多)~~~~恩..........

要是intel改用裸晶來封裝

這樣能解決問題嗎?

amd3dnow wrote:
其實ivy降頻跑也是打趴amd的u.....

跟噴火龍比也有點扯,噴火龍p4是完全失敗的產品,ivy跟sb的架構沒什麼變,
效能不可能大降的.


好笑的是噴火龍以intel來說是很失敗的產品,卻還電爆別人又熱賣呢

你說是不是太好笑了

以intel的實力來說,噴火龍是蠻失敗的啦

但以整體上來說,噴火龍還是狂電其他人

Super天冰 wrote:
好笑的是噴火龍以in...(恕刪)


P4不但架構輸K8,製程也輸K8..

P4所謂的贏應該是溫度跟功耗贏吧

fnf2000 wrote:
P4不但架構輸K8,...(恕刪)


雖然是如此

但那時候廣告的力量讓P4整個賣贏K8很多...

REDL wrote:
但那時候廣告的力量讓P4整個賣贏K8很多...



讓我想起廣告台詞

某某電腦採用 Pentium 4 運算技術

等燈等登~


我是用K8拉~(還有64為元哩~)

Super天冰 wrote:
好笑的是噴火龍以in...(恕刪)


還來啦,你真正有用過嗎??
每每都發這種錯誤的批判文
是顯示自已很厲害,還是曝露自己很無知
REDL wrote:
雖然是如此但那時候廣...(恕刪)


P4時期Intel真正贏得是那時狂勝AMD的產能
就算良率再怎麼差,其產能還是遠大於AMD的產能
我記得那時連IBM都拿外星科技提高AMD的良率了產能還是看不到Intel的車尾燈
如果那時AMD產能有Intel的一半,AMD就不會搞到現在這樣

君不知當時A64 3000+剛出來時有多難買....

再說P4有誰說悲劇了?
真正有問題的是"Prescott"
這才是噴火龍
過長的管線,躁進的製程,目標直指10G,還讓CEO下跪說對不起我們到不了10G
可是ivy的多媒體性能比sandy強很多,這應該就能彌補超頻小輸了吧

英特爾大中華區技術總監趙軍:先談談性能方面的改進,這裡面3D三柵極技術是非常關鍵的,沒有這一技術,22nm是實現不了的,因此3D電晶體技術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這也成為了未來很多設備的基石。就如同要進行太空旅行,首先需要登月,有了22nm工藝和3D電晶體技術,才有了超極本、一體機以及更多形態的手機。

Ivy Bridge的高性能是設備實現多樣化設計的基礎
從電晶體方面看,Ivy Bridge的性能提升了30%,而更重要的改進在於功耗方面,在性能不變的情況下,功耗可以下降50%,所以超極本可以做的更薄更輕,形態可以更多。雖然從通用計算上看的話,Ivy Bridge的提升在15%~20%但從多媒體方面看的話,Ivy Bridge的提升在70%以上,這是最保守的估計,轉碼方面的提升在70%~100%,例如我們把1080P轉成iPhone上的視頻,提升大概在一倍,速度就這麼快。

ianwang1 wrote:
P4時期Intel真...(恕刪)


這我就不知道了..

家裡的P4時期電腦(套裝),在那時我還只是小屁孩

而那台P4也是前年才剛掛掉

唯一有印象的就是那P4的白底廣告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