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Core i3 2130 與 Athlon II X2-270 與 Llano APU A4-3400, 請問差別在哪?

目前I社內顯只有笑能中的笑能

還有凍結地雷等著你

Sclld3 wrote:
目前I社內顯只有笑能...(恕刪)


凍結狀況已經少很多了吧...
據說還是有人中
但是跟之前比已經少很多了
其實我已經在站上貼過一次我的配備了,在下面這個連結的6樓: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6&t=2443088&p=1#31982492

原本是打算要買i5的,不過因為最後主機板加CPU的預算只有4000塊,所以Sandy bridge計劃只好以後再說。

我是隨便在光華一家店,走進去直接請他們把符合我要求的產品中最便宜的東西拿出來,沒有特別挑選超頻主機板跟cpu。事實上,我連880G的主機板都覺得太貴了,所以最後挑了一張760G晶片組的合板,用內建顯示(本人不玩遊戲)。

能超上4G,我覺得是AMD新製程的進步,跟主機板、記憶體及CPU風扇沒什麼關係。如同我之前寫過,CPU風扇Cooler Master的TX3是沿用原本的舊風扇,CPU超頻後滿載的情況下溫度都維持在40度以下,我覺得即使用原廠風扇要上4G應該也不是問題。主機板是760G舊晶片組的便宜合板,沒有改散熱或任何改裝,這張板子唯一幫到超頻的部份,應該只有超頻後會自動小加0.1V,把CPU電壓加到1.5V。至於記憶體我是選Kingston DDR3-1333 4Gx2跑雙通道,除了是大廠外也不算什麼超頻記憶體,對於能否上4G應該也沒什麼影響。

能否上4G最重要的關鍵,應該還是在於CPU是否為C3新製程。據我在網路上看到的資訊顯示,Athlon II X2系列在今年的9、10月間改版,雖然仍維持在45nm,時脈及規格也沒有變更,但Stepping由C2更改為C3。依照網路上諸多網站公布超頻的結果,舊製程C2的Athlon II X2系列超頻極限大概就落在3.7到3.8G之前,我從來沒看到有人能超上4G的。新C3製程的X2則是很少看到有人測試,不過我自己是隨便挑一顆盒裝未拆封的,沒有特別選過,一超就上4G了 ,所以我想對於C3製程的X2來說,4G有可能是基本盤。但因為這只是個案,我不知道是否其他人的新製程X2也都能夠上4G,只能等其他網友有人買了測試過再來分享。

我並不是一路測試這顆CPU的超頻極限後,才把時脈把到4G,而是一開始裝好就直接以267外頻開機上4G。之所以選267外頻開始也沒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循往例,反正原本舊的Celeron E3200也是一裝機就是把外頻從200拉到266開始跑了,所以新買的X2也就如法炮製,沒想到還真的能用。所以到底這顆C3新製程的超X2頻極限到底在那裡,我也不清楚,但應該不會只限於4G。後來因為拉到266外頻時顯示的時脈是3.99G,看起來覺得有點可惜,所以再拉到267外頻時脈就變成4005,算是破4G了。

要分辨是否為新製程的X2,除了看出廠日期是否在今年9月份以外,網路上的資訊是說還可以看CPU銅蓋上的產品編號,如果像「ADX2500CK23GQ」,以GQ結尾的就是C2舊製程;像「ADX2500CK23GM」,以GM結尾的就是C3新製程。

另外,以這顆cpu超頻後的溫度來看,我覺得滿載時的耗電量應該也不可能到80W。CPU規格上寫的TDP是peak值,代表的是這顆cpu在極限狀態下瞬間能夠觸及的最大耗電量。X2 250的TDP雖然寫到60W,但在預設時脈下實際滿載使用時最大耗電量應該是不到40W(某雜誌寫他們實測X2 260滿載時的耗電量是39W上下)
。X2 250超到4G再小加0.1V,我覺得滿載時耗電量如果有破50W是有可能,但離80W應該是還差很遠。

簡而言之,我覺得如果不介意小超的話,其實Athlon II X2的C/P值應該是高於Sandy bridge的Celeron系列;那如果不超頻的話,其實X2 260的速度跟G530差不多、270的速度跟G540差不多,Celeron表面上看來比較快,但實際效能落差應該還在誤差值裡,使用上應該是感覺不出來這個差異。AMD雖然在高階CPU及以及功耗控制上還是落後於Intel,但在低階市場裡X2應該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沒有網路上有些人寫的那麼不堪。

至於Llano的A4系列,時脈只有2.5到2.7G,跟X2 270的3.4G比起來應該是會被痛宰吧,我前面看到有人說A4系列的效能跟X2 270差不多,恐怕是有點誤會。

bar0106 wrote:
不玩遊戲的話, 買L...(恕刪)
JW75 wrote:
其實我已經在站上貼過...(恕刪)

受用不盡

又學到一課了
A Pink, Hello Venus

JW75 wrote:
其實我已經在站上貼過...(恕刪)


我覺得這才是DIY玩家精神, 讓人用最少的價錢, 取得最大的效能..
不是整天i5/i7喊翻天, x2-270若上得了4G, 單線程效能幾乎跟3.1G的i3-2100差不多了..
至少絕對可以跟G8系列相較甚至小贏...
760G也是比H61還便宜的板子... 如果這時還有i迷要扯蛋什麼單核效能不足的..
真想當面吐這種爛人一把口水!
4K就有這種效能水準, 應該沒什麼可嫌了, 當然超頻不能當通例, 但只要不是特挑產品..
就有相當參考能力, 再加上AMD確實也在K10累積很久的製程能力, 單以雙核心這種功耗不高產品來說.
超得上4G應該不是什麼很奇怪或特別的事...

相較之下, 這次SNB的Intel反倒可惜點, 以SNB製程能力, 破3.5G甚至到4G應該不是問題..
但是你不給超, 就等於放棄很大一批入門玩家市場... G5系列預設值能力確實非常優秀..
這點來說Intel並非沒有誠意, 但是故意搞成超不動, 卻又是Intel自己的私心了...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 蠻懷念當年暴力小羊的... 雖然我沒自己用, 但幫人家組過..
爽度實在是100分......

看來樓主選x2來超, 應該是最適合的選擇... 既然你不玩遊戲, 選A4就沒理由...
如果用不到, 貴森森的i3也沒必要入手... 別學一堆大師們嫌錢太多, 盡把錢砸去買電腦看爽...
不論超頻的話, 目前同價位下的 Intel 產品多半效能比 AMD 產品好

反之, 想用超頻把 AMD 拉回來... 就要看你超到哪了.

---

其實...

我個人很不推薦普通買家跟普通使用者
把超頻當做一種提升 CP 值的手段, 甚至是考慮選項

況且影響超頻的變數太多

電源供應器是否不賴, 主機板的好壞, U 是否烙賽, 記憶體能否頻率直塞, 散熱要能快速冷卻把熱量放外, 整體元件壽命是否容易出意外...

保固是保在一個產品的有限壽命期上, 而保多久多半也代表這廠商對於此商品的壽命期望值到哪個階段
但是超頻的場合是基於以上無法 "實際預測你超頻之後零件還能用多久" 這回事上面, 以及未來可能因此額外產生的花費 (如散熱跟供電云云)
加上可能操作失誤或某些情況,
讓零組件出了人禍, 導致原廠不保固...

重點是, 當事人本身對於超頻的概念, 程度, 瞭解到哪?
我也是從不會弄到會, 雖然現在 BIOS 超, 甚至是 OS 下的軟超都很簡便
但是, 一樣要繳學費的.
不先拿台電腦來練習, 理解,
一拿到東西就知道該怎麼動手超, 超到啥程度穩定, 該調哪些選項...
就算爬文, 求解, 也是輝煞煞看攏無, 真的被矇到, 超出來了也一知半解
將來出狀況了... 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

超頻這種東西,
拿出來配在 "入門等級" 機種的選項內.
選擇入門機種的使用者多半有預算上的問題.
若為了搾出那一丁點的 CP 值而因小失大, 實在是不智之舉.


至於有沒有省小錢因而失大錢的實例?

我只能說, 超頻也有很多沒說出來的例子
例如 cpu 超久了, 電子特性在超越預設值下跑掉了, 形成俗稱的 "縮缸"
本來可以超 4GHz 的傢伙終於撐不下去了, 只能調整回原本的頻率工作
有些更甚者, 連回到原本預設值都還會出問題.

作古的前一批超很大的 "Core 2 Duo E6300"
相信是不錯的範例.

它們多半可以超很大, (1.83GHz 直上 4GHz )
因此壽命臨界點也更早到.
網路上可以找到某些人的 "縮缸實例"

AII x2 用 3GHz 超到 4GHz 看起來沒有上面例子多
但其實也不小了, 重點是該製品的公式最高速度產品沒超過 3.6GHz ...
所以...

---

雖然花點錢, 學點東西是不錯, 但那是認為花可能要面對額外的金額付學費的玩家才會想到的選項.

所以, 使用者到底是 "玩家" 還是 "使用者" ...
如何取捨, 也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了.

我以前算是玩家, 因為我有錢(其實很少, 玩不起高級貨)又有閒 (當兼職學生時間很多是真的)
所以認為用小錢榨出大效能是很划算的行為.

然而現在出社會有在做工作, 平常上班就操死了.
回到家也不想浪費時間跟金錢在電腦軟硬體的問題上了, 所以我現在只是使用者.
穩穩的用就很夠了

enm wrote:
不論超頻的話, 目前...(恕刪)


我也不贊成把超頻成績列入正式的選擇內容..

不過事實上, 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連原廠都完全承認且默認, 甚至它們還負責操控這件事!
為什麼E3300可以超頻? i3-540可以? SNB就不可以?
好吧! 為了"正本清源", "打擊超頻歪風", 這說得過去...
那為什麼原廠自己還出了K版來自打嘴巴? 理由只有一個..
原廠要來賺這筆錢而已, 就這麼簡單! 自私嘛! 就像處理器要鎖頻的理由一樣...

2500K跟2500有沒差別? 基本上應該沒有..
Intel不可能出一條生產線來生產不鎖頻的處理器!

所以, 雖然理論上, 超頻成績不可列入正式計分項目..
可是在大小玩家心中, 這是完全存在的CP值認定重項!

至於縮減壽命一事, 那也是小事, 畢竟處理器使用週期本來就不長...
何況原廠都自己開放超頻, 我們不妨問一下, 什麼才是真正的"法定時脈"?
以i5系列來說, 2300~2500K基本上都會是同生產線出品, 只差QC水平而已..
其實現在還不止如此, 是基於市場定位及需求才打上那時脈, 留下那個倍頻線路而已..
簡單來說. 2300跟2500K理論上是一模一樣的體質, 之所以有的打上2300...
只為了價格區別及市場定位, 因為2500K價位是高的, 需求就是相對較小...

這也是為什麼AMD會有可以開核的狀況, 很簡單, 四核心貴嘛, 我可以在廠中就把其中兩核屏敝起來..
當雙核賣比較好賣... 以行銷的立場來說, 並不是越貴越高階的東西越多, 就能保證廠商獲利最大..

所以事實上來說, 超頻一事, 能超多少算多少, 只要穩定及供電沒問題...
超到的就是你的... 這麼簡單.... 就像樓上這個例子, 也許x2 C2版平均最高運作時脈是3.6G
C3版就升到4.2G, 一點也不奇怪...






tim901 wrote:
我有個疑問顯示效能較...(恕刪)


可以去看一下上一期的電腦王雜誌...

待機時功耗都很低, 但SNB更優秀...
整個系統大概少了近10w...(以G5/G6對上x2系列來說..)
滿載這差距大概在20w 上下...(不過它這篇圖有誤植, 我根據自己的印象..有看過..)

所以若是電腦待機時間很久, 選SNB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而且低階的SNB, 好像比較沒看過啥災情, 大部份都出在i5身上....
G5/G6算是有點效能需求的牧場一級選擇... 不然選atom或APU就可以了....
tim901 wrote:
受用不盡又學到一課了...(恕刪)



現在的架構如果只是要看高清片不難

A4-3400有硬解會比G5X0輕鬆

I3的價錢其實不是很划算
要麻就直上I5比較用的久不用升級


再便宜點.什麼都不用換原配備插張千元入門卡硬解可以了
而且還能雙螢幕同時硬解2個1080i

A4其實也不划算
比較建議三核A6-3500

多A4幾佰元但還是比I3便宜
內顯比較優而且多顆核心跑支援多核的程式時都優於A4與X2卻沒有比較耗電
很多程式只支援雙核屆時還有顆核心有餘力能讓你做其他事

當然如果有預算還是I5比較好


題外話~

耗電量選擇建議以TDP值為準
這不是絕對的耗電量
但是相對的發熱量
熱是從電作功產生的

X2 2XX是65W的
並沒有什麼80W和60W的東西

不同世代的產品也不要以時脈去看效能

新的架構會有新的指令集新的製程
就如同1.6G的E1200都能海放3.XG的PD-9X5也是一樣的道理

實際上A4稍優於X2



想像與實際是有落差的#
bar0106 wrote:
...(恕刪)


其實... 說真的.

以使用者的立場與玩家的立場來講...
真的看事情的角度會不一樣.

我的看法是.

一般日常生活的使用者們
除非是用到要搾光 CPU 運算效能的 影音轉檔/壓縮與解壓縮/3D製編圖/2D極大量圖層製編圖

不然就正常來說.

已經超過該軟體的 "建議要求硬體等級" 的配備
管你是 i7 還是 FX 甚至不過是個 Sempron 或是 Celeron
對於該軟體的運作效率上來說基本上是一樣的.

亦即, 當你要看高解析度 1080p 影片, 而你的 CPU 已經超過那個需求的門檻
不管哪一顆跑起來都會順.

既然如此, 超頻要做什麼?

反之, 若是達不到運作門檻的,
即使如 Pentium4EE 這種舊時代極致版
跑起來就是會頓.

那超頻就可以超回來嗎? P4EE 超下去也無法獨力軟解 1080p 吧?

所以, 一般使用者若不想多花錢, 把錢花在刀口上就是了.

在設定好價格之後, 於同樣的價格下,
挑選預設效能表現最好的那一個, 或者能滿足自己需求最多的那個傢伙 (靜音, 低熱, 低耗電云云... )就可以了.

---

就使用者的體驗來說.
當他日常使用的軟體, 如 MSN 或瀏覽器等之流, 一般入門機種早已足夠應付的時候
這些入門機是否超頻, 對於以上那些軟體來說幾乎無關緊要.
把 CPU 超頻也不會使打字因此比別人快, 看影片也不會因此而從 2D 變成 3D

然而當 CPU 效能不足其軟體的建議要求時所產生的頓挫感.
我相信就算是超頻超很大, 頓挫感也永遠都在. (因為我在 P4 的年代體驗過了)
何況此刻當下, 使用者本身要用的軟體已經必需讓某個 CPU 搾出超頻極限才能從頓變順.
那麼就不要去想像未來的三年, 新版本的軟體需求, 該 CPU 還能順暢應付下去 ---

已經超頻了還不見得滿足, 那未來更嚴苛的性能要求出來的時候, 難道讓他超越極限?

以最大宗的遊戲需求來看硬體配備
玩遊戲的時候, 不講 FPS 的實際張數到底最大到多少
只要平均能超越 30FPS , 不管是 Intel 還是 AMD , 對於該遊戲來說都是一樣的.

但如果 CPU 跑出來的效果只能到 15FPS 平均
撇開遊戲本身設計的問題不講, 以普遍的情況來看
再怎麼超那個 CPU , 也不會讓遊戲從頓頓的 15FPS 提升到順暢的 30FPS .

---

至於公司為什麼要收超頻費? 推不鎖倍頻?

應該要先反過來思考為什麼會鎖倍頻吧?
古早古早的 ReMark 搞得不管是 AMD 還是 Intel 都要替自己的處理器鎖頻才能賣錢
現在為什麼反過來不鎖倍頻更好賣?

而且, 為什麼他們不是鎖外頻而是鎖倍頻?

思想一下?

以前可是倍頻被鎖了只好超外頻的時代, 這時代還很漫長

為了順利超外頻, 試問玩家們, 過去為了穩超外頻, 還想超很大, 多半都付出什麼額外的代價?

倍頻的更動只是 CPU 自己的問題.
外頻, 牽一髮可是動全身...
所有的零組件都必需有那個本事跟著 CPU 的外頻一直往上拉...

為什麼 Intel 的 K 系列與 AMD 更早出的 Black 系列都搞 "不鎖倍頻" 然後光明正大賺你的錢?

普通使用者只是要電腦順順的用下去的話...
沒事給人家額外賺一筆超頻費要做什麼呢?

自然, 也不要去奢望買些低等級零件的東西然後去賭他可以超多久.

---

另外, google 一下雖然不見得找得到

不過, 動倍頻的處理器, 其熱耗表現跟功耗表現差距, 就是跟上下階產品幾無二異
但是, 動外頻的處理器, 就算內頻的數值跟上下一階的產品一致, 但是熱耗跟功耗表現通常都不一樣了 (額外的零組件外頻提升造成的電耗上升也是幫兇)

為了那些好看用的頻率而超, 值得?
然而當你真正需要用到那種等級, 甚至是那種等級以上的效能時
花小錢買來的入門款電腦再怎麼超也無法跟高階電腦相提並論的
一開始的起跑點就不一樣了啊...
不然為什麼入門賣你便宜, 高階賣你貴?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