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1968 wrote:
補充一下,剛剛查詢是有看見伺服器用,只是說"個人電腦"有開發此項目嗎?
你可能是比較晚接觸電腦
個人電腦的部份(消費市場等級)不是沒有開發雙CPU,而是已經被淘汰出局了
早期CPU都是單核心(AMD K7時代以前、INTEL P3時代以前)
而伺服器跟一般家用電腦的運算需求不同,所以會出現雙CPU甚至多CPU的平台
使用的CPU跟一般消費市場等級的CPU是一樣的,沒有特別區分伺服器專用版
目的就是在於提高多路平行處理的能力
之後一段時間,伺服器已經成長為一個穩定的市場,不再被視為「較高級的個人電腦」
I、A 兩大廠為了區隔產品設計的不同,把CPU區分為一般消費等級、伺服器等級
一般消費等級的CPU不再支援雙CPU平台(CPU內部已經鎖死)
想要使用雙CPU平台,必須購買伺服器等級的CPU與主機板
單CPU多核心的架構出現之後(簡單說就是包容了雙CPU的概念)
消費等級的平台已經有多核心的多路平行處理能力,再去推動雙CPU平台簡直就是多此一舉
2顆雙核心組成的雙CPU平台,還不如乾脆買1顆四核心省成本
也因此,消費市場跟伺服器市場的之間已經是壁壘分明了
甚至,I廠還認為,現階段的單機作業系統與應用軟體根本無法發揮多核心的分工優勢
所以短時間內不會在消費市場上推出超過實體4核心的產品
至於作業系統反而不是雙CPU的重點
10年以前的WIN2000 Pro 就已經支援雙CPU,WINXP PRO以上更是沒有問題
(不管你是幾核心都無所謂,軟體只限制實體CPU的數量)
這有點嚇人,但是有很多限制,
晶片要支援x16+x16,電源供應器要夠力,散熱要夠好,
真的能將近一倍?
你接受IT這方面比較晚的關係,
以前確實有出過一主機板可以插兩個家用版本CPU,
後來侵蝕到低階伺服器的市場,
顯示卡的插槽可以拿來裝高階的RAID卡,
4port的1G網卡,
CPU的很抱歉只能做兩顆一樣頻率的CPU、同型號的,
且效能並不會增加到80%、90%,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遊戲都沒有對多CPU/核心作最佳化,
家用軟體也是一樣的,
可以插PCI-E很多的主機板,並沒有辦法每條都跑到x16,
中階的主機板都只能跑x16+x8
還有商用軟體授權大部分用實體CPU算價錢,
例如一顆CPU的年授權費USD 10K,
你是IT你想要買一台新的機器裝8CPU還是兩台8CPU的舊機器?
對了這樣的大機器都會有至少一組的AA mode的備援機制,
這些也是要付軟體授權費的,
商用大機器的軟體授權費粉嚇人,
有些硬體的port都做好了,只需要輸入key就可以開啟完整的功能,
這樣就不用停機更換硬體,只是key售價台幣都是100K起跳,
IBM、HP的大機器CPU也可以先插上去,先不算授權,
我記得大約五年前,有新人和我說公司的機器硬碟有點小,正式機只有64G,
他文件只看了一半,64G沒有錯,只不過是記憶體,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市場考量,有經歷過370時代的大概都知道原因。
綠手指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