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VIA 還有機會嗎..

我突然想起2005/11/9股市的一段插曲:
在2005/11/9之前 3X62 X漢 股價一路下跌,
更爆出公司遭掏空連續數天跌停一價到底;
最後2005/11/9那天最後一盤
原先跌停掛出的4萬張籌碼被人一筆全收走,
後來才知道原來 X海 要介入 X漢,之後......

有錢人賺錢是很狠的,才不管小散戶死活....
比較好奇X海是怎麼把情報操作自如的
X海,威X,佳必X等都是靠炒股票賺錢的,
這點可以從股市很明顯地看得出來。
Only work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inner compulsion can have spiritual meaning.
bluesystem wrote:
我以前待過大眾電腦,...(恕刪)


看來要請bluesystem大大先提醒一下這個產品是什麼

以免踩雷
via現在重心在工業電腦和嵌入式機器吧,好像對岸有山寨電腦(還是什麼的忘了)via準備下手一博,其實我覺得是炒作啦、鴻x也沒什麼特異功能都能那高價、現在好了對面的比他低他不也是趴下,台商喜歡做代工嘛,自食二果,對面的在怎差還是想打品牌。

hanzo0313 wrote:
看來要請bluesystem大大先提醒一下這個產品是什麼

以免踩雷


其實我們是想用S3的繪圖晶片, 搭配工業電腦用....(產業別比較特殊)
請他們來談~ 不好意思, 沒量, 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要Sample沒有,
測試有問題要support(因為我們不是用windows), 慢慢等...請問哪家
出IPC搭繪圖晶片有幾十K, 幾百K量的?

OK, 我可以理解可能人力有限, 技術人員只能優先support量大的客戶~
那我們還有別的選擇, 量少也願意全力support的繪圖晶片廠商又不是沒有....
我還怕用VIA, 到時候有問題不鳥我們咧....

我的觀念是, 同樣一個產品, 投多少資源下去做, 多少人在maintain, 這些人
又是什麼資質, 大概就代表一個產品本身的品質. 請問VIA投的資源會比A家,
比I家要多嗎? 人家投下去的是什麼人, VIA又能投什麼人下去? 能投多少人
在一個產品上, 什麼經歷, 什麼學歷跟人家能拼嗎? 叫我哪裏敢用啊?

假設比別人便宜很多那也就算了, 問題是也便宜不了多少....而且有時候成本
不是最重要的考量. 例如牽涉到人命, 牽涉到錢, 再便宜什麼時候會出問題不
知道, 那是沒人敢用的.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真的讓人非常的xxxx..真沒想到威盛竟然真的被打入全額交割股了.公司淨值已低於股本的一半以下了..
不過,現在股價仍有15.6元看來,顯示投資人仍相當有信心,我想公司內部會趁這次的危機,將財務結構做番
調整之後(例如減資後再增資),再重新出發吧..

其實蠻可惜的,威盛曾有過其風光時期,甚至一度在處理器的晶片組的市佔率上,超越半導體業的巨人Intel,
讓Intel遭遇到公司成立以來少有的競爭威脅..由於接二連三的生產策略失誤,讓當時威盛趁虛而入,搶下不少的市佔率,而且動作頻頻不但買下S3還與3com積極合作,擴充其南橋晶片組的網路功能,當然這些看在當時顯得有點狼狽intel的眼中,有如芒刺在背,愈拔之而後快,所以intel在國際間發動侵權訴訟官司的公勢,藉由對技術專利權的保護,主張威盛在侵權官司未宣判前,不能供應相關產品藉此打壓其產品的銷售..另一方面,各大主板廠,也都在產品中避免使用威盛的晶片組,沒必要因此得罪intel,.就這樣威盛勢必另外再開發其他的晶片業務,而拱手將經營得不錯的市場讓出,雖然最後侵權官司是威盛勝訴了..就像上演一部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傳奇故事,但是威盛也從此一蹶不振..找不到可伸展的舞台...

憑良心說以當時威盛展現的氣魄還有那種膽識,是讓人相當佩服的,不過卻非明智之舉,即使當時的intel感覺起來似乎狀況連連,但其影響力及反應能力仍然是不能輕忽的,威盛當時靠著Apollo Pro133A(支援SDRAM PC133)成功的奪下大片江山之後似乎有點過於志得意滿..特別是在羽翼漸豐後,試圖打破Intel長久維持「技術霸權」只可惜最後仍功敗垂成,如果就雙方的規模來評斷這場商戰,VIA可說是雖敗猶榮..無奈只能說對手過於可怕.的資金規模及先進的製程能力.對VIA這樣的IC DESIGN公司來說,就像一面難以跨越的高牆..當雙方的法律戰爭最後以和解收場時,表面上看來VIA這場以小搏大的官司勝訴,得到珍貴的勝利,但這時INTEL早就改朝換代推出新的產品(LGA775),但VIA由於僅有socket478等級晶片組生產授權,但這類產品幾乎在市場已經絕種,最後只好出貨給 OEM 商生產特殊規格 (如 ITX) 的版本..這無疑是最致命的一擊..
QQ VIA不是準備要在山寨市場發威了嗎???
哈...看來VIA市場縮的很利害...NANO產品台灣幾乎買不到...
看看就好了...VIA如果要去吃山寨市場...其實是有潛力的...
但是...山寨只是一陣子的產物...時間過了就沒市場了...
長期看來...是沒什麼機會了...除非轉型吧...
的確..威盛去年繼INTEL ATOM之後所推出的"以賽亞(Isaiah,最後正式更名為Nano)",的實驗室樣品.就官方所公布的實測數據來說,不管是功耗或效能表現都讓人有稱得上"驚艷"的感覺..不但功耗控制得相當穩定
時脈及效能的表現也都是有不錯的表現,而且相較於ATOM核心架構為In-order processors(順序執行設計), Nano採用Out-of-order execution的運算架構,其執行效能我相信絕對是一款不輸給ATOM的產品(事實上是勝過ATOM逼得INTEL要開發雙核心版來對應).真要挑剔的話,除了這原本是VIA預計該在2006年所推出的產品卻是整整遲到了兩年之外..不過,遲到總比不到好,況且去年INTEL也才在去年中剛推出ATOM,之後造就一波NETBOOK的市場熱銷且還依職延續到今年看來,市場熱度都還尚未有減退跡象..
如果VIA 也跟著推出,在各方面條件都不輸ATOM的Nano,我想市場接受度絕對不會輸給ATOM..不過,之後雖然
傳出準備量產甚至一度有VIA與NV有意合作,來對抗INTEL大魔王等傳言,但最後似乎都不了了之....

就目前市面上似乎是見不到相關的產品推出..如果Nano的效能功耗等數據沒有被官方特別"美化"過,實在很難理解這款產品為何由發表迄今接近一整年的時間,還是僅止於"只聞樓梯響"的情勢,更讓人覺得不解的是ATOM的熱銷某種程度上是對VIA的一劑定心丸,免去了新產品可能遇到市場接受度不高而滯銷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主要的客戶NETBOOK的製造商,由於能藉此將原本幾近獨家壟斷的不均衡生態打破,我想絕對是樂觀其成..沒有理由會去拒絕
供應才是,排除掉市場可能的不利條件因素,我個人猜想大概可能是量產製造過程內的某些重要環節仍未能克服所致,
畢竟在"拿出實驗室的樣品"到"實際量產販售"之間的距離,對以IC Design為核心本業的威盛來說,可能才是最顛頗難行的道路,

如今,面臨被打入全額交割股的窘況,未來公司無論是在融資或是集資的困難度及成本都會提高,相對而言未來的情勢是愈加險峻,老實說..要能東山再起的所有客觀條件及主觀因素似乎都是都不怎麼樂觀,對VIA而言他現在需要的可能不只是機會,更加需要奇蹟..


我還懷疑 via nano 根本是紙上產品而已,根本沒有實品,網站放的測試也只是抓圖,
很好偽造,一家公司快撐不下去時,都會放一堆利多消息,但吃虧的還是那些投資者.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