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Intel 的失敗又添一筆!基辛格還有機會取回市場信任嗎??

更新:
Intel 13/14代CPU 崩潰問題危機加深,受影響機型範圍可能超出原先想像
2024.07.30 

…簡而言之,普通機型也出現問題,這意味著該問題比最初想像的更為普遍,同時也表明英特爾還沒有完全找到崩潰的原因。…略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35745-another-failure-for-intel

出問題的 13 代與 14 代處理器產品是在基辛格(Pat Gelsinger)回歸後真正主導的產品,如今二者都先後出問題,這代表了 Intel 回歸技術本位,結果是一場空?

最近 Intel 再次陷入風波。該公司確認其第 13 代和第 14代 處理器存在不穩定問題,原因是由於微碼演算法錯誤導致處理器電壓過高。

有供應鏈業者認為,Intel 過去在製程技術上無法突破,但超微(AMD)在台積電的幫助之下領先幅度卻不斷加大,因此揠苗助長,將處理器電壓與時脈設定超出其體質所能負荷的程度,來填補與競品之間的性能差距,這才是導致問題發生的主因。

這起事件不僅影響了 Intel 的品牌形象,更凸顯了這家曾經的半導體巨頭在產品布局和商業策略上的諸多失誤。

更值得注意的是,出問題的 13 代與 14 代處理器產品是在基辛格(Pat Gelsinger)回歸後真正主導的產品,如今二者都先後出問題,這代表了基辛格的領導能力不足?還是對 Intel 的技術底子掌握不夠,眼高手低,導致產品產生重大失誤?

那麼,所謂 Intel 回歸技術本位,結果是一場空?

錯失行動市場:命運的轉折點

Intel 在過去十幾年中不斷犯錯,誤判市場、輕視敵手、收購企業炒作財報但忘了企業本質,使得 Intel 不斷陷入困境迴圈。

而第一個重大失誤,可以追溯到智慧型手機興起的初期。2005 年,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親自拜訪 Intel,希望 Intel 為即將推出的 iPhone 提供處理器。然而,當時的 Intel 卻低估了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潛力,認為利潤太低而拒絕了這個機會。這個決定不僅讓 Intel 錯過了行動網路的黃金十年,更等於是為其競爭對手高通公司做嫁。

隨後,Intel 試圖通過推出 Atom 處理器來彌補這個錯誤,但為時已晚。Atom 處理器在功耗效率上遠遠落後於採用 Arm 架構的競品,無法滿足行動裝置的需求。這導致 Intel 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上節節敗退,最終在 2016 年宣布退出行動處理器市場。

後續更拒絕為蘋果打造真正的 PC 用低功耗高性能處理器,結果蘋果轉而走向自製 PC 處理器,Arm 架構一夕翻身,Intel 不止喪失當時 PC 產業中唯一持續成長的大客戶,並捧紅了架構上的最大敵手。這個失誤不僅使 Intel 錯失了巨大利潤,更讓公司在整個運算時代處於邊緣化地位。

它也暴露了 Intel 在判斷市場趨勢和適應新技術方面的不足,為日後的一系列問題埋下了伏筆。

製程技術落後:曾經的王者今安在

Intel 曾以領先的製程技術而自豪,但近年來這優勢正在迅速消失。自 2014 年推出 14 奈米製程以來,Intel 在製程技術上的進展就不順利。從 14 奈米製程不斷小改版進行延壽,而過渡到 10 奈米和 7 奈米製程的量產計劃更是一再推遲。

相比之下,台積電和三星等競爭對手在製程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台積電已經成功量產 3 奈米製程,並正在開發 2 奈米甚至更先進的製程,而 Intel 的 3 奈米製程卻只能小規模量產,原本被排在時程上的 20A 製程則是直接缺席,雖然說至少 Intel 追上了三星,但二者同樣都缺乏服務外部客戶的能力,使其難以吸引晶圓代工服務訂單。

製程技術的落後直接影響了 Intel 產品的性能和能耗比。以往 Intel 憑藉製程優勢所獲得的效能領先地位正在被迅速蠶食,這不僅體現在消費級市場,在利潤更高的資料中心和企業級市場也同樣如此。Intel 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它正在失去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

創新乏力:巨人沉睡的代價

除了製程技術的落後,Intel 在產品創新方面也顯得力不從心。長期以來,Intel 一直依賴 x86 架構,這種架構雖然在個人電腦和伺服器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但在新興的計算領域卻顯得力不從心。

在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等新興領域,Intel 的表現尤其令人失望。儘管通過收購 Nervana 和 Habana Labs 等公司試圖追趕,但 Intel 的 AI 晶片始終無法與 NVIDIA 的 GPU 相抗衡。在高階 GPU 市場,Intel 的努力同樣收效甚微,其 Arc 系列顯示卡雖有亮點,但整體表現難以撼動 NVIDIA 和 AMD 的地位。

這種創新乏力不僅體現在具體產品上,更反映了 Intel 在適應新興技術趨勢方面的遲鈍。公司似乎過於依賴其在傳統 PC 和伺服器市場的優勢,而忽視了計算領域正在發生的根本性變革。這種固步自封的態度,使得 Intel 在新興市場上屢屢落後,而競爭對手則在這些領域迅速崛起。

管理層決策失誤:內憂外患

Intel 的困境不僅源於技術和市場層面的問題,管理層的決策失誤才是最大關鍵。回顧 Intel 近年來的領導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缺乏深厚技術背景的 CEO。

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是 Intel 首位非工程師背景的 CEO,他在任期內雖然取得了不錯的財務業績,但也錯過了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機會。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雖有工程背景,但其任期充滿爭議,公司創新乏力,最終因個人醜聞而去職。鮑勃・斯旺(Bob Swan)作為財務背景出身的 CEO,將 Intel 轉變成靠收購炒股價的企業,無視超微重新崛起可能帶來的挑戰,更是讓 Intel 遭受嚴重潰敗。

這一連串領導層的問題導致 Intel 在戰略方向上搖擺不定。公司缺乏清晰的長期願景,對新興技術趨勢的反應遲緩,在關鍵決策上屢屢失誤。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管理混亂也導致了人才流失問題。許多優秀的工程師和管理人才選擇離開 Intel,轉投競爭對手或新興科技公司,進一步削弱了 Intel 的創新能力。

後來基辛格終於在眾人的期待之下回歸 Intel,長久的黑暗終於迎來曙光?

基辛格時代:轉機還是困局持續?

2021 年,帕特・基辛格重返 Intel 擔任 CEO,為這家陷入困境的半導體巨頭帶來了新的希望。基辛格作為工程師出身,且曾在 Intel 工作多年,被認為是帶領公司走出困境的理想人選,筆者也曾認為這位新的領導者有機會為 Intel 帶來新氣象。然而,最近的處理器故障事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 Intel 能否回歸技術本位的質疑。

基辛格上任後推出了雄心勃勃的「IDM 2.0」戰略,目的在重振 Intel 的製造業務,同時也開放代工服務。這項戰略的核心是重新奪回製程技術的領先地位,並通過提供代工服務來分散風險。但說實在,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首先,基辛格似乎低估了 Intel 在製程技術上的落後程度。原本基辛格喊出的四年五個製程節點更新的豪言,不斷遭遇挫折,更重要的是,基辛格任內實際主導的 13 代與 14 代處理器產品也面臨嚴重缺陷問題,原本 Intel 甚至拒絕為遇到產品故障問題的消費者提供保固,但後來問題蔓延太廣,遭到的抗議聲浪太大,不得已才處理,但仍僅接受個案保固,而拒絕大規模召回。

Intel 可能早已經預知到 13 代與 14 代處理器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恐怕不能再心存僥倖,所以新一代 Arrow lake 及未來 Lunar lake 處理器從裡到外,就連原本堅持要自製的 CPU 核心部分,也都要全部交給台積電製造。

一方面,這證明了原本 Intel 自有產能不論質與量都遠不如台積電,Intel 不得不依賴台積電的先進製程來生產部分產品,以彌補自身製程的不足。但另一方面,Intel 又希望通過代工服務與台積電競爭。這種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使得 Intel 的戰略定位更加模糊。

原本 Intel 對美國政府的投資承諾是要在美國建立超越台積電技術的晶圓代工產能,但如今看來恐怕難以達成,其在歐洲與美國的晶圓廠建廠計畫也都遭遇了阻礙,進展都不順利。

但 Intel 面臨的問題還不止於此,除了與台積電、超微,甚至與蘋果自有 PC 架構的競爭都不斷失利,加上 AI 時代來臨,雲跟端的產品布局都明顯落後於對手,短期內也沒有應對之策。

回歸 Intel 即將邁入第四年,我們沒有看到基辛格成功帶領 Intel 突破困局,反而有在泥沼越陷越深的感覺。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Sisley
2024-07-30 17:05 發佈
放心啦!
英特爾就算再爛也是倒不了的
因為血統純正
是正港的美國科技代理人
做愛國者飛彈的雷神
做F35、F16的洛克西德馬汀
做大黃蜂戰機的波音
一堆美國軍事工業的核心晶片
還是會下在美國本土的英特爾廠
不愁會倒店
eclair_lave

美軍也沒真的完全依賴INTEL,真要說FPGA裡賽靈思(已被AMD收購)的存在感還強於INTEL收購的Altera,而TSMC又是美軍的認證合格供應鏈,美軍有盡力確保供應鏈來源多元化以免被拿翹敲竹槓

2024-07-30 19:07
我就是愛拍照

飛彈跟戰機更多的是用Xilinx 的FPGA。這塊已經變成AMD 的了。

2024-07-31 9:50
成急思汗 wrote:
放心啦!
英特爾就算再爛也是倒不了的
因為血統純正
是正港的美國科技代理人
做愛國者飛彈的雷神
做F35、F16的洛克西德馬汀
做大黃蜂戰機的波音
一堆美國軍事工業的核心晶片
還是會下在美國本土的英特爾廠
不愁會倒店

呵呵...

F35 的芯片, 沒 GG 代工, 應該沒法昇級吧!
其它武器就不一一列舉了.

i社自有芯片 已經向全面下單 GG 前進, 要倒下很難.
i社 代工部分就等重整後, 慢慢建立信任.

兩年前英特爾與美國國防部簽署一項協議,叫做「快速保障微電子原型──商業計畫(RAMP-C)」,即英特爾代工事業(IFS)將作為商業代工服務供應商。現在英特爾與國防部同意合作,生產原只能在歐洲或亞洲製造先進製程晶片的早期測試樣品。

這項國家安全加速器計畫是由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補助。英特爾表示,有了 RAMP-C,美國政府將能首次獲得領先的晶片製造技術。

RAMP-C 計畫第三階段將涵蓋英特爾 18A 製程,這些高階晶片通常用於消費類處理器。做為與國防工業基地(DIB)客戶合作的一部分,英特爾必須為國家安全應用製造 18A 晶片,這些客戶包括 Northrop Grumman、波音、微軟、輝達和 IBM 等企業,都與英特爾合作開發 18A 晶片製造技術。

18A 是英特爾下一代製程技術,去年底英特爾執行長 Pat Gelsinger 曾透露,18A 製程已提前實現量產。從目前路線圖看,很可能下半年投產或準備製造。此外,Gelsinger 還大肆宣揚 18A(約 1.8 奈米)晶片的電源管理能力,並與 2 奈米技術相提並論。

國防部微電子工程主管 Dev Shenoy 指出,美國國防部預計 2025 年展示英特爾 18A 晶片的原型生產。換言之,英特爾代工服務 RAMP-C 第三階段將集中於晶片設計的敲定。據報導,這是設計流程最後階段,工程師將完成概念部分,並將工作轉移到光罩上,生產流程中操作先進設備。

美國國防部當然知道TSMC製造技術比英特爾好

但是TSMC畢竟不是美國科技代理人

最尖端的五代戰機還有下代戰機晶片、飛彈相關晶片不可能下給台積電

會有相關資料流出的風險
chanp
chanp 樓主

不划算啥?每年就是要撥相對比例的錢養這麼多人,沒有台美協防也是要達成各式各樣的目標,何況是還沒發生的事[挖鼻孔]

2024-07-31 14:28
chanp
chanp 樓主

「去年底吉辛格曾透露,18A 製程已提前實現量產」 Lunar Lake 已經從18A轉到N3B,9月3日確定上市,18A真的量產了?[挖鼻孔]

2024-08-01 19:05
chanp wrote:
https://www...(恕刪)
只能期待 下單台gg 會不會改善囉 如果有 大多數使用者 還是偏向INTEL
chanp wrote:
https://www...(恕刪)
幾個失敗點分析

2005年蘋果WWDC大會正式發佈轉移到X86 CPU
發表前五年雙平臺測試 賣PPC產品 內部測試X86產品
發表後五年 硬體系統並做出轉移範本 讓軟體商轉換x86與後續軟體穩定
歷時十年 完成x86 CPU轉移到使用穩定
也就是夾不死回歸蘋果發表iMac時就已經在預備雙平台轉換

當時intel只想把桌上型系統的桌機筆電x86 CPU賣給蘋果


---------------------------

Atom失敗在於 想跟微軟硬要推成ePC這種小筆電
以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但卻是極度失敗產品
多廠聯合 風光上市 半年就被看破 做什麼都不行
微軟XP硬體先佔非常嚴重 光跑系統就快不行 沒效能沒記憶體再執行軟體根本悲劇
後來想做給windowsPhone 微軟不用 gg


---------------------------

最糟的是intel因為「i3打全家」怠惰製程提升
原本誇口一年製程提升 一年製程優化
改為只有製程優化
製程提升就是14 12 11 10奈米 把電晶體微縮到更小
優化是同製程加強 像是增強節能 低溫 +++++++

intel近十年間只製程優化 怠惰製程提升 讓台積電三星製程趕上
更讓蘋果把台積電嚴厲調教到「微縮微縮再微縮 省電省電更省電」
然後當時intel還是認為台積電只能適用小晶片生產

被追上的主因
十年製程提升怠惰 小看台積電三星追趕製程的速度


---------------------------

AMD迫於製程輸給intel 大虧下忍痛割賣晶圓廠
再將晶圓設計轉給蘋果調教過的台積電生產
吃到台積電被調教出的微縮與低溫省電的製程優勢
AMD R系列桌機CPU出來了


---------------------------

緊接著蘋果M1也出來
跑著桌機大型系統 兼具高效能高顯效能低溫低功耗
各種與X86 CPU對比出的高效益 跌破眾人眼鏡
那種ARM無法執行桌機大型系統的謠言不攻自破


---------------------------

十年只製程優化 想要提升製程的經驗就要重新累積了
被超車後 超不回來 對比台積電製程提升時間
intel就是顯現不斷推遲展延各種製程到現在
搞到現在12代的U要超越12代極限 操成13代14代賣 再來出大包



 
蔥油餅大叔

所以現在變成非主流了阿 只能說小筆電的成功與失敗有時代背景 用現代的眼光去評價2008那時候的人研發戰略正確或是錯誤我覺得是有點過分啦... 畢竟Nokia那時候都還在垂死掙扎中呢

2024-08-01 21:39
蔥油餅大叔

比起運算能力 小筆電只要配一個影音功能強勁的處理器 現在的評價應該會更高一點 當時搭載Nvidia ION顯卡或是過兩年出了AMD C-60的機種 使用體驗應該都不算糟

2024-08-01 21:57
蘋果最神的是M1這產品

也就是2005年轉換intel後五年 硬體系統軟體都穩定了
蘋果用intel只用了15年 前五年還是很糟的使用狀況
「i3打全家」後 知道intel開始怠惰製程進步
2020年蘋果發表再轉換ARM

蘋果對intel不滿有兩點
CPU效能機牙膏怠惰
另一點內顯效能 蘋果一直在推視網膜螢幕 就是4K5K螢幕 intel內顯效能遠輸AMD
接台4K螢幕不用跑3D遊戲就喘吁吁

蘋果轉換ARM前 intel有個非常奇怪的系列
把intel CPU與AMD獨立顯示晶片 兩者封裝在同一載版上
有著CPU與GPU雙方高效益 以及省電
intel表面說這新系列CPU不是只為了蘋果而產出的
(在AMD R系列超車intel下 兩家敵對狀態提升時 買AMD GPU回來膠水貼合?)
明眼人都知道 這是用來挽回蘋果繼續使用intel CPU的補救措施

但已經來不及 當時蘋果已經測試ARM進入尾聲 預備正式發表轉換架構
自己生M1來用 各種效益遠高於哪個組合U


以歷程來看
WWDC五年前 也就是2015年開始內部測試哀鳳CPU跑ARM桌面系統
這從2020年WWDC給的開發機用的還是類哀鳳用的A12x可以看出來
然後2020年還沒結束 年底就丟出M1這震撼彈的產品出來


蘋果轉移歷程
2000年 內部測試x86 CPU
2005年 發表轉移x86 CPU 同時發布x86 CPU產品
2015年 內部測試ARM
2020年 發表轉移ARM 給及Macmini A12x開發機 年底M1產品上市


-----------

當時我認為蘋果提升效能最簡單迅速的解方 用AMD
就像win同時相容intel與AMD一樣
都是x86架構下 OSX多做一個AMD使用參數
就能以現有X86系統支援效能日益強勁的AMD CPU
結果蘋果是自製M1使用




 
chanp
chanp 樓主

蘋果內部本來就有無數的專案及備案,沒人能確定可不可以開花結果。(夭折的Apple Car,難產的Micro LED…

2024-07-31 15:41
chanp wrote:
https://www...(恕刪)
忘記講 人家多騙了兩年了啊 13代14代
要是沒爆 還想騙更久
市場信任?

你想多了

會在意這個問題也就是極少數的發燒友而已

全世界絕大多數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你們在講甚麼

他們只懂鋪天蓋地的intel inside



話說15代就快出了

那些前腳位的舊屁股根本也不用看

只要15代表現好就行
eclair_lave

發燒友在不在意不知道,但靠機器賺錢的商業客戶們顯然很在意,在意到差不多離撕破臉沒幾步的程度,去餵資料給媒體把事情爆出來[茶]

2024-07-31 13:10
chanp
chanp 樓主

現在事情炎上就是商業客戶很在意U的可靠性,所以商業客戶= 極少數的發燒友?一整個黑人問號???

2024-07-31 15:48
chanp wrote:
更值得注意的是,出問題的 13 代與 14 代處理器產品是在基辛格(Pat Gelsinger)回歸後真正主導的產品

Alder Lake/ Raptor Lake不是Pat Gelsinger主導的產品, 大小核架構在他回鍋前早就進行將近2年, 他只能銜接既有專案把產品推出, raptor lake本質就是alder lake小改
按實際回鍋接掌時間, Meteor lake的EUV Intel 4/ chiplet才是第一代真正主導的產品

另外13/14代產品在DIYer的評價和enterprise領域是不一樣, DIYer 小眾市場變數多, 例如主機板商給予用戶調校參數的問題, 冷卻系統安裝和多樣性, 週邊搭配等等, 所以DIYer市場的問題不會引發Recall, 只有真正從本質設計出錯才會.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