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對岸測的:
全新 没有人比我更懂 7nm,全新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评测 - 知乎 這篇都有測到...以下資料出自這: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首先是大哥 Ryzen 9 5950X,16 核 32 线程,7nm 制程,最大频率 4.9GHz,TDP 105W。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二弟 Ryzen 9 5900X,12 核 24 线程,7nm 制程,最大频率 4.8GHz,TDP 105W。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三弟 Ryzen 7 5800X,8 核 16 线程,7nm 制程,最大频率 4.7GHz,TDP 105W。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老幺 Ryzen 5 5600X,6 核 12 线程,7nm 制程,最大频率 4.6GHz,TDP 105W。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放在表格里和蓝厂对比一下。

这一代参数提升主要体现在频率上,相对于 Ryzen 3000 来说,这几颗 CPU 的运行频率基本都能在 4G 以上,5950X 的最高频率可达 4.9G,这已经与 Intel 非常接近了。

TDP 依旧为 105W 最高,顺带一提,这次除了 R5 5600X 有原装散热器外,其余的三款都没有。(暗示功耗明显提升?)

硬體部份略去......

理论性能测试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Cinebench R15,跑五圈,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AVX 负载更重的 Cinebench R20,跑五圈,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DX12 2K 游戏性能测试的 3DMark TS,跑五圈,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DX12 4K 游戏性能测试的 3DMark TSE,跑五圈,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DX11 2K 游戏性能测试的 3DMark FSE,跑五圈,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CPU-Z 自带测试,选择 17.01.64 跑五圈,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专业渲染测试软件 Vray Benchmark,跑五圈,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AIDA64 温度、功耗、频率、内存延迟测试: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单看温度说明不了啥问题,所以我们和烧机 FPU 时的频率一起看,
能观察到 AMD 这几颗处理器在开启 PBO 时全核性能有 300~400MHz
的提升,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或者说上升的不多,说明原本 Zen2 的
积热问题在 Zen3 上有改善,但是依旧存在。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开启 PBO 后的功耗有所上升,并且相对前代有一丢丢的提升,
看来能耗比也有一定的优化。

十核的 10900K 219W,16 核的 5950X 225W,不愧是领先 7nm。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我将 FCLK 的频率锁定在 1800MHz,内存频率为 3600MHz,时序为 C18 19 19 39 进行
测试。(其实原本是 C17 19 19 39,只不过因为 AMD 在开启 GDM 模式后第一时序无法
使用单数,所以只好把 Intel 的也修改为 C18)

能看到相对于 Ryzen 3000 有明显的提升,不过相对于环形总线的 Intel 还是有一点落后。

游戏性能测试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古墓丽影暗影预设最高特效,DX12 模式,开启 TXAA,使用自带 Demo 测试五圈,
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全境封锁 2 预设最高特效,DX12 模式,关闭垂直同步,使用自带 Demo 测试五圈,
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R6 预设最高特效,手动将渲染调整至 100%,开启 TXAA,使用自带 Demo 测试五圈,
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幽灵行动断点预设最高特效,DX11 模式,使用自带 Demo 测试五圈,去最高分最低分
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刺客信条奥德赛预设最高特效,使用自带 Demo 测试五圈,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
平均值,结果如图。

[轉貼]對岸知乎 - AMD Ryzen 5000 系列 CPU 評測
↑CSGO 手动最高特效、关闭动态模糊,使用创意工坊的 FPS Benchmark 测试五圈
,去最高分最低分后取平均值,结果如图。

在 1080P 下,AMD 还是小输 Intel,但是在 2K 分辨率下的帧数就大幅度接近 Intel,
甚至是超越。

最后这个 CSGO 非常诡异,5600X 秒杀全场,帧数高出 5900X 有 50 帧!我一度以为
我的电脑有问题,前后返工了好几回,结果都是这样的,个人猜测为单 CCX 的原因
导致性能上升。

-------以下轉繁體-------
总结:
根據 5600X 性能來看,它無疑會成為性價比遊戲主機一哥,順位繼承 3600/3600X 的
網紅地位。

5800X 為高端遊戲而生,同時兼顧辦公、生產力,而且其理論性能無限接近 10900K,
結合 3199 的價格(人民幣),性價比比 10900K 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5900X/5950X 這兩顆在我看來用做生產力會更好一些,這兩顆的性能已經嚴重威脅到
Intel HEDT 平台,Intel HEDT 唯一的優勢僅有四通道內存和 AVX-512 指令集,不過
對於萬元預算的生產力環境影響不大。
(不過這兩顆應該會有短期的缺貨,加價購不可取啊)

不過結合自家 Ryzen 3000 目前的價格來看,目前新 U 的性價比不算太高,只建議
Ryzen 1000~2000 的用戶更換,或者是 Intel 八九代用戶跳槽,較新平台的用戶可以
等待後續 B450 對 Ryzen 5000 的支持,或者 CPU 的降價。

AMD 這次吊打 Intel 了嗎?還沒,但是快了,希望 11 代酷睿可以挽回一些局面。
這一代的性能提升非常明顯,其單核性能的提升會使得一些國內熱門網游比較有優勢
,例如 LOL、CSGO、風暴英雄(風暴要火,不接受反駁)、WOW 等,但是由於
很多遊戲沒有測試 Demo,所以我並未放入圖表中,但是實際遊玩後能夠明顯看出
遊戲幀數反超 Intel,LOL 大約能反超 70 幀,就在這點提升上就夠 Intel 喝一壺的了
,畢竟國內游戲佔比比較大。

如此強大的單核性能提升未在 3A 遊戲上作出提升確實不太正常,原因可能是較早的
遊戲無針對多 CCD CCX 優化,後續推出的新遊戲只要 AMD 及時跟進作出優化,
我個人覺得併不會落後 Intel,總而言之,YES 就對了。原出處

--------------------------------------------------------------------------------------------------------------
相關:AMD Zen3架构深度解析!揭开性能暴涨39%的秘密-AMD,Zen3,架构,锐龙5000 ——快科技(驱动之家旗下媒体)
2020-11-06 20:18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