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貼了快訊網的[穿運動服的虛弱男!]結果被通知移除
我想是違反了2. 為避免討論區變成發洩區和口水版,禁止轉貼新聞性的文章或報導。
就麻煩大大們自行去搜尋
拜託mobile01的管理者高抬貴手別封鎖我的權限
只是跟其他大大討論一下...
沒有想要掀起口水戰的意味
穿運動服的虛弱男!對Altis 2.0 Z是中肯的判斷還是?
看起來,這次Z版真的是沒有針對運動版做其他的調校
相對於其他的車種略遜了點
畢竟2.0的車種原廠應該提升一下懸吊等等地方
不然真的事是加裝了原廠功力套件罷了
sinyi4734 wrote:
當然T牌好開好用好保養也是無庸置疑的優勢!
這樣的說法是個錯誤。
現在哪一家的國產車難開?舉個例子吧?
現在各家車廠的造車技術都不會差太多。
好不好開,也還要看使用場合(市區、山路、低速、高速、、、)
例如你拿Altis 去開山路,就會覺得他不好開。但是拿他開市區慢慢開,就覺得很舒適。
哪一家的車不好用?
這也要看你怎麼用車。
除非你把車輛用在非其本身定位的用途,例如:把休旅車當轎車在飆、、
要不然,我實在看不出來哪家的車「不好用」
哪一家的車難保養?
我不覺得其他主要國產車有什麼難保養的地方。您能舉個例子嗎?
基本上,好不好保養,也要看使用人自己。的用車方式、保養方式、、、
以上這些「好開好用好保養」根本就不是T牌的優勢。這些是所有車廠的共識。
T牌唯一的優勢,就是長年累積以前產品品質的優勢。
可惜,現在的T牌國產車在侵蝕自己品牌優勢。完全的把消費者當傻瓜。
Altis 2.0 就是個虛弱男,如果原廠沒有改進懸吊系統,我覺得說不定Altis 2.0還是個女伴男裝。
空力套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空氣的一些特性,增加車輛下壓的力量(你可以想像這是利用空氣增加車身的重量),增加輪胎的抓地力,進而達到穩定車身的目的。(當然也會增加油耗)
基本上,真正有用的空力套件在時速120km以上,才開始漸漸的有效果(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如是說),但是這個效果真的很小。更遑論那些「沒用的空力套件」(未經風洞試驗證實有效的套件)。
如果要讓空力套件在120km速度以下有效果,需要空力套件做很大,例如:把尾翼做得更寬、更淺(前緣到後緣的長度,但也是有最短長度),稍微厚一點
你可以想像滑翔機的翼面為什麼這麼寬、這麼淺吧?因為要在低速度下產生很大的浮力。這個浮力,倒過來就是下壓力。
還有翼面跟空氣行進的角度也是個必須考慮的。這點在大學航空工程系的空氣動力學中有教你如何計算那些數據。
但是,尾翼再寬,也不可能超過車寬。因此實際上不可行。因此也當然無法增加車身穩定,或是增加後輪抓地力。
大包,在時速160以上空力套件才會漸漸的發揮他的作用,也就是將空氣導出,讓底盤呈現真空狀態,讓車子像是被吸附在路面高速行駛。
但是,大包要夠低才有這效果。大包不夠低的話,需要更高的速度。
在台灣的路面,大包太低的話,只有受傷的份。如果 altis 2.0 的懸吊還是偏軟的話,我相信,過低的大包只會增加犁田的機會。
另外,輪胎也是個重要因素。所有利用空氣產生的下壓力,最終都是要透過輪胎產生更大的抓地力。所以會有一個公式:
抓地力=車重x轉換係數。
抓地力好的輪胎,轉換係數大。所以如果只是一般的輪胎(轉換率普普),這個空氣下壓力轉換成的抓地力,真的是小得可憐。
以Altis 的主要兩項缺陷來說,後輪軸過細、懸吊過軟來說,如過在2.0的版本沒有加強,則光是要開到時速120以上,就很危險了,這個危險,還不是空力套件可以彌補的。
真要增加車身穩定性,若經常速度在160km以下,先換輪胎、懸吊比較有效。
換一堆視覺系的東西,我認為只是被笑傻子。說不定還會變得很台,貽笑大方。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