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的歸宿是電動車?錯了

https://life.tw/?app=view&no=2559705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的歸宿是電動車?錯了

【雁默專欄】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的歸宿是電動車?錯了
匯流新聞網CNEWS
2024-11-28 10:33


雁默/自由撰稿人

隨著中國大陸電動車的蓬勃發展,以及國際傳統車廠在此領域的落後,中國電動車全球化已被內地民眾視為攸關國運的命題,然而,大陸官方卻不這麼想。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面臨的是百年一遇的大轉型,而所謂「新能源」未來的主流到底是什麼,仍屬未知,但有可能不是現在相對成熟的鋰電技術,因為該技術仍有重大缺陷,無法完全取代內燃機。


相較於內燃機,鋰電池主要缺點有三:怕冷,易爆,充電太慢。

比亞迪老闆曾公開呼籲政府,對燃油車生產下達禁令,以集中資源扶植電動車。這是昏招,比亞迪應該集中心力克服上述三項技術缺陷,而不是要求政策護航。



另一方面,鋰電對歐美與日韓而言,還要加上基建難題,沒有一個國家具備「基建狂魔」的能力,因此傳統車廠無不想換道超車,發展其他能源替代方案 —— 包含固態電池,氫能等新能源 —— 但尚無法克服成本問題。


此一困境,是樹立保護主義的沃土,美國與歐洲為保護自家產業,先後以關稅拒絕了中國電動車。

簡單說,鋰電遠未成為革命性技術,致使內燃機仍有高度的存在必要。

事實上,與部分國內電動車大廠的態度不同,大陸當局非常清醒,知道現在還不是單邊押寶某項新能源的時候,因此,工信部官員「適時」站出來,表態「在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的同時,同步推動內燃機發展」。


此舉猶如對電車與油車支持者愈來愈極端反對彼此的歪風,做出了公允的裁決。官方恐早已意識到,鋰電技術可能只是能源轉型的過渡,而既然歐美日韓車廠打的退堂鼓,從全球佈局的角度看,實不宜單邊押寶鋰電。


事實上,大陸官方從未單邊押寶鋰電,而是支持多元選項,讓固態電池,氫能,內燃機新技術能符合市場規律合理競爭。

證據就是11月9日大陸官方頒布了「能源法」,明確在減碳方向上的具體技術扶植政策。其中,氫能被賦予法律地位,被視為重要的綠能技術選項,因為再生能源可以製氫。


製氫主要有兩種方式:綠色製氫,透過電解水,使用風電或太陽能將水解離成氫與氧,此其一。藍色製氫,利用天然氣(甲烷)進行蒸汽重組以產生氫氣。


日本豐田一向排斥鋰電技術,比較青睞固態電池與氫燃料,有點與中國較勁的意味,然而,在氫燃料的專利上,其實中國才是世界第一。


中國大陸,日本,德國是氫燃料專利的三大國,專利申請近七成都來自中國。此外,中國也是產氫大國,從2019年起,中國每年產氫量約2200萬噸,佔世界氫產量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第一,目前每年氫產量約3300萬噸。


這麼看就不意外,為何中國大陸在鋰電技術遙遙領先的當下,反而高舉氫燃料技術了,因為比起鋰電技術需要進口材料,氫燃料完全能自給自足,而且與綠電產業發展相輔相成。


當然,氫燃料也有許多難關要克服,但在政府加持下,其發展可能會快過鋰電的技術突破。因此,別以為大陸汽車產業的歸宿是電動車,新能源發展還在戰國時代,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2024-11-28 17:16 發佈
想要增加就業 回歸油車 是不二選擇
油車零件多
肉圓沒加辣 wrote:
藍色製氫,利用天然氣(甲烷)進行蒸汽重組以產生氫氣。

藍氫指的不是甲烷蒸汽重組生產出來的氫氣,那個是灰氫。
在灰氫或褐氫製程中進行碳捕集封存程序以減少碳排放,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氫氣才被稱為藍氫。

不過話說回來,對岸並沒有將氫氣當作未來的車輛能源主力,最多是當作技術儲備而已,從它們根本沒有大力投資加氫站這件事就知道了,氫能車根本沒在選項裡。

然後,固態電池只是電解質變成固態,材料還是大量使用鋰金屬啊。而且因為安全性提高,使用鋰以外材料的必要性反而變低了。
前有工信部郭守剛:

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同步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


後有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監督司一級指揮長王天瑞:

鋰電池的熱失控不可避免、滅火救援的難題還沒有有效解決

這節奏…..


friendeo wrote:
藍氫指的不是甲烷蒸汽重組生產出來的氫氣,那個是灰氫。
在灰氫或褐氫製程中進行碳捕集封存程序以減少碳排放,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氫氣才被稱為藍氫。

不過話說回來,對岸並沒有將氫氣當作未來的車輛能源主力,最多是當作技術儲備而已,從它們根本沒有大力投資加氫站這件事就知道了,氫能車根本沒在選項裡。

然後,固態電池只是電解質變成固態,材料還是大量使用鋰金屬啊。而且因為安全性提高,使用鋰以外材料的必要性反而變低了。

中國的稱呼"新能源"其實非常正確
新能源汽車可沒說是只有電動車
只要是新能源都可以是發展目標



近年中國汽車引擎 就跟三陽機車研發的引擎一樣

早期經過引進歐美日技術學習 , 20年來再自主研發,
引擎已經進步很多


中國市場銷量大 有錢研發 ,國家也有補助


反觀歐美日,如果不是銷量好的汽車品牌,
命運就是倒閉被併購 ,研發經費少或不研發

引擎不再研發精進,技術停在10~20年前 吃老本
純電車確實問題一堆
若不考慮純電油電,能選的方案還真不多

酒精車
電解水(氫氧)能源車
汽油發電車
開放法規純太陽能車
氫燃料電池車

但這些新能源方案也是問題一堆阿
政府的補助本來就是雨露均沾
有什麼奇怪的?
但如果是從你口袋拿錢出來投資
你要壓寶哪一個?
買豐田股票?
買特斯拉股票?
還是投資氫能源新創?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