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只管自製率不管品質,才會被批官商勾結

在開始之前,我們科普一下關於「台灣在地組裝車輛自製率」規範的沿革

不佔用版面,直接說結論
1. 早年100%自製率癡人說夢
2. 面對現實降到60%
3. 又自不量力提升到70%
4. 因應為了加入WTO降到50%
5. 加入WTO後完全取消自製率規範(2002年加入)
6. 2024年八月針對跟大陸沾上邊的制定逐年15%-35%的規定
7. 泰國7月也對大陸車提出40%自製率要求
以上蒐集相關文獻取得的訊息,若有誤敬請指正

我相信多數人並不是反對台灣製,而是擔憂「原裝零件轉台製零件,會降低規格」

這歷史有跡可循,導致國產車「信用破產」的始作俑者是一眾日系車,例如01上面曾討論過的知名的CRV,硬度僅有590MPa的鋼材,也號稱毫不妥協的安全價值,比對美規使用的規格,在地生產卻變成三等公民,叫人情何以堪

早年國產車沒有ABS跟氣囊,發展到氣囊永遠比人少、門板永遠比人薄,累積了戲稱國產車是棺材車的不滿

導致如今進口車市佔率每年提高、民眾對自製率復辟的不滿

政府只要求自製率,不監督品質,從民國70年代就已有專家在質疑,過了40年,毫無進步。

如今政府重新復活自製率規範,政策保護產業、強迫國民出錢支持,那對產業界的道德要求呢?

「原裝件改台製件,到底改了哪些?規格有沒有差異?」

人民不求完全同規,但業者理當要自律公開

政府把人民的錢輸送給本地企業的同時,這些透明化資訊不也是應該要給國民交代的嗎?

黑箱之下不可能有進步,立法院會監督這塊嗎?

各位認為呢?

只管自製率不管品質,才會被批官商勾結

只管自製率不管品質,才會被批官商勾結

只管自製率不管品質,才會被批官商勾結

只管自製率不管品質,才會被批官商勾結

只管自製率不管品質,才會被批官商勾結

只管自製率不管品質,才會被批官商勾結

只管自製率不管品質,才會被批官商勾結

只管自製率不管品質,才會被批官商勾結
2024-08-18 15:59 發佈
沒屁用

經濟部這些官員多少開日本雙田車?

只是搞文字政策而已

經驗太淺根本拿和泰這種成精的長年慣竊

沒皮條,很容易就被唬攏

官員要數字好看,這些人玩數字都一甲子

以上的功力了
樓主的說法有盲點,即便沒有自製率,國外進口的零件品質就一定很好?這是第一個盲點,第二個盲點,除非有送測証明安全性,否則即便是國外生產也不見得安全。
話說英國上世紀最強盛時期可謂汽車工業第二大國,現今已打不過德法日等國,許多經營不善的本土品牌都被收購,在外人手裡回血恢復光芒

台灣有哪個本土汽車品牌在全球喊得出響亮名聲?一個都沒有

來看看英國2023汽車市佔率,第一名VW連10%都不到,在美國GM16.5%,台灣Toyota 26.2%,佔四分之一強,台灣汽車市佔率放眼望去,前五名都是日系品牌,講難聽點台灣根本是日系車的殖民地

德國和南韓就不用看了,都是本土品牌銷售第一

台系純國產車排名在哪?沒本事就全開放吧,拿抗中保台給日系車賺大錢,日本真是咱們大哥哥

UK - Automotive Sales volume, 2023

英國
前五名分別是 VW(8.5%)、Ford(7.6%)、Audi(7.2%)、BMW(5.9%)、Toyota(5.8%)

特斯拉去年美國市佔率達4.2% 超越福斯、速霸陸和BMW

美國
前五名分別是 GM(16.5%)、Toyota(14.4%)、Ford(12.7%)、Hyundai(10.6%)、Stellantis(9.8%)

2023年台灣汽車銷售品牌全年總排名、年度Top20熱賣車款排名出爐!

台灣
前五名分別是 Toyota(26.2%)、CMC/Mitsubishi(6.1%)、Honda(5.0%)、Lexus(4.8%)、Nissan(4.0%)
hch2006

原來是看占有率來評論是否被殖民? 好棒

2024-08-19 11:45
不過是政客話術 聽過就算 認真你就輸了

早期國黨扶持自製汽車 搞了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
現在綠黨沒能力自製汽車 反其道而行 杯葛能進口的廠牌

說難聽一點的 BBA 這些大廠 有多少零件是中國做的?
憑什麼對岸生產的汽車 就可以不用比照其他進口車採高額稅金?
難道對岸的產品不是 “進口車”? 到底是誰認知錯亂啊?

搞出個莫名其妙的自產率 又沒辦法合理的 解釋 掌握 或 定義
洗產地要怎麼洗 廠商怎麼玩遊戲 大家都懂
把這些事情說破了 政府面子過不去
更不用說 這裡面有沒有版主說的官商勾結
roger1012

和泰1947年創立/裕隆1953年創立,裕隆不長進,被罵阿斗關稅保護但弄出飛凌101+納智捷+中華自主品牌;和泰一季賺一股本長年市佔第一,有自主品牌?他才是被保護最多的,這邏輯還不懂?我覺得智商堪慮

2024-08-19 21:21
在這裡講再多也只是狗吠火車
幹嘛為了財團忿忿不平!!!

打這麼多字 不累嗎???

自己選的自己承擔.
人品是做人最好的底牌.
Freshness wrote:
在開始之前,我們科普...(恕刪)


單就汽車鋼板MPa值,例如常年幫豐田國瑞代工生產的烈光,2015年之前,烈光廠內哪來的設備幹得了980MPa潛艦級鋼材,設備就生不出來。
例如福特六和Kuga的麻田冷萃鋼,這類偏向碳纖維混合材料技術熱壓SMC特殊製程,台灣就算有廠能接車廠的SMC、GMT熱塑/熱固成型,太特別的材料也不一定生得出來。

單單塑膠件,歐洲車廠慣用的PUR材質,臺灣德淵實驗室測試能耐熱400度以上。
整個亞太地區用的大陸PU料,50度就變異了,上百度壓根就沒有對應的材料,有錢也生不出來。

過往80~90進口年代,日系車蒙皮鋼板己乎都是0.8mm起,不比歐系車1.0~1.2差太多。
現在,根本一根拇指一壓就凹,蒙皮一堆也就0.5,進口的也都一樣,沒比國產好到哪,洗車連摸都摸不得,會莫名其妙一堆鈑金酒窩。

自製率,不須太認真,公辦事業設一堆人頭公司,從新加坡、大馬就洗一堆陸資進來了,國軍零物、醫療方面都洗一堆嚕。
更何況產品要求自製率,騙騙那些傻鳥罷了。
Freshness wrote:
我相信多數人並不是反對台灣製,而是擔憂「原裝零件轉台製零件,會降低規格」

奇怪耶
當初特斯拉不是說有75%零件來自台灣?
特斯拉 體內流著台廠血液
台製零件有這麼不堪?
75%零件運到美國, 在美國組裝, 再進口回來台灣
台製率75%的特斯拉
就變成進口車買爽爽?
真是吊詭......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