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令我感到可怕與可悲的是, 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還是完全沒有被解決的方式, 但卻只看到網路上兩派人馬在做沒必要的口水戰 (之所以說沒必要, 是因為主要主管政府單位也無動於衷根本也沒有解決方法)
沒解決, 就表示這種事情只會一直發生下去, 然後呢? 發生意外的自認倒楣, 沒必要的口水戰一直持續下去
台灣到底是不是一個不長進的國家? 政客是否垃圾不分顏色, 只會上台後忙著貪汙, 鞏固自己的權益權利權力, 其他事情就你們這些死老百姓自己命賤, 倒楣就是自己的事, 誰叫你要不長眼選出這些沒用的政客?
各單位官員呢? 沒人盯就繼續皮下去, 反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做可能多被罵, 那就甚麼都不要做繼續讓問題臭在那等退休就好
我人生第一台車, 就是買有標榜半自動輔助駕駛的車, 而且我那時只相信 German Technology. 我買車是在 2019 年, 那時候一些國產車雖然也標榜自己有半自動, 但知道的人就能回顧, 那時候大部分國產車的半自動輔助駕駛跟閹雞有點像; 功能不完全, 只有某些時速區間可以做動. 那時候我心裡就在想, 這些車種算是不成熟的輔助駕駛技術嗎? 那不成熟為何急著賣給大眾?
當我交車後, 開心的駕駛著我的新車享受著駕馭德國科技的初期幾個月, 雖說大致上滿意, 但初期也常常被 BMW 的半自動輔助駕駛嚇得半死; 車道維持會在電腦判斷車速過快轉彎幅度過大時無預警自動解除; 也會在匯入匯出閘道口路段時因為無法辨認標線而突然自動關閉 (這些問題有的似乎有在日後的每次回原廠保養時因軟體更新而有所改善)
初期, 有了幾次被半自動輔助駕駛嚇到的經驗後, 還好我是學工程的, 很快就了解, 最大的問題不是在於系統本身, 而是駕駛者對它的極限有沒有充分了解, 以達到可以駕駛時 "人車合一", 由系統輔助駕駛大部分的路段, 但駕駛需要知道系統的極限, 準備接手
試問, 有哪家賣車的業務, 不管品牌, 不管車種, 有充分教導客人該車半自動輔助駕駛的使用與其極限, 還有要注意的各種事情? 甚至實際上路確認車主都知道 (有體驗過)?
沒有!
所以這些賣車的業務, 車商有沒有問題? 有!
我自認為是個動作反應算快速的人了, 但我們並不能要求大家都有這能力, 特別是開車這種事情, 往往反應時間就只有那短短幾秒鐘就決定了結果是安全躲過或是嚴重的死傷, 更何況是又多了一個變數; 人跟車電腦間的反應時間差.
************************************************
我並不知道我們高工局是何時導入蠍子車這種防撞緩撞車; 但我跟大家一樣確實也觀察到, 這些保護緩撞車的使用, 確實也造成很多人的麻煩 - 特別是慢速行進中的緩撞車, 常常後面是沒有放三角錐的!
好, 高工局跟很多酸民可以推卸說, 半自動輔助駕駛系統不該被依賴, 半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無法辨識緩撞車; 那是否該在現有的緩撞車後面架一個車型看板, 讓有半自動輔助駕駛的車輛可以多一個識別的機會? 有問過緩撞車原廠對於這個問題有甚麼解決方案?
再者, 多善用三角錐, 並且導入被撞也不會傷車的材質的三角錐, 這樣很難嗎? 對, 我想嘴巴會說不會但卻不願去做, 因為安放跟回收三角錐本身的成本跟風險, 讓很多低價競標的維修廠商根本不想去做這件事情.
但三角錐的安放卻是防止重大意外的第二道防線 (第一道是施工距離幾百公尺外的施工警示看板), 三角錐的安放間隔, 與施工處的距離, 應該確保行駛車輛在撞擊到三角錐後還有足夠的煞停距離, 把傷害降到最低, 這才是重點.
廠商施工便宜行事 (沒在足夠距離內設立安放三角錐) 只依賴緩撞車來保護施工人員, 這是很嚴重的失職!
**********************************************
附上一張我先前一段時間就設計好的 "防撞自走充氣式三角錐" 草圗, 如能開發量產, 廣泛採用這種三角錐, 將能把不必要的車禍傷亡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