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五股圓山內湖
中和新店南港汐止
尖峰根本是交通大地獄
開車塞,客運跟著塞,要轉乘還更慢
請問能不能實施超高乘載車道,或超高乘載行駛路肩
高架/平面全實施
就是一條專用道只開放5人以上
1~2人一車的,就還有一般車道繼續塞,不禁止
小車要快,有本事就滿載,否則就去搭客運or包車
讓高乘載車輛快速通過
間接鼓勵共乘與大眾運輸,提升運能
不知這樣可行否?
Black Ocean wrote:
明知會很塞車,卻還是要在尖峰時段開車,如果不是覺得不夠塞,就是能接受這樣的狀況
不能接受就改搭大眾運輸或避開尖峰時段
不過其實大眾運輸也很塞了
除了起點站之外 幾乎都是直接站滿人
板南線更是可怕
開車人口又轉移到捷運上
可能就要出現跟日本一樣的塞電車畫面
19:48 2017/08/21

青嶼幹線「塞爆」,收費系統緩慢成為「主兇」之一。新加坡和英美等國也曾面對交通擠塞問題,她們選擇善用科技,以自動繳費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 (Electronic Road Pricing System) 來解決問題。
ERP系統透過在車上的電子設備或標籤進行不停車收費,免卻「停車繳費」的步驟,加快車輛流動。新加坡早在1998年便於城市區域內設ERP系統,是全球第一個落實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國家。
該國的車輛上必須安裝「車載單元(IU)」,讀卡器供駕駛者插上付款用的儲值卡,在駕駛經過收費點後便會自動收取費用,車輛面積愈大收費就愈高。計劃在初期減少16%車輛流量,緩和繁忙地段交通擠塞的問題,成為ERP系統成功先例,新加玻政府更在研發加入全球衞星定位(GPS)配合ERP系統。

倫敦和哥德堡則分別在2003年和2013年,為管理車輛擠塞問題同樣實施電子道路收費,但倫敦以每日收費代替每次駛過收費,同時提供不同優惠和豁免。
香港現時常見的ERP系統「快易通」,在1992年引進,與新加坡等國家的收費方式略有不同。車主需先開設預繳戶口,然後在車上安裝上有效標籤,經過感應器後扣除費用。現時香港ERP系統,使用率約有五成,與人手收費系統並行,模式與日本相近 ,科技日漸改變收費模式,2017年特區政府的「智慧城市的顧問報告」中,提到道路收費系統不及新加坡等地先進,ERP系統普及化終於再次被提上日程。
*************************************************************************************
收錢就可以改善塞車問題了
https://goo.gl/maps/pWvvNgE3U2ASmpER6
我覺得高乘載道路只能實施在夠寬的道路上(最少。。。三車道吧,二車道就算了)
不過改這個效用有限,也蠻貴,我寧願它們拿這個錢去做別的
其實,更簡單的,就是像8樓說的,跟據路況全面自動收費。ETC很普遍了,應該可以運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