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交通工具家人都有,我狀況會是:
🔺當我開車時,右轉等行人,過了一批後面又有2-3人出現,等到行人走完,後面車子已經賭一排,然後又快變紅燈。
然後路上摩托車到處變換車道 串來串去⋯
🔺當我騎摩托車,常常碰到公車,轎車貨車要靠邊停或右轉,或路邊有停車,或違停車輛,只好不時變換車道,躲開他們。
🔺當我變行人時,綠燈亮起,看到一堆摩托車跟車輛,一直想右轉過來,不自主想加速腳步,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弱婦孺,常常看他們加快腳步⋯⋯
所以當我又變成開車遇到斑馬線,我就會停下讓行人沒有威脅感、不必用趕著過馬路!
但是後面就又堵了一堆車,當然偶爾就會聽到喇叭聲⋯⋯
🔺目前我最喜歡自行車,可悠哉慢慢騎,但是有些可以騎人行道,有些不行,
然後在馬路上跟摩托車又一樣,怕路邊停車突然開門,怕後面摩托車一台台從我左邊穿過,怕公車 轎車 貨車 靠右停,我開左邊要小心摩托車,開右邊上行人道、佔據路人權益~~
台灣交通啊~
居然也這樣一年一年的抱怨中渡過!
我在台北能不開車 就不開車~
有事甚至坐地鐵或計程車!
最常騎自行車,
畢竟停車位也難找/
自己腳踏車怕被偷(有時改YouBike)
不知道交通局幾十年年來、除了提高罰金外,有認真研究如何改善交通狀況?
🔺當我開車時⋯
耐心+細心,確實觀察轉彎方向車流與行人動態。心理負擔就會降低,開車順暢~
🔺當我騎摩托車
不鑽縫、持續注意左右來車,保持與前方距離。這樣會安全些,但無法保障被撞擊的人身安全性;畢竟人肉不比鋼鐵。
🔺當我變行人時⋯⋯
觀察車流而後動,如你所說的,這是與其他用路人一起相對互動關係:
「所以當我又變成開車,我就會慢慢讓他們沒有感覺威脅!」
🔺目前我最喜歡自行車,可悠哉慢慢騎,⋯然後在馬路上跟摩托車又一樣⋯佔據路人權益~~
台北最爽快的是公共自行車,煞車穩定、不脫鏈,只要你保持和騎機車類似的原則、禮讓行人,大多數狀況下,遠比機車安全。
良好的用路環境,除了硬體規劃,還需要用路人的配合。我們羨慕日本、歐美的,其實也有可能在我們自己手裡創造出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