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我不只在台灣看到,國際間Discord, Reddit等老外都有一些這種問題,但台灣感覺是少數把這些錯誤心態帶到政府機關等級的還洗腦下去給民眾。
1. 不是「機車素質」或「汽車素質」,是「駕駛素質」: 飛機失事時,NTSB(National Transport Safety Board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美國)或EASA(European Union Aviation Safety Agency 歐洲民航局)絕對不會說「737機師」或「A320機師」,而是說「該航班機師」。大家可以回想一下,737max或更久以前的DC10失事頻率高的,大家當時有說「737機師不意外」或「飛DC10都是那樣」嗎? 那為什麼換到路上會去分車種責備呢?
2. 避免車禍,不是強調車禍後的生存: 我就在此說,飛機是名符其實的鋁罐,裡面的骨架只是以防你在36000英尺時你機艙不會炸掉,複合材很硬沒錯,但會裝上去是為了減輕重量,而且除非你今生只飛787或A350,你一定會坐進一個鋁罐。為此飛航安全用全力避免飛機撞地板、海面、甚至是其他飛機。汽車不應只單論車殼硬度,駕駛觀念也要加強,主動防護要足夠,去避免撞到任何東西。
3. 不要馬上指責: 2016年曾經有一架阿連酋的777(Emirates flight 521)在重飛時出錯無法拉起來最後往下去撞地板,從表面看大家會馬上指責機師過度依賴自動化系統並認為該機師不適任。但調查發現機師完全沒做錯任何事,就是遵照公司SOP,結論要求航空公司修改訓練計畫並要求波音更改設計以及ATC的作業流程。當初車禍時,不要只會指責駕駛或哪一方。退一步,看一下整個畫面,會不會道路設計不良? 會不會當事人保養車廠沒做好該做的? 會不會車子設計有問題? 等,並從各問題去對症下藥才能有效降低事故率。
航空業教導我很多路上可以使用的好觀念,希望大家也能了解一下這些好觀念並遺忘老一輩的人給你的錯誤觀念。
影片分享: Emirates flight 521 失事紀錄片 By Mentour pilot:
https://youtu.be/e5AGHEUxLME
就像大家都說外商或那些知名企業薪水高、福利佳、辦公環境舒適,還有一堆吃不完的精緻零食與餐點,非這些公司的員工無不羨慕不已,但台灣是否所有企業都應該比照辦理?我只能說這種企業倒的會很快。因為員工程度、素質不同,進的了外商投行、Google、FB、微軟這類大公司的人,跟在台灣中小企業上班的員工或許在道德上不會有差,但在專業能力、智慧、自我管理上,前者99%的員工一定遠勝後者,不同的起點與條件,本來就要用不同的標準去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