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嚴凱泰董事長雄心壯志要搞自製汽車,不願意再與人作嫁當NISSAN的小跟班,要創立一個真正的台灣品牌,品牌是創立了,產品怎樣大家自有公論,但是今天拿著鴻海掛牌車來當作自己車賣,不是就違背當初建立納智捷的初心了嗎?可憐的納牌在嚴董走了以後,為了生存只能重蹈當年NISSAN覆轍,重新回頭當個小弟,唯一慶幸的事鴻海大度,讓n7掛納牌銷售,否則納智捷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沒有了。
造車70年 只會造車殼~!???
阿斗永遠是阿斗
立委趙天麟批:裕隆拿政府50億元 只做84輛車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525/49828.htm
在這樣一個極度保守和傳統的產業中,許多的核心技術都實在外國大廠手中,每一次的開發都是燒錢(如同拿現鈔燒金爐)這也就是為什麼有2年小改、4年大改、甚至6~8年才大改。當資源都掌握在他人手中,我們又拿不出夠吸引人的願景時,就是隨人喊價,看人臉色做事。若只是台灣市場,其實沒什麼吸引力。同樣都是開發量產車,年產20萬輛跟2萬輛的案子,任何人都會選20萬的案來做,都是做一樣的事情,投入的人力也一樣。
說實在的,共同開發就是各自發揮專長。Luxgen是一個品牌,鴻海是科技廠代工,裕隆是汽車組裝代工。鴻海有科技業的供應鏈,裕隆有製造代工的經驗加上現有的底盤基礎,Luxgen就一個現成可以端上桌面上的牛肉。
車的溫度不是只有速度多快,可以跑多遠,內裝有多科技,多豪華。 安全性、駕駛的體驗和整體的契合可不是一兩年或是幾兆元就可以得到,需要經驗、技術和時間。
如果做電動車很簡單,那VW、Toyota這前兩大會搞這麼久?MB、BMW為何不電池放一放馬達裝上去就好?
拿一個2012年的歷史新聞來酸,實在很沒有建設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