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車界炒得沸沸揚揚的 就是北宜將要全線區間測速了

圖都是抓來的
區間測速在各道路不斷的建置 最近也引發了各種爭議
當然區間測速可以遏止某些隧道 封閉道路的超速狀況 但是北宜這樣的道路呢
分幾種狀況來看好了
1 載菜送貨卡車運匠 - 無法走北宜高 走北海岸又不划算的貨運大哥 每天沒日沒夜的要跑 對他們來說 全線分段區間測速等於延長他們的工作時間 增加時間成本 造成人力的浪費
2 壅塞時使用北宜做北宜高替代道路的遊客 - 北宜全線將會變成辛亥隧道只剩30KM的時速 完全沒有任何紓解交通的機能 後來又要擠回北宜高
3 假日盃重機/勁戰車友 - 完全沒差 只要有兩個車位大的地方可以暫停等待 中間不管分幾段都能胚爽爽
4 三寶歐巴桑歐吉桑 - 北宜這麼危險本來就應該要慢慢開阿(30KM)
所以就這幾種用路狀況來說 最後會被影響的只有真正需要北宜的用路人"全部"必須用路隊長的速度 多花近一倍的時間通過 而那些胚來胚去的騎士就在等待區等一下而已 你知道的
再來看為什麼區間測速變成顯學好了
"北宜公路月平均違規數從7018件降低至43件,降幅達99%,且事故減少54%。"
如果你不知道區間測速的話 他就是在路段的兩個點紀錄你的通過時間 超過速限就開罰
你一定看過這種測速照相機

也看過這種

看到就煞車 沒看到就被拍 對不對
區間測速說穿了就是一樣的照相機 可是讓你有幾分鐘的時間可以反應
而且重點來了 用了區間測速後 這兩個點中間的事他們是不太管的
不管刷多少趟 大直路超速多少 超了多少烏龜車 只要記得通過時間大於速限就好了
"107年至今的車禍肇因是「未注意車前狀況」,共272件,至於橫跨雙黃線切道、違規超車部分,自107年至今總共僅5件。"
你怎麼可能沒超速然後未注意前車狀況撞上去呢 因為太慢睡著嗎 還有你摸摸良心你這次跑北宜跨了幾次雙黃線 超了幾台車
只要相關單位不再在區間路段擺三眼 抓違規 就可以製造出降低了99.9999%違規的結果 這就是違規數降低99%的真相 我相信這幾件違規可能都是事故後開單或檢舉 不然就是真的太蠢了
因為所以 長官爽拿績效 步步高升 各級長官有面子說話大聲 皆大歡喜 難怪各個地方官員趨之若鶩
沒名沒姓的用路人不好意思您哪位
既然影響不到我的假日盃 痛苦的也只有那些真的需要北宜的人 我建議至少宜蘭到坪林這段不要區間吧 讓假日塞車回台北的人留條生路走 不要造成問題後又被K得滿頭包
你怎麼看
--------------------
要降低違規!交通大隊:未來整條北宜公路都是區間測速 重機達人火大
記者陳雕文/新北報導
北宜公路19K-23.1K自去年4月實施區間測速,至今未發生死亡車禍,新北交通大隊表示,未來整條北宜都會實施區間測速!屆時實際偵測19K-56K,採多點、分段方式偵測,預計10月底建置完成;重機達人得知此事深感遺憾,「北宜車禍主因多半是逆向超車,因為速限40真的太低,持續限速意義不大」
據了解,新北市府實施區間測速後,北宜公路月平均違規數從7018件降低至43件,降幅達99%,且事故減少54%。交通大隊大隊長鄭永裕指出,宜蘭縣也預計在北宜宜蘭段建置區間測速,未來整條公路都會實施。規劃109年度將既有偵測路段由23K延伸至56K(新北宜蘭交界),規劃新增7桿(23K-56K),加原有的2桿(19K -23K)共9桿,分為8段。
重機達人氣憤解釋,北宜速限僅40,再搭配科技執法會有其他問題產生!像有騎士為了反制,會從起點開始飆速,到終點折返來回衝,不然就是到空地休息耗時間,最後再駛離測速終點。重機達人推測,北宜全線區間測速,兩旁空地將來還可能成為「休息站」,會有人藉此營利炒作。
重機達人還說,先前台61西濱彰化段區間測速器就出包,機器也無任何第三方機構檢驗,建置的公信力何在?未來汽機車駕駛可能還有其他反制方式,希望政府知道,光是抓超速不能解決車禍問題,北宜的車禍肇因往往是前方車速過慢,後方車輛違規跨越雙黃線超車導致…
交通大隊解釋,分析北宜公路車禍,107年至今的車禍肇因是「未注意車前狀況」,共272件,至於橫跨雙黃線切道、違規超車部分,自107年至今總共僅5件。
交通大隊表示,目前的確還需要尋找第三方的檢測機關,對機器計時的部分進行複驗,但就現階段的測試情況,機器是正常運作無誤的;目前區間測速是優先取締嚴重超速車輛,以北宜為例,速限是40公里,需超速20公里以上才會開罰,設置區間測速的原意在於提醒民眾小心駕駛,目前的成效也確實是好的。
網友認為,「直接宣布區間測速路段一律只能下車用牽的,不准任何車輛發動行駛就好了啦!」、「警察又在想怎麼挖錢了」、「帶種就禁止機械動力車輛進入啦,保證從此零事故。會摔的不管你怎麼限速他都能找到地方摔啦」、「根本沒經過檢驗合格的東西!」
原文網址: 要降低違規!交通大隊:未來整條北宜公路都是區間測速 重機達人火大 | ETtoday社會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428/1702083.htm#ixzz6LC2XB9EM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