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刪)雖然要以一個新外來者之姿要進入種姓國度難度頗高,但現階段當地廠商清一色為汽油機種,縱使投入電動機種研發恐怕也要一段時間,但KYMCO既有的技術、經驗及新伙伴的研發能力,要因應這樣的變革肯定會更快,因此要在印度搶下席次難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高,「但先決條件是新法案必須通過,這樣KYMCO才有機會。」柯勝峯說。
至於KYMCO是否與其他二輪或四輪品牌洽談合作,柯勝峯雖然語帶保留表示都有在接觸,但從他那充滿著自信和喜悅的眼神中,不難嗅出應該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而未來合作的對象是誰,相信短時間內將會呼之欲出。
Hero Electric 笑而不答
前進南亞首部曲亮相,22 KYMCO Flow續航力160km
.......(恕刪)當地售價為9萬盧比、約合新台幣40,800元的Flow,今年九月起將開始在22 KYMCO的通路開始銷售,倘若Flow以這樣的價格進入台灣市場,那麼在獲得補助後最低不大概新台幣1萬元就可入手,如此般的殺氣肯定沒有對手招架得住。相信以22 KYMCO在印度出發後,必定能提升KYMCO的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而對22 MOTORS而言,有KYMCO的技術力加持,再加上當地政府力推能源環保車輛的計畫,相信後續會跑得比其他廠牌還快。
規格抄錯了吧,iFLOW 續航力頂多才80km吧
換電不是問題,充電效能才是主因
.......(恕刪)然而現在卻有不少車主發現,到換電站更換的電池電力只剩2、30%左右,也就是根本還沒充滿電,令人擔憂日後恐怕會產生「拒買」效應,而主要原因不再於換電櫃數量,而是在電櫃效率的問題。
.......(恕刪)縱使換電很節省時間,若電池無法提供滿滿的電力,肯定會增加使用者的負擔,畢竟沒有人願意拿到只剩20%電力的電池,結果僅能以龜速騎相當短的距離,甚至還必須頻頻尋找換電站,到頭來原本的環保節能美意反倒會變成詬病,久了…就會讓使用者反彈。
因此要達到便利性,不單單是建置大量的換電站(佈建一堆換電櫃只是為了掩飾換電的缺點,而且可能會造成公安問題,雖說是募資…但裡頭也有我們納稅的血汗錢啊!),而是要強化換電櫃的充電效率,比如電池更換下來進行充電能在極短時間內滿電,這樣才能讓民眾可接受電能交通工具,至於性能和續航力,那只是一種廠商行銷所灌注的迷思,無論四輪或二輪族一天行駛里程並沒你我想像中的遠,且進入市區速度也快不起來,而且除了少數中的少數拚死命飆和鑽,絕大部分的人都算安分守己,因此也別再吵什麼續航力、性能的問題,先看看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下定論,無須看數據來斷定好與劣。而充電和換電,只能說各有優缺點,但若一味地換電列為第一優先,恐怕沒多久不滿的聲音會越來越大。如果真要走換電路線,與其花大錢拼命擴充,不如想想如何提升換電櫃的充電效率還比較妥當些。
但話說回來,同時具備換電和充電兩種模式是比較妥當些,但台灣都會公寓大樓林立,想有透天厝就只能往中南部走,充電肯定是最頭痛的問題,畢竟現階段僅限新建案社區大樓提供這些硬體,絕大部分是無法達到停車即充電的便利,縱使以使用手機的概念將電池提回家充是不錯,但有些電池單顆重達十公斤,提兩顆回家(若沒有電梯住公寓頂樓更慘)可比做重量訓練,弱男子或弱女子練個半年立馬變健美,這般的結果應該沒有人願意,所以若能在社區或公有地建置充電樁就地充電,相信會提高民眾對電動汽機車的接受度,這樣一來無須等到政府強迫禁止燃油車就會「和平轉移」,自然地朝電動化靠攏了。
平行時空??跑錯地球??
與其自己玩獨走稱王,不如大家一起玩賺飽飽
.......(恕刪)反倒是二輪機車正進入戰國時代,原本獨大又孤寂的GOGORO,這下終於可以不用自己玩,KYMCO、中華emoving、YAMAHA、PGO、SYM、SUZUKI等都陸續加入戰局,雖然盟主想盡各種辦法只為了保住地位(擴充換電站、3C式的洗腦行動、發動網軍攻訐對手、衝掛牌數搶得補助等,以上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恕刪)
.......(恕刪)人家說孤獨最佳的解藥的就是朋友,但商場上沒有與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為了讓自己的戰鬥指數更高,與其悶著頭自己稱霸(勝之不武啊!),還不如多找幾個「道友」一起把市場做大還來得實在些,只要有錢賺誰在乎當老大。
可是瑞凡,你在台灣沒朋友啦
比照這幾天的網路操作,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