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實測》拉大車距駕駛法 (減少車速波動,紓解塞車)


「西成活裕教授所提出的『吸收塞車式駕駛法』,就是在行駛時有意加大與前車的距離,這樣就算前車突然緊急煞車,也不需要立刻減速,能保持車流的行進,後方車輛也就不會跟著煞車,如此塞車的情況便能較快緩解


以前塞車會找大車跟,順順的開,不用頻繁煞車,現在有ACC,不想頻繁煞車就要定一個比前車慢的速度,反而發現這種駕駛法

原理:
●拉大車距→減少車速波動→紓解後方塞車
●類似國外的「機動速限調整」(在壅塞路段"前"降速)

前提:
●適用時機為高速公路+嚴重塞車(大概是時速低於50、塞車路段>5km)
●搭配即時路況,預先得知前方塞車狀況,以便配速

影片:(2分鐘路程,5倍速快轉)


說明:
●從即時路況看到前方紅色嚴重塞車,開始拉大車距
●影片刻意示範以定速拉出極大車距,最終仍跟上前車,代表對車流無負面影響
●拉大車距可減少車速波動,穩定後車車速,進而紓解後方塞車
(註:定速僅為示範用,容易因定錯速度而跟不上前車,實際運用以「拉大車距並跟車」為主)
●因為傳遞會延遲,塞車路段前1km即可適當減速,塞車結束前1km就要跟上車流,免得變成龜車

拉大車距跟車/適用嚴重塞車/搭配即時路況/注意傳遞延遲

---
其他分享
《實測》拉大車距駕駛法3-「人工」機動速限
《實測》拉大車距駕駛法2-「小區域塞車」運用
《實測》史利普跑法-油耗差多少/要跟多近
《分享》ACC市區實測-機車應對/新竹光復路 (VW GOLF)
《分享》ACC山路實測-阿里山公路/大雪山林道 (VW GOLF)
《分享》ACC彎道實測-交流道 (VW GOLF)
《TESLA知識家 #10》分享總整理 (持續更新)
https://fb.me/TeslaHere|TESLA知識家
2019-01-15 20:19 發佈
無聊

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一堆性能差的四輪汽車也能上國道導致

本身的性能加速慢吞吞就算了,油門也不肯踩深一點

禁止四輪汽車上國道,改大型重機上國道,你看看還塞不塞? 保證不會塞!
小人物櫻木 wrote:
「西成活裕教授所提出...(恕刪)

適當距離就可以大幅降低煞車頻率。不用拉這麼長距離。
這樣只會讓後方插進來,在臺灣這樣行不會有用的。
台灣人愛超車,即使與前車距離不大,還是常常被超。

但我認為版大有部分理論是對的,塞車時只要越能減少重踩煞車的頻率就越好。不但省油,也可讓心情好一點。但我認為用拉長距離的方式來減少煞車頻率的方法是錯誤的,塞車時配合資訊幕上"即時耗油量"觀察,適當控制油門,來減少煞車頻率才是最好的方法。

塞車簡單說,就是車太多,唯有認清現實,改變行車方法才是最好的。

我最近也有作實驗,發現我建議的方法可明顯改善油耗,請參考: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85&t=5688635
塞車稍微嚴重的地方,如果有一輛做這種控管,是能減緩後方車 速度劇烈變化。
不過如果很多車都這樣做,那後面稍遠一點的車可能就必須煞到停了。
JnKi wrote:
塞車稍微嚴重的地方...
不過如果很多車都這樣做,那後面稍遠一點的車可能就必須煞到停了。
(恕刪)

這是因為未保持車距才會如此
煞車停止距離= 空走距離(反應時間+換腳時間+踩入煞車時間) + 實際煞車距離(實際煞車開始作動時間)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壅塞是一種衝擊波, 一台車傳一台車, 如果車距夠大, 就傳不下去了, 也就是西成教授所說的"吸收"
(除了這個影片,前面還有很多)

能量一定要有一個出口, 以道路容量來容納車流, 車距用來吸收衝擊波

例如, 觀眾席玩波浪舞, 一定是往鄰座傳遞, 本壘板後方開始發動,若看台座席是中斷的 波浪舞只會傳到三壘區 ,波浪舞是不會一路傳遞到外野去的


也就是上圖,阻止趨勢往右方走, 拉長車距,就讓趨勢反轉,往左了! 就脫離了S同步流, 回到F自由車流

車距有不同種類的表示方法
一種是空間上多少公尺的距離
另一種是"時間車距" , 一秒鐘車子前進/煞停了多遠的距離 ,二台車間隔多少時間通過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九十四條規定: 隨時可以煞停之距離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90.04.24.運安字第900002569號函
一般駕駛人在行進中,突然發現危險情況後即刻採取煞車措施,車輛必須空走0.7~ 0.8秒(反應時間為0.4~ 0.5秒,右腳由加油踏板移至煞車踏板之時間為約0.2秒,踩煞車踏板所需時間約0.1秒),才產生煞車效果(交通事故偵查學,吳明德著)。
煞車停止距離= 空走距離(反應時間+換腳時間+踩入煞車時間) + 實際煞車距離(實際煞車開始作動時間)

原因是
前後車是無法同步剎車? 因為這是"人腦"不可能辦到的!
差別還是在反應時間!

路隊長煞車時,後面的車是不是仍然往前行進, 前車剎車而後車仍在行進?是會消耗掉緩衝的"安全車距",造成安全車距縮短。
車速110km/h的車, 每秒前進30.3m , 當路隊長後面那台車發現路隊長煞車了,到他自己開始煞車的時間差(空走距離), 安全車距已經少掉12m-15m(空走距離),由原本的55m下降到只剩下40m(依高管規則 6,其所對應的車速只能是80km), 除非後面佇列的後車,眼睛餘光,能透視過中間的車,一直盯住路隊長,才能第一時間同步?否則,以此類推,反應時間遞增,而安全車距遞減,等到傳遞到路隊長後方第 5-6台車,想踩剎車時, 安全車距已經消耗為 0 了!

因為是人,用眼睛看,不是透視,人腦很難準確判斷車速!人腦會判斷的是速差發生後的車距變化!,
當速差出現造成車距縮短,為防追撞!後車必然剎車, 衝擊波"backward travelling wave"往後傳遞是必然造成"安全車距"縮短, 必然繼續傳遞衝擊波"backward travelling wave"給更後面的一台車。

煞停距離 這要看 磨擦係數, 0.85(16m) , 而0.5(30m)

由100km 降速到 80km 機械上的煞車只需要 16m-30m(地面上1.5條-3條車道線的長度), 由100m外,前車眼睛看到測速,降速80km,,加上人類反應時間(到踩下煞車),車子就已經空走 12-15m這個距離,若拉長車距,就補足了反應時間,即使後車沒看見"路隊長"煞車,是受前車制約才降速,也完全綽綽有餘 , 並不會到煞停 。

在台灣拉大車距很難, 因為應不斷有車會插隊.....
塞車時最常見的,就是有人會變換車道想插到更前面去,結果還不是比原車道前進幾輛車身的距離而已,反而讓這個車道後面的車子更塞。
解決塞車的運輸理論很多,沒有一個會成功就是開車的人永遠不會照著理論的條件去做。
內湖人 wrote:
在台灣拉大車距很難, 因為應不斷有車會插隊.....

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個想法,但其實可以這樣想:

●此駕駛法只能改善「後方」塞車,本來就沒有要縮短自己的行駛時間,前方插隊影響不大
●假日實測發現插隊的車不算多,影片行駛2分鐘還刻意拉出極大車距,插隊數量卻是0
seatree wrote:
塞車時最常見的,就
解決塞車的運輸理論很多,沒有一個會成功就是開車的人永遠不會照著理論的條件去做。
...(恕刪)

沒錯!
單獨的用路人,都是自認的理性利益選擇來開車,選對自己最有利的行車方式, 然而, 此種自我出發的選擇,與整體車流的理性利益選擇,是不一致的。

人性是自私的
所以交通學上才會有"布雷斯悖論Braess's Paradox"

道路上不存在"天賦路權"這種事! 要有更多車流管控的手段, 以法規加以安排
其實,這些東西(誰走那一條車道?保持多少車距?車速限制為多少?...)法規都有寫, 同樣的, 因為人性的自私, 主管者是選擇性的執法, 用路人是選擇性的守法

實際上, 在一定時空下, 路權只能歸屬於一方, 無路權的一方必須禮讓 。所有用路人必須相互合作,相互遵重它人的路權,才能達到Nash equilibrium 納許平衡,任一方不合作, 都會累及整體車流量及車速

小人物櫻木 wrote:
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個...(恕刪)


這一點,西成活裕教授有說明,就在上述影片中, 就讓它插入, 但自己仍然保持一定的安全車距 , 這樣後方仍然不會堵塞

小人物櫻木 wrote:
●此駕駛法只能改善「後方」塞車,本來就沒有要縮短自己的行駛時間,前方插隊影響不大
...(恕刪)

反過來說,如果一直鑽車縫,不斷換車道 ,並不會更快, 反而是拖累整體車速

德國數學家 Dietrich Braess,針對人性的自私, 在1968年所提出的"布雷斯悖論"
他是這樣說
在一個車輛數目固定,起訖點固定的交通路網上,增加一條路段,反而使路網上的行駛時間增加了;這一附加路段不但沒有減少交通延滯,反而降低了整個交通網路的服務水準。

Let the total demand for travel from origin o to destination r be Q
這是 Braess 設定,o → r 總共有幾種"需求"Q
計算 tij (旅行時間)
tij(旅行時間) = αij(free flow travel time自由流下的通行時間) + βij(延遲參數) ƒij (流量)
如果是自由車流之下,都不塞車,旅行時間是固定的, 但若亂換車道,車輛密度會增加, 會增加那個車道的流量
αij 的時間(free flow travel time)是固定, 會增加的時間是 βij(延遲參數) ƒij (流量)
(車流都擁向那條路徑,ƒij 流量增加, 壅擠了, 旅行時間增加)
tij = αij + βij ƒij
增加一個新的需求(多開一條路,多一個選擇), 不但沒減少旅行時間, 反而讓整個路網中的旅行時間,全都增加
(車流都擁向那條路徑,ƒij 流量增加, 壅擠了, 旅行時間反而增加)

不斷換車道,有多種路徑選擇,選擇落在2.58 ≦ Q ≦ 4.44這個區間, 就會有這樣的效應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