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27000041-260202
國內新車銷售「安全性」訴求狂潮來得又急又猛,國產車受限於產品設計、原廠態度等因素,陷入無法及時對應的窘境,更因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增加安全配備的成本遠高於進口車的情況下,進一步弱化國產車在市場的競爭優勢。
來自東歐捷克的汽車品牌史可達(Skoda),高調宣傳80萬元不到的國產同級價,就能擁有9安(安全氣囊)的高安全性訴求;儘管氣囊數與安全並非正相關,但將車輛安全性簡化為「氣囊數字」,讓多數人取得最容易判別的方法,很快獲得迴響,更意外挑起網路上對同價位國產車只有雙安(安全氣囊)的撻伐。
其實,國產車商不是不懂「安全配備愈多愈好賣」,也非鄉民所稱的「無良」,無法及時對應,實在有難言之隱。放眼市場,有7安、8安,安全滿配的國產車很多,但多半都是售價最貴的頂規車型;反觀進口車卻能從入門款起就有6安以上的滿版安配,難道是賠錢賣、佛心來著?事實上,國產車缺乏經濟規模支撐,才是最大原罪。
國內車廠新車產量平均1年不到5萬輛,相較於國際大廠動輒百萬輛起跳差距甚大,偏偏汽車製造又是最講究經濟規模的產業,「國產車氣囊採購成本比進口車可能貴上1倍」,進口車可以霸氣裝上滿版安全配備,但國產車廠想多加安配,將直接導致成本、車價大增,難以銷售的困境。
此外,國產車的生產規畫包括安全配備規格,早在5年甚至10年前就已經確定,臨時要變更,空間相當有限。除了國人自創品牌納智捷外,所有國產車想變更設計,就算只是加1顆氣囊,都要看國外母廠的臉色。
像是車距維持、自動緊急煞車系統等主動式安全配備,安裝還牽扯到修改行車電腦、甚至整體設計,無法透過售後加裝完成,沒有國外母廠的點頭與協助,根本行不通。種種限制,讓國內車廠想提升產品安全配備,必須要付出比進口車更高昂的代價才行。
(工商時報)
我是覺得幹話一堆啦
國產車怎麼可能成本比較高?
消毒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