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各位先參考這篇文章: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885/1100572
小弟不能說完全認同該文章的論點,至少在文章前對歸因的部分,過分簡單的五點歸因,將所有問題偏頗地導向文化上的缺陷,就應該痛打一百個大板。
然而,從工程、執法與教育的三個層面入手,確實是解決台灣惡質駕駛文化的必要手段。該文只從執法面出發,認為要由重罰形塑駕駛文化,忽視「不教而誅謂之暴」的事實,帶來的可能是更激烈的官民衝突,這也絕對不會是多數民眾樂見的結果。更甚之,只會空泛地立了一堆無法執行的新法,根本問題依舊無法解決。在此,我以自己在德國考駕照的經驗與大家分享,試著從教育的層面切入,探討如何從駕訓班教育入手,改善駕駛人的用路習慣,提升整體駕駛文化。
台灣駕駛訓練最大的問題,在路考。
國內的駕訓班往往需要大片的土地供學生練習,從加速換檔、路邊停車、倒車入庫....等項目,給予無駕駛經驗的學生在一片空曠的場地練習,看似是一個相當理想的方式,卻也是國內駕駛訓練最大的死角。因此,學生大多只要依據教練傳授的駕駛口訣,稍加練習,關鍵時刻不出錯,便能夠很輕鬆地取得駕照。
在德國開設駕訓班,只需要一間店面,路考則是在一般的馬路上進行。
在德國,考駕照是相當昂貴的。以我過去上課的駕訓班為例,每個駕訓鐘點要價50歐。一般而言,練車到十個小時以上是非常正常的,所以通常光是駕駛鐘點就要花上500歐。我目前為止聽過最快的紀錄是兩個小時,最高紀錄是將近40個小時,端看個人天分而定。此外,光是路考報名費就要80歐,這還沒加上考試當天考官與教練的鐘點費。如果一次考試沒通過,到下次重考還可能要再花上300歐。正因為如此,加上稍微嚴重的違規往往要賠上吊銷駕照的風險,例如一年內被抓到車上講手機兩次,駕照就會被吊銷,不小心擦撞路人這種錯更是一次都不能犯。此外,德國路人非常重視自己的用路權,你不小心碰傷他,你下跪求他都未必會願意跟你和解,絕對會報警處理。然而,賠錢事小,吊銷駕照事大啊!正因如此,德國人往往十分珍惜自己的駕照。況且,吊銷駕照後重考駕照,再花上個400-500歐以上算是基本費用了。畢竟,沒有人想跟錢過不去,所以開車都很小心。
以上都還只是路考的花費而已,還沒加上報名駕訓班、提出考照申請、筆試報名費用...等零散項目的支出。(這個部分約200歐可以解決)
在駕駛鐘點中,教練除了教導學生駕駛實務的竅門外,最重要的工作,莫過於評估學生的駕駛習慣。當教練覺得某位學生的狀況已經可以進行考試時,才能向相關機構報名路考。因此,在駕駛鐘點的過程中,你必須老老實實地照著規矩開車,技術的層面是一回事,駕駛時的風格與習慣才是評估的關鍵。因此,即使只是短短十個小時的密集訓練,都會在日後駕駛人的開車習慣用留下鮮明的烙痕。哪怕是我在台灣開了很久的車(在台灣我算是很好的駕駛),也是在德過考照之後,才發現到自己許多用路習慣上的誤解。
儘管如此,小弟還是在第一次考照時,因為太過緊張沒注意到路人,當場被考官宣布考試中止。(>"<)
德國每次路考的時間大約45分鐘,當中包括上下高速公路、變換車道、路邊停車、倒車入庫...等基礎項目。如果你運氣不好,以上的項目都順利完成後,還多出一堆時間,便是考官隨機出題凌遲你的Happy Hour。另外,你不要以為你慢慢開,拖過45分鐘就算通過,考官不是笨蛋,他真的看得出你在拖時間...
所以,考照時遇上塞車,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綜管如此,德國的考照制度引進台灣,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性。
1. 先不談人員訓練的部分,西式的路考制度,很大程度的降低了駕訓班的投資門檻,遍地開花的結果,一定會引起傳統駕訓班業主的強力反彈。況且,大多傳統駕訓班業主都很有錢,光市區那塊練車用地就不只好幾個億了,他們絕對有錢有勢到可以買通立委,阻礙新制的推行。你知道的,現在陳情大多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狠一點的人給你個以死相逼,甚麼事情都做不了了....
2. 有人說,台灣市區大多壅擠,停車位一位難求。就算我們把路考時間延長到60分鐘,可能當中有20分鐘要拿來找一個路邊停車車位,再花個20分鐘找個倒車入庫車位,剩下二十分鐘,不小心多遇到幾個紅燈,考試就結束了。況且,西式路考制度會增加路面的車流量,進而提高交通壅塞的程度。...........老實說.....巴黎的人口密度比台北高太多了,人家都推行得好好的,我們沒有做不到的理由吧....(台北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00,巴黎市區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21,000,這還是以大巴黎計算後的結果,如果只計小巴黎內的20個行政區,較少的行政區少則每平方公里4-50,000,多則超過100,000!)然而,這個問題可能比上個問題更難解,關鍵是因為都市規劃,表面上屬於工程問題的範疇,實際上是個政治的頭痛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加強都更...呵呵呵....都更啊~~~....基本上在台灣已經被鬥臭了吧....
3. 昂貴的考照制度,勢必引起民間龐大的反彈,這我就不用解釋了吧....
總之,良好的駕駛文化,並非只是重法下的產物,也必須許多領域的跟進與配合。許多進步,是要付出犧牲的....
freud0718 wrote:
請各位先參考這篇文.
老實說.....巴黎的人口密度比台北高太多了,人家都推行得好好的,我們沒有做不到的理由吧....(台北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00,巴黎市區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21,000,這還是以大巴黎計算後的結果,如果只計小巴黎內的20個行政區,較少的行政區少則每平方公里4-50,000,多則超過100,000!)然而,這個問題可能比上個問題更難解,關鍵是因為都市規劃,表面上屬於工程問題的範疇,實際上是個政治的頭痛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加強都更...呵呵呵....都更啊~~~....基本上在台灣已經被鬥臭了吧....
..(恕刪)
同意啊
其實個人的感覺, 德國行車次序比法國更好,德國人一板一眼, 法國有點亂
東京,巴黎,倫敦市區流動人口的密度, 比台北高太多
台北的流動人口,流動車輛,當然比起來少很多
例如昨天經過 M25
塞車了!本來以為會堵很久

它就是運用之前說過, 可變速限 的方法, 40 mile ,拉開車距,而且絕不爭先恐後,都往前擠! 一下子就暢通了

絕對沒有車霸著內車道不走 ,連Middlelane Hogger 都不可以
台北機車當然多很多, 像Amsterdam ,自行車數量絕對高於台北的機車,規劃完善自行車道,P+R,停車場,就不亂
巴黎有環狀的環城快速道路,圍在20區外圍一圈,圓環很多,都是要有彼此尊重,相對的路權,才能運作
4區,5區,6區, 很多石板路,很難開,我很少開車進去,Metro路網成形,並不需要車
台北的U-bike就是學自巴黎
主要是主其事者,要有路權概念,要有道路/交通 規劃的專業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