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橋進城機車道 被批危路殺人很奇怪,這種新聞常常每過一陣子就有,觀察了很多道路,人孔蓋的位置幾乎大部分都設在道路的慢車道,明明知道慢車道是絕大部分兩輪族的使用範圍,兩輪的遇到人孔蓋就是特別容易摔,為什麼不把人孔蓋的位置往快(內)車道移勒,四輪的我想沒有被人孔蓋害到掛掉的吧
很多地方都是這樣! 台灣汽車多 機車多 路卻越來越小...太多問題要解決了 只能說能閃就閃!! 看不見水溝蓋嗎? 那改HID吧 請政府不要抓... 但有可能嗎???那改機車都變成三輪車吧... 但有可能嗎?在台灣還有什麼問題有可能解決?我只希望黃紅牌本是一家 不要分路權... (離題了)
幹麻牽拖到4輪去阿~4輪就不會濕滑?就永遠不要開車.永遠當2輪族好了!?當你是維修工時.一堆汽車載你旁邊呼嘯而過.....或是當要維修時.佔用一個車道.會降低多少交通流量....把人孔蓋移到別的車道?那下面的管線是否全部要跟著移?解決方式.降低後再鋪上柏油蓋掉就好了.腦袋壞掉的是管理的單位.竟然讓那麼多的人孔蓋出現在那邊......
那條路,我第一次走的時候就發現他人孔蓋很多......還好那時速度只有4X過彎之後只要再有機會走那個彎道,我都盡量讓自己一個人過彎不想跟他車並行過彎若非要跟他車並行若我是在外側,就是維持4X速度入彎,等車子過了人孔蓋,小補油門,出灣若我是在內測,就載入灣前,先減速,讓外側的它車先入彎,再跟著它屁屁入彎很多不知道的人,在那個灣之前的下坡都催油門,衝很快技術好的入彎,還可以抓到角度到彎中一壓過水溝蓋就往內車道,左方的汽車道偏過去......不知情的汽車駕駛人會被嚇出一身冷汗吧總之騎士們經過那個地方,要小心油門別加太多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方式
在下不才以前在台電幹過檢驗員跟設計員,現在為電氣包商工作,負責驗收,對此發表一點淺見.管路施工,分為高壓管路跟低壓管路兩種,也就是圓蓋跟長方蓋兩種,鐵蓋中心會印有台電兩個字通常高壓人孔是會挖設在快車道上,低壓手孔會挖設在慢車道上,所以很公平,快慢車道都會有.但是在雙向車道上,會盡量只挖在單一一邊車道(北上or南下).但是台灣的路面下狀況真的太複雜了,舉凡水利箱涵,瓦斯管線,超高壓電力管路,中華電信線路,有線電視管路,現在又有寬頻光纖等,挖馬路這種東西,通常是先挖先贏,後挖的考驗設計者的智慧跟施工人員的功夫,若是先挖的人隨便亂挖,後挖的人就會東閃西閃,不停的設計變更,不停的在馬路上東挖西挖,小弟根據幾年的經驗在此指出兩個缺點.一.我覺得先期台灣的道路管線施工設計缺乏遠見.應該設計共同管溝,整合起來會讓道路孔蓋有效減少, 像高鐵桃園站附近的新埔重劃區就是如此,有效減少路面人孔蓋,施工也方便.但就會有什麼電力訊號干擾 或是容易失竊的問題.二.另一個問題,就是施工人員的功夫不好.我不是崇洋媚外,我去過日本生活一段時間,他們鋪的馬路真是誇張的平,新舊柏油路面間完全不會有高低差,另外連孔蓋與路面不會有高低差,鋪完還不會有砂石或是殘餘濿美土在路面上,就算久壓也不會下陷,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在以前我反應過這種問題,基本上那時我才九等,沒人會鳥我,我說的話就像經理他們吐出來的菸,一下就消失在空氣中,這麼大一國家個機器,要單靠小齒輪努力運轉,基本上是很難加速的,有心想做的人,使不上力,有力可以做的人,又害怕改變.我任內時在桃園南崁巨蛋的陸橋也發生過柏油坑殺騎士的事件,基本上也是國賠了事,包商現在也活的好好的.雖然那時候輿論大力抨擊,又什麼議員關切立委噴口水的,過沒多久大家也都淡忘了.有時候設計跟施工真該龜毛點,設計的人要好好規劃,施工的人要講究品質,在台灣這兩樣都被犧牲了,設計的注重效率,施工的注重成本,有很多時候錢跟時間都擺在人命安全前面了,若是有力量的車友願意出力,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改變環境,不為自己,也為下一代好好的把環境看好,不要越弄越糟.牢騷發的長,望各位海涵.
台中的嶺東路這邊一堆人孔蓋而且這邊左一個那邊右一個根本就是讓人練習障礙賽用的如果把人孔蓋用的跟柏油路面同樣平整並且在人孔蓋上面鋪上防滑材質或許這樣就可能降低事故率而且下面的管線也都不用動到更不用浪費太多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