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愛騎機車?

中原一點紅 wrote:
先進國家怎麼做?千...(恕刪)





騎樓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確實是道路(民國57年規定的)。甚至建築法還規定騎樓地面要平整。至於高雄都市更新自治條例更扯,規定非容積部分地板。

但是在民法跟土地法上,登記後,騎樓確實為私人所有土地。只是因為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的奇怪規定變成公益性質。

你說你家外面的地仍是私人,這倒是長見識,感謝。但又如何?仍無礙我們認為過時的騎樓政策有問題。

有位教授也是這樣建議的,首先、騎樓功能與人行道重疊,二方面造成建物負重結構弱化,第三則是騎樓的美化不易。


第一點,多半騎樓根本就沒設人行道了。第二點,前鎮子台南地震倒塌才開始檢討騎樓問題,因為騎樓結構並不適合地震帶,一些新式大樓已經沒有騎樓了。

第三點,如同我們的經驗,一堆沒水準的行人、機車跟汽車族亂停問題。


這是去法國時拍的照片


這是我家附近的照片



有沒有公共建設跟罰單執行與否本來就是兩回事。如果倒推回去,因為執行差,所以有沒有公共建設都沒差是這樣?

一直將私人所有權跟因公益扯不清並非良善。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糾紛。

道路面積不敷使用,以前蓋到五樓.道路就規畫這麼寬,隨著時代進步都蓋20幾樓.住的方面式往上發展,但平面道路還是20幾年前的寬度,不塞車才怪。
根據統計,每天進出台北市的機車有190萬輛,一台公車假設能載60人,事實上50人就要偷笑,請問要幾台?還有,公車需不需要停車空間?

自己算,把190萬台機車換成公車可以解決塞車?沒算過別講毫無邏輯的話

100台公車連接發車都不夠,100台公車擠在台北橋,民權路,內湖,我真不敢想像
騎樓本來就是建地的一部分,算私有地,本來就應該拿來停車,政府卻插手管理,然後還有人認為騎樓不能停車是理所當然,腦袋跟不上被政府洗腦洗得很徹底,這本來就是惡法,必須檢討,以前騎樓可停車的時候根本沒有停車位的問題,政府無能建設人行道,拿騎樓開刀,合理嗎?

行人走路應該是在人行道上面,不是騎樓,我家是透天厝有騎樓,有人走在我家騎樓,講真的那種感覺很奇怪,尤其不是店面
p61534 wrote:
建議你也多了解一下國...(恕刪)
國外如何是因為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房子,稅金也是我在繳,所以我敢拿出來說明,至於你有沒有去過國外?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騎樓的規定我絕對比你清楚,以前只有建蔽率時代,騎樓獎勵是騎樓的面積可以當空地比,所以騎樓以上不管蓋幾層樓都是多出來的樓地板面積,條件當然是:騎樓必須開放為道路通行使用,當時建商因為騎樓可以登記面積,所以登記給一樓來賣更高的價錢,這部分其實是遊走法律灰色地帶,可是法規就是...你可以處分私有財產,但是不能阻礙通行

後來容積率實施後,因騎樓仍可以登記面積,可是隨著政府打擊路霸後,騎樓不得為私用,建商除非必要(例如特殊細部計畫),否則儘量不要興建騎樓,取而代之的是開放空間,且無論騎樓或是開放空間,為避免爭議都納入公共設施由全體所有權人共同持分

你或許覺得私有土地給公共使用不合理,其實法規由來已久,而且可興建的樓地板政府也沒有少算給你(建商)。至於建商拿來當一樓的店面賣錢?這是很久以前才會這樣做,現在應該沒人敢這樣搞。要合理,就去找當初賣房子給你的建商討回你多付的錢吧!
wangjiaguan wrote:
100台公車連接發車都不夠,100台公車擠在台北橋,民權路,內湖,我真不敢想像
...(恕刪)
你少算了「捷運」的運量,尤其你所說的這幾條馬路,地下都有捷運路線營運中 

更何況除了捷運以外,還有公車路線可以彌補捷運未行駛的地區。所謂: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

現在台灣的現況就是「惡性循環」下的結果;因爲大眾運輸使用率不高,公車業者不堪虧損,只能不斷縮減班次、減少營運路線、要求政府補貼、提高票價、最後越來越多私家交通工具在馬路上、空汙、違停、三寶、違規等,層出不窮 如果是良性循環,會發生的現象則剛好相反)

其實如果民眾想要使用省時、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應該付出更高的使用成本,而不是將自己的使用成本轉嫁的其他不使用私家交通工具的民眾身上,這就是「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不是嗎?
wangjiaguan wrote:
根據統計,每天進出...(恕刪)

現在專跑新北市+台北市的市區公車就有8000輛
二段票路線平均一天跑4趟
載不載得完自己算~
現況是載不滿~但如果有更多需求會再加班~夠不夠的事不用你來煩惱

扯到停車空間...
機車車格是100*200(cm).....2人座
小汽車車格是250*525(cm)...5~7人座
大客車車格是400*1200(cm)..20~42人座+站位25席/低地板公車有2席輪椅區
是誰比較省空間阿XD
一人出門使用一人載具「機車」,合情合理,中國大陸每逢過年,還會特例開放高速公路給機車行駛,一方面是因為公共運輸無法負荷,一方面汽車太多,比起台灣,中國還比我們會思考,機車已經是最經濟快速的一人載具,去很遠的地方也不是問題,同時節省轉運時間,我不認為機車能造成什麼衝擊
我跟你說啦,我是個機車旅行者,台灣公共運輸到不了的地方太多了,運輸再怎麼發達,終究還是需要一台私人載具,多出去看看世界,不,是多出去看看台灣,通勤難道只有上班嗎,有多少景點,甚至祕境是根本汽車到不了的
wangjiaguan wrote: 比起台灣,中國還比我們會思考
拜託你不要拿「春運」的特殊狀況來當做通則啦!(為何不拿「禁摩」出了談呢?)

不過我很同意你說的這句:比起台灣,中國還比我們會思考。因為中國政府不會容許滿街的違章建築;在中國也不會容許眼前的違規停車而不取締;更不會允許滿坑滿谷的機車佔據人行道使得行人無法通行

我在深圳龍華待了6年,也看到中國當初只有一條廣深高速到幾年內高速公路路網的快速建立;最近回來的朋友還跟我談到「支付寶」的神奇,從各個面向來說,中國政府因為落實公權力,的確使得國家競爭力大幅提升

反觀台灣,近年來因為政府的鄉愿以及百姓的民粹,多數民眾仍然沈迷在8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美夢中,卻不知周遭國家早已經長足進步,無論香港、新加坡、韓國早已經準備(或已經)邁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而台灣民眾卻因為自私而不斷向下沈淪。現在甚至還有許多人拿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與台灣做比較而沾沾自喜

唉!看到這,我都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 10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