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opy wrote:設計的問題比較大,去過楊梅休息數十次的感想。不常去楊梅休息站的人,走進那區車道,車速都滿快,限速五十公里通常會被忽略。而且就算尊守五十公里限速,有機會遇到後車會不明就理閃燈、按喇叭,或發生追撞事故。最簡易的做法,最少立兩根最高限速五十公里,並在中間架超速照相機。從高架橋下來,不進入楊梅休息站那條最內側車道,其實也是問題一堆,懶得打字,那是高公局該處理的事。 只有一個問題,未加測速照相台灣駕駛不守法是常態,唯有罰款可以讓絕大多數人守法
該區速限50,有多少駕駛人會確實遵守?以50內的車速撞上的話,結局如何就難說了!輔助駕駛可以用,但是不能什麼都不管,就依賴與放任給系統自己開啟用3年幾百萬車次經過,發生高達10幾起事故,這是道路設計問題!1枝測速照相桿每天可能拍到幾百個駕駛超速,這絕對是速限訂太低!每天交通違規的人一大堆,這也絕對是法規的問題!
Firefly_su wrote:好的設計要能容錯,過楊梅休息站那裏,走中線要注意在短時間內稍向右拐、然後再小左拐切回來,角度不夠就中分隔島,看能不能把分隔島切小一點,讓拐的幅度小一點、順一點。 好的設計要能容錯?聽起來好像沒錯但是要"容錯"到哪種地步?像這次車禍的"死駕駛"一樣?超速?不帶眼睛開車?5人座塞8個人?這要怎麼"容錯"?願聞其詳?
ace ventura wrote:Firefl...(恕刪) 分隔島小一點,別那麼寬,中線右拐幅度就不用那麼大,對防止撞上分隔島會有幫助,也不會直接騎上去。或乾脆移除分隔島,劃線加科技執法避免亂跨車道,真有人違規就被罰款,降低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