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and wrote:
想太多,實際經驗是 75...(恕刪)
我的實際經驗也差不多是這樣,平常離峰時間,進到稍長(超過1·5公里)隧道或連續幾個隧道,所有線不能超車,經常車速也會會降低到60-85km,這個就是龜車愛開的時速範圍(當然有些人進隧道會不明原因自動減速)。
而且台灣高速公路的小車最高速限,80(這個很少),90,100,110,對於害怕罰單或是自認絕對不超速的駕駛來說,不論限速或不確定路段限速,都會低於90來開車。
以現在的車子性能以及台灣高速公路的路況,限速其實可以統一為110km。
美國洛杉磯高速公路車超多的,上下班不得不堵,但平時時段大家都幾乎是超速開的,義大利限速130,
一般開車也很快,不知道為什麼台灣龜車特別多(也比測速照相一樣很多的大陸多)。
ken0417ken wrote:
龜速車才是國道塞車的...(恕刪)
每日下班南下走汐五高架,經過內湖必塞。
從堤頂交流道上來的車子都往內側塞。甚至橫移連換兩車道,就是硬要移到最內側。
而內側和外側車道之間以白實線(左)白虛線(右)區隔,讓上交流道的車子可以往內側擠。這根本就是要讓大家一起塞車。
高速公路的設計到底是要分散平面道路的車流,還是要增加長途的運輸?
是否畫設成白虛線(左)與白實線(右)或雙白線,讓最內側保持暢通,而外側用於消化上交流道的車流。
而下交流道的部分,有些駕駛下交流道沒有提早變換車道至外側,而喜歡快到交流道口才變換車道至外側車道,很容易因為要閃車而減速,或演變成插隊,進而影響到原車道後方的車流。連鎖效應下,最內側也變慢,大家一起塞。建議在下交流道前2
公里到交流道前最內側車道右側都畫上白實線(左)白虛線(右)區隔,強制要下交流道的車子務必提前變換車道。
另外很多人都太愛車了,捨不得踩油門,在上坡路段尤其更為嚴重。限速多少已經不是重點,因為龜車就是喜歡龜在最內側,根本沒有最內側車道就是超車道的觀念,所以上坡路段走最外側反而是最快的。
我甚至懷疑有些人認為高速公路的限速只有90。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