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ffany wrote:來源請求 我也很好奇,願聞其詳! 這棟樓我發現很多似是而非的言論,甚至某些沒出過國,或是只是在當地短期觀光沾醬油,就拿網路上斷章取義的資料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開始胡說八道的一堆 限制私家交通工具與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使用者付費,這才是先進國家的政策;這些人應該先去瞭解歐美日澳等地的私家交通工具持有成本,拿來跟台灣的做完比較後,自然對於台灣今日的交通亂象會有比較正確的解決方案 否則,如果真如同某些人的言論,一味的鼓勵鼓勵使用機車、限制汽車,就算真的能夠解決路上塞車問題(這還不一定),請問停車問題要如何解決呢?難道又把全部的機車停車塞到人行道以及騎樓,然後又不嚴格取締所有違規停車,這樣只不過是製造另一個更大的問題而已!
yuffany wrote:「全世界先進國家都...(恕刪) 不是說了:很多先進國家,都有「進城費」以 倫敦交通擁擠稅 為例,一次是 9~12英鎊(約台幣 500元),而且只是單天單次有效而已。美國 舊金山、紐約.....等等,也都有進城費(交通擁擠稅)歐洲,義大利、法國、瑞士、德國.....等等,也都有進城費。就連中國大陸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成都...等等的,都開始施行進城費了。「進城費」(交通擁擠稅):---------------------------------開車的進入城市,要付錢。騎機車的不用!(鼓勵騎機車進城)也就是政府提倡民眾多騎機車的意思,可以解決塞車問題。好像也不單單是進城,車牌註冊在該城市的,就科:交通擁擠稅此外有的先進國家,還施行單日雙日牌。日期是單號的,單號牌才可以開。日期是雙號的,雙號牌才可以開。抓到重罰,比同酒駕的罰鍰。
中原一點紅 wrote:我也很好奇,願聞其...(恕刪) 就我所知,民國六,七十年代,台灣也沒有規定買車要自備停車位,我阿公與我爸爸與有汽車親友,在買汽車時就有想到家裡有沒有空間停車。我是最近幾年才知日本買車要有停車文件。
外星來的人 wrote:就我所知,民國六,七...(恕刪) 在台灣想買汽車的人或許還會想到停車位的問題,請問買機車的會嗎?過於低廉的私家交通工具使用成本才是今日台灣最大的交通問題過於低廉的私家交通工具使用成本才是今日台灣最大的交通問題過於低廉的私家交通工具使用成本才是今日台灣最大的交通問題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就算在今日完全不考量修法的情況下,只需要從現在開始,嚴格交通大執法,取締馬路上所有的交通違規;尤其是汽機車的違規停車,只要使用者開始感受到「不便」,自然就會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替代交通工具(大眾運輸),短時間內即可達到私家交通工具減量的目標,都會區馬路上的塞車問題也可獲得有效紓解 進一步就要思考「使用者付費」的問題,並且大幅提高私家交通工具的持有以及使用成本,例如大幅提高油價、稅金、強制保險費用,並且根據各地區供需狀況調整停車收費的費率,所有汽機車只要佔用「公有土地」停車,都必須收取費用 這些措施的效果,都比起所謂的「進城費」有效得多;畢竟台灣人太會鑽法律漏洞;要求買車自備停車位的結果,以後車商自然會幫客戶去台東、花蓮等偏遠地區尋找停車證明;收取進城費,車商也會想辦法讓客戶找到地方設戶籍掛車牌;反正政府也沒限制辦公室或是套房「設籍」人數的上限,所以會不會出現辦公室掛了「成千上萬張車牌」的情況呢?請問這樣能夠達到都會區的私家交通工具減量目標嗎?我很懷疑 上海的車牌分為滬A、B、C、D,基本上價格是不一樣的,類似措施在香港是分為平日、假日車牌,價格也不一樣;請問某些只是「沾醬油」的朋友們,你們知道這些嗎?
外星來的人 wrote:我阿公與我爸爸與有車...(恕刪) 不一定停在家裡但是買汽車(尤其新車)的人的確比較會去考慮將來是否有地方停車,如果家裡沒有,也可能尋找附近出租停車場;比例上,買機車會去想到停車位的人應該不多,幾乎都是把機車停在騎樓人行道為主。現在買新大樓的也幾乎都會買停車位(不管是否自願),但是買機車的,幾乎都是先買了以後再說!不是嗎?
Black Ocean wrote:說那樣何必騎車,不騎車難到大家都開車就比較好??為什麼不騎車就是開車???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 這是個好問題這就要問路上那些開車的.......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是不會搭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