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關於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一片

姑且不管原因是什麼~~

但是南北極的冰層正在溶化是事實~~

已經有北極熊因為冰層溶化 而不易尋找食物而吃掉自己的孩子~~

這張照片被清楚的捕捉到~~ 原因就是因為冰層溶化 北極熊游不到覓食的地點~~~



冰層本來可以反射太陽光 但融化後太陽直射 會導致海水溫度改變~~

導致氣候的變動更加劇烈~~~

冰層融化後使得海平面高度改變~~~以世界來說~~

各國大城市港口 都可能被淹沒 而這些港口常是國家的經濟命脈~~~~


以台灣來說 屏東東港 林邊 蘭陽平原 雲林麥寮 為第一個受到衝擊~~

若海平面在升高 連台北 高雄 都會受衝擊~~~

而這兩各城市對台灣有多重要應該不需要說明了~~


連帶問題 : 經濟衰退....失業....缺水....糧食不夠等.......非常的可怕~~



暖化攏是假?氣候門打翻一船人 英擬重新調查

http://www.nownews.com/2010/03/02/334-2575053.htm

暖化影響是近年最熱門的話題,不過,涉嫌誇大人為暖化的「氣候門」風波愈演愈烈,大眾對暖化以及國際氣候專家的聲譽和權威性產生疑惑,因此英國氣象局決定重新審查150年來的氣候數據,以澄清「氣候門」醜聞。

過去幾個月內,全球對所謂氣候變遷的觀點已經大幅改變,暖化懷疑論者惡搞短片指出,「他們隱藏氣溫下降」。去年11月,東英格蘭大學數千封氣候科學家的電子郵件被駭,發生所謂「氣候門」醜聞,暖化論學者被控涉嫌誤導誇大數據。

就在大眾對暖化的質疑越演越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在1月正式對外道歉,對喜馬拉雅山冰川將在2035年融化的報告坦承有錯。

無獨有偶,IPCC有關氣候變化將威脅到40%的亞馬遜雨林的報告,最近也遭質疑,全球暖化政策協會懷豪斯表示,「現在大眾對IPCC的正確性跟清白存有很大問號」,聯合國氣候專家哈士金也說,「這996頁的報告通通有爭議」。

氣候門事件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學者、專家紛紛表示委屈與不滿,儘管暖化論遭質疑,全球超過50個國家包括印度、中國、歐盟以及美國都認同暖化78%是廢氣排放造成的,願意採取行動減排,全球暖化議題背後可能牽涉到錯綜複雜的政商利益,到底氣候門醜聞是抹黑還是真相,暫時也只能留待時間證明。

------------------------------------------------------------------------------------

很早就有人在質疑關於地球暖化這個問題
雖然冰山融化是個事實,但造成這事實的原因是人為因素?還是地球本身的活度週期的影響?
二氧化碳是原因?還是只是個代罪羔羊?真正的原因歧視是其他因素?

人類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時間還很短暫,但現在卻下結論似乎還有些太早

高爾之前拼命的宣傳他的紀錄片
但在線時鐘,他卻拼命坐飛機到處宣傳,他的莊園也被踢爆每年消耗許多資源,一點也不環保。這些舉動都讓人質疑這是否只是想要藉環保議題來賺錢與獲取政治利益?












ladios.huang wrote:

暖化攏是假?氣候門...(恕刪)




各人覺得既然冰層已經開始融化~~

也沒必要去管到底是人為因素.......還是地球本身週期影響~~

因為先停止或暫緩冰層融化才是第一步~~

若能成功才去探討到底是人為還是地球本身因素...........

不然一旦融化光.............一堆問題接踵而來~~
catjo87 wrote:
姑且不管原因是什麼~~

但是南北極的冰層正在溶化是事實~~

已經有北極熊因為冰層溶化 而不易尋找食物而吃掉自己的孩子~~

這張照片被清楚的捕捉到~~ 原因就是因為冰層溶化 北極熊游不到覓食的地點~~~~...(恕刪)

那張照片我也有在報紙上看到,這就是我說穿鑿附會.我記得由報紙上說明是公熊獵食幼熊.許多野生動物的公獸為了爭取交配機會,會把幼獸殺死甚至吃掉以使母獸與其交配.這個現象在獅子、老虎也可看到,跟暖化一點關係也沒有,被媒體拿來炒作實在很荒謬.
另外有關南北極冰層的現況,小的在之前已提到北極海冰面積確實低於過去二十年平均值,大約與2007年狀態相當,也沒有去年一位科學家唬爛的在九月時會全部溶光;而南極的海冰卻相反,已連續數月高於過往平均值,並持續在增加中.這表示南極是在變冷當中.所以說冰層正在溶化是比較不精確的.
另外,氣候變遷若是自然現象,那以人類渺小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的,及早做準備適應未來的變局才是正途.想以人為力量改變自然現象,那不也是一種「人定勝天」的心態?
pokerface wrote:
你可能需要去了解一下...(恕刪)

這點小的倒是了解,因為每年氣溫變化是振盪上下,所以大家都是用移動平均來看趨勢.這是公認的統計手法,小的也認同.不過問題不是出在這裏,而是原始數據究竟為何?採樣點有沒有問題?這個一直是受到質疑.去年底爆發的氣候門事件讓人見識到學術界黑暗的一面,原始數據可以不公開、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調整.主其事者Phil Jones後來在接受BBC訪談中坦承自己「管理資料不當」,「遺失」了一部份原始數據;也承認在做分析時「調整」了一些數據.最重要的是,他也承認由1995年至今,全球氣溫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升溫現象,跟先前提供給IPCC的資料,並以此做出二十世紀末氣溫往上衝的「曲棍球曲線」不同.資料的選擇性使用、造假這才是問題之所在.
壓力鍋 wrote:
今天看到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的新聞稿,北極海的海冰量仍然低於過去二十年的平均值,可是南極大陸已連續數個月海冰量高於二十年平均值,可是北半球整體來說冷得要死而南半球的紐澳卻是熱烘烘.可見全球氣候變化是多麼複雜的系統,豈是一個溫室效應可以涵蓋.

另外,氣候變遷若是自然現象,那以人類渺小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的,及早做準備適應未來的變局才是正途.想以人為力量改變自然現象,那不也是一種「人定勝天」的心態?


1. 溫室效應(溫室氣體理論)本來就不是研究氣候分佈的.
2. 溫室效應存不存在, 小規模驗證-存在, 行星規模驗證- 目前沒辦法做.
3. 近年氣候變遷到底是自然現象還是人為因素? 尚無定論, 但應該是兩者皆有.
所有的相關研究都不夠成熟是事實, 但人類能做什麼? 適應是其一, 反省自限是其二, 缺一不可.
全信者痴, 全疑者失, 唯半信半疑者能知.
取其中道並且"行動"才有意義.
壓力鍋 wrote:
這點小的倒是了解,因...(恕刪)


你說的這也是原因之一
原始的Raw data獲取目前我們絕大多數都還是拿別人的
而這個源頭也是可以人為動手腳的地方
這就回到一個近來學術界討論的一個議題
原始data的觀測方法和處理究竟有沒有問題?
不同時間,過程和方法的觀測資料擺在一起分析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只是在到了我們分析的這一層面時
說真的統計學就是門遊戲
也可以依造自己的目的來調整達成手段...
當然也不是說這些完全不可信
但有的時候還是不要百分之百太過依靠統計的手段來取信於人
pokerface wrote:
你可能需要去了解一下
一般聽到的暖化宣傳是如何得來
是透過媒體傳答或轉述?(媒體最會斷章取義或移花接木,政治人物或利益人士最愛炒作)
還是親耳聽到那些科學家說?
甚至是有沒有去深入了解過?

小弟我有幸正是從事氣候相關研究
至少我接觸到的領域是沒有人敢妄下今年一定暖冬之類的"定論"
這是非常不嚴謹的態度
先不論暖化是自然機制因素影響
抑或是現在炒得沸沸揚揚的溫室氣體造成(或你說的碳交易)
觀測資料的時間序列中
溫度每年就是個震盪般上上下下
而一般人說的暖化"趨勢"
就是這些上上下下的溫度震盪中
取五年或是更多年的滑動平均以去除高頻率的干擾...(恕刪)


我怎麼會不知道宣傳哪來???

電視新聞每幾天固定會推出一系列的說法...由各種宣傳照片..或是某專家說法....然後說暖話存在...
天天都會看到怎會不知道.....

可是沒有準確數據..沒有明顯的表徵....就敢說這是暖化造成....其實這本來就非常不嚴謹..
而宣傳方式更讓人起疑...她是感性的宣傳..不是理性的宣傳.....


如果在數據上...你自己是氣候研究的..你自己很清楚答案...

但是.......你是專家..你自然要從科學數據.去看真相....但一般人不是專家...我也不是..
所以一般人容易被唬...


但是
我卻是從置入性行銷這裡來看的...因為這明顯是一種置入性行銷.....
在這狀況下我看的是...這些人宣傳的利益是什麼...為什麼要宣傳....最後有什麼利益......

所以我說了....碳交易..和碳權..就是地球暖化假說下所製造出的利益...而因為這些利益在..有人就會誇大這個假說....
使得這個本來可以深入研究的科學研究...變成了商業宣傳.......而失去了他的嚴謹性.....



seammyxx wrote:
我怎麼會不知道宣傳哪...(恕刪)


你這樣說法我能夠認同
也是目前我覺得有點無奈的一點
不管什麼行業
目前很多東西的原意都會被有心人士過度曲解甚至利用
變成外行領導內行

我的感覺
我們變成只是這些人達成目的的"棋子"
讓我不禁想到很多電影都有這樣內容
科學家或工程師埋首苦幹
只為了達成一項發明成就或發現一個新東西
然而這樣的美意卻被上頭心術不正的領導者利用
變成一項完成他們野心的工具
二氧化碳,相對水氣,量和吸熱能力都低了幾個次方數量級...我真的不認為他可以改變這麼大

倒是甲烷,比二氣化碳高21倍的吸熱能力, 而且還不容易消去(燒掉吧), 主要來源是畜牧業(生物都會產生), 這方面其實更值得關注


溫室效應研究已經變成產業,每年有超過五百億美金投入(可是成效我是看不到,都只有在研究有什麼影響,解決方案都不在這些研究預算當中)

一堆人等著這理由爭取資助,只要內容有一點點跟溫室效應扯上關係都很容易批得出, 這樣當然要落力吹噓這效應的影響力, 還有多少人記得60-80年代,全球冷化,即將進入冰河時期嗎! 想不到不到10年又變成全球暖化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