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青銅 wrote:
停止討論這個問題好嗎...(恕刪)
有討論才能形成與論壓力, 公部門才會重視以改善, 減少將來再次發生這類事故的機率; 人死不能復生, 但要有意義, 而不是一陣新聞熱潮過後, 一切歸於平淡回復同樣的道路條件因素, 這樣難保類似事故將來不會再次發生.
就我的主觀看法, 這是公部門怠惰, 以為把道路拓寬截彎取直, 路面鋪平, 安放幾個標誌後就一勞永逸, 那是道路只為行車服務才有的迷思; 當道路規劃不以考量行人安全為出發點, 也不能跟著都市聚落發展與時俱進, 重大事故的發生是必然結果, 只是不知何時會發生而已.
試問! 為何只知不斷拓寬, 卻沒想過可縮減呢? 只知截彎取直, 沒想過棄直造彎呢? 只知鋪平, 沒想過可刻意鋪不平? 因為設計規劃都是為了行車快速平順, 而不是為了行人安全.
Freshness wrote:
能有效抑制超速,又不想要減速枕傷底盤爭議,只有廣設區間測速,尤其是在省道進入社區的路段...(恕刪)
區間測速不能有效減少高速飆車行為, 因為會高速飆車的, 不管汽機車, 要的是乘風馭車的快感; 所以應對區間測速, 他們會在飆車一段路後, 在區間終段測速前路邊停車, 等候時間到再次上路飆車, 北宜區間測速就是一個例子, 一堆飆車的在路邊等時間..
其實除了連續減速丘的設置外, 棄直造彎也是可以有效減低車速:
chicanes
所謂他山之石可攻錯, 一些已開發國家刻意把道路棄直造彎, 不是沒有道理的.
山賊 wrote:
所謂他山之石可攻錯, 一些已開發國家刻意把道路棄直造彎, 不是沒有道理的....(恕刪)
那是已開發國家的例子,除了要有完善的法律基礎,還要有高素質的國民配合才行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台灣,以台灣人的法治素養及理盲濫情的普遍情緒,萬一因棄直造彎道路造成車禍,用路人不告死地方政府才怪,加上台灣法官素來愛把人權當口頭禪來吹,最後國賠的重擔又是誰來扛
還不是又落到我們這些可憐的上班族納稅人身上
在外國很成功的使用案例不見得符合台灣特殊的風土民情,你舉的這個我敢跟你說絕對不可行
相同的情況,台灣普遍的做法是花公帑再造一條路避開城鎮人口多的地方,也就是台灣西部地區很普遍的外環道路
只是蘇花公路沿線一面是山,一面是海,還要有人住的地方,腹地有限,沒法比照台灣西部地區的作法,才會造成目前的情況
設身處地的去想想,你家門前有條4線道速限60公里(台灣普遍常識實際可到69公里)的馬路,過個馬路少說都要走個4~5百公尺的斑馬線且還有間隔很長的紅綠燈,這對一般生活是有多大的影響
先說清楚,我可沒替那位不幸的小朋友開脫責任,那樣的過馬路方式到哪裡都會出事,只是在那裡一出事就會特別嚴重
systemctl wrote:
那是已開發國家的例子,除了要有完善的法律基礎,還要有高素質的國民配合才行
...(恕刪)
在外國很成功的使用案例不見得符合台灣特殊的風土民情,你舉的這個我敢跟你說絕對不可行...(恕刪)
當然可行! 只是要不要做而已, 萬事總是起頭難, 人的習性是可改變的; 當有了那個環境, 縱然初期會不適應, 時間久了就會認為這樣做才是好作法, 人數多了形成共識, 正向循環相輔相成, 國民素質也會跟著提升.
舉一例, 近年大陸開放人民觀光, 某些觀光客的不良習性 "隨處嗯嗯" 為人所恥笑, 有沒想過其實台灣早年也這樣, 要不然給小孩子穿的開檔褲怎麼來? 那麼是先有可供 "嗯嗯" 的硬體環境改善, 還是先有人民素質的提升呢? 答案是前者.
所以您應該要對台灣人民有信心, 好比騎車戴安全帽, 開車綁安全帶, 初期不也一堆持風土民情環境不同為理由的反彈聲浪? 現在咧? 雖然近日台灣還是有新聞說自欺欺人用的安全帶插銷銷路還不錯.
上了國外新聞的台灣駕駛不禮讓行人與緊急車輛是風土民情? 交通號誌只當參考也是風土民情? 闖平交道也是風土民情? 當然都不是嘛! 都是部分人因自私心態作祟, 自己方便哪管他人不便, 積非久了一堆人不想吃虧 (或可說是覺得丟臉), 有樣學樣變成是; 既然國外可行, 台灣就可行, 難道您希望台灣的交通永遠是這麼般模樣? 事實上台灣的風土民情沒那麼特殊, 也沒那麼不可救藥, 不需要拿這個當理由; "好面子總是找理由而不去做" 才是台灣的特殊風土民情, 一直抱著這樣的心態只會阻礙進步造成惡性循環, 久了自然就會認為那是理所當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