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過中和交流道 準備一如往常的切到外線
別懷疑 這邊的交通就是這樣 外線特別快
沒想到我才打方向燈而已 前面的就自動讓位了
這麼一來我也不需要再切去外線 直接超過去就好
難得有這麼自動的民眾 不過我超過去後也自動切回中線了
說真的 現在內線龜車的問題有慢慢改善了
不過不打方向燈的白痴還是依然存在
下土城交流道時 左前方又一台我討厭的牌子在那裡左右晃
看那舉動大概是想下交流道又不想提早切進來
看他在那晃我就打算加速下交流道了 沒想到那個白目就突然從中線直接切進來 還壓槽化線
靠 想下交流道不會提早進來嗎 外線道還滿順的 至少維持90km/hr沒問題 重點是還不打方向燈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要在中線直接切進來 下交流道不知道是不是車子容易晃 煞車燈一值在亮
當場給他剪過去 這牌子的不知道在想什麼 每次都做一些五四三的舉動
也許是害群之馬吧 人多車多難免有些老鼠屎
裡面有些研究與觀念剛好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篇來自於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2003 年 6 月 18 的文章
標題是「交通研究:塞車是如何產生的?」(Verkehrsforschung: Wie entstehen Staus?)
首先闡釋了一些大自然生物的特性,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魚群的行動
雖然目前仍不知道魚群是怎麼互相溝通的,但是他們能夠保持整體的一致性
不會有互相推擠、超越的動作,並能夠保持一定的間隔與速度,所以可以非常順暢的集體行動
接著則是針對德國的高速公路現象,與魚群表現的比較
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中完全看不見魚群這種毫無自我意識、僅集體行動的表現
其中在博士 Dirk Helbing 與其他研究者的模擬實驗中發現
高速公路的行為就像是物理上三態的變化:
首先在空曠的高速公路上,就像物理上的氣態,你車子隨便怎麼開,基本上不會影響到其他車輛
接著是車流量慢慢增加,,如物理上的液態,
車輛與車輛之間開始互相影響:後車必須要適應、隨著前車的速度一起前進
在這種汽車時候就像是魚群一樣失去了自我的控制意識
對於車流量來說是最順暢且能夠發揮高速公路的最大效應
然而,通常導致塞車的發生,並不是因為車流量過高、事故、或是路段維修導致的道路縮減
解決的辦法也不是蓋更多的高速公路
問題的發生是來自於各個駕駛的自我意識的互相影響
經過統計,最容易影響並導致塞車的幾項人為錯誤行為是:
過短的安全距離、未注意後方的交通情況便任意更換車道、以及、持續的「靠左側行駛」
由於以上的常見錯誤行為,導致後車必須要「踩煞車」
然後,當踩煞車這個動作發生在較高密度的車流量的高速公路上時
由於每個駕駛都需要所謂的反應時間,如此一來將會產生一發不可收拾的連鎖反應
因此一個小小的煞車可以導致後面連綿幾公里的塞車
而這個連鎖反應是由肇事者一連串的向後方發展
所以對於肇事者無任何影響,也由於肇事者對於所引起的塞車毫不知情
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在往後的駕駛行為中有任何的改進
以上就是文章裡面對於本討論串中有相關的部份
希望大家在開車的時候能夠多多禮讓,超車道這東西除了超車時使用,平時還是少去佔用吧

LIFE IS SHORT, PLAY MORE.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