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如何將車輛的操控性藉由簡單的調整達到最佳狀態~~~

挖哩勒~ 完全看不下去........ 一整個想吐血, 拜託 你說用簡單的方式, 可是你內文又講了一堆專業儀器怎樣的.... 這不是自打嘴巴嗎 誰家有四輪定位的磅秤阿~ 誰家有可以測避震器的阻尼係數機....... 還是 你家開保養廠的阿~~

還有~ 我很懷疑 你是住在台灣~ 就算是阿婆買菜車 在台北隨便一條路面開 路面高低差 至少都一公分以上, 還有 你當市區道路都是賽車路面嗎 沒水溝蓋 沒人孔蓋嗎~ 車不會跳嗎~ 再者~ 請你開一趟 新店交流道往北的 那個180度的彎道 請問 你依照限速40..... 車體會不會扭曲,
還有 你說中心配重~ 那請問一下 整台車最重就是引擎~ 那表示說~ 依照大大的理論的話~ 中置引擎才是王道囉~~

真的很想看看 1. 你有沒有駕照~ 2. 開車上路幾年 3. 是不是遵守道路規範的優良駕駛........
如果 你符合以上三點的話 我覺得你就不會寫這麼多了..........


開車不喝酒 喝酒不開車 平安回家就是福........

單靠這樣調,是沒法改善原廠底盤特性的

台灣坊間至多改避震器、改輪胎、加拉桿,對攸關車輛操控性的底盤特性,改善微乎其微

更遑論開版大搬出一套靜態配重的方式,怎會有作用勒?

國外玩車的,是以performance turning的概念,專業的都是拉馬力、直接實測多少負載下的特性
不是換一換改裝品,排氣管變大聲這樣而已

況且所謂的最佳狀態,必須依照車主的需求而定
例如要追求轉速與扭力的最佳匹配下,產生的推進馬力
或者是過彎道的底盤反應等等,不一而足...

而不是用一個響亮的題目,卻不知所云

套句話,一分錢、一分貨
諸如「調教車輛操控性」之類的宏大目標,是沒有取巧的小訣竅
什麼?
那個說以前的F1其實都完全只是用遙控的那個博士阿宅
又繼續在這裡開文用一堆參考書上的東西來騙這裡的網友?

還要考人能不能算出車輛的ROLLING CENTER哩
我十多年前在學校念相關科系時就會算了,還要你來教?
但那又如何,到現在我還是不太會開車,也不懂怎麼調整
不過我想其實你也是跟我一樣吧

我說阿宅阿 快跳出你所待的虛幻世界吧.....


還有我說Jaku大阿,雖然以前在別篇文章跟你有小小意見衝突過
不過這回我可是全力支持你
Roger17Chen wrote:
...(恕刪)...
不管調整環在彈簧上方還是下方,增加彈簧預壓值會增加該支避震往下撐的力量,可以增大該輪的接地壓,這點應該大家都同意吧??



這怎麼同意的下去?
彈簧掛預載的目的是啥懂嗎?

當然 ~ 如果你是增加單一懸吊的預載
而且沒調整匹配的懸吊高度造成車重負載改變的話
是可能影響單一輪子的接地壓力
不過...能不能告訴我這樣惡稿的目的?
我的主題歡迎討論LDS,但是我不跟豬打架~一但發言讓我覺得無法溝通/酸的沒內容,一律黑名單伺候.
Roger17Chen wrote:
對這篇的正確度有疑問的人,請先考考自己:
雙A臂懸吊的"瞬時中心"和"滾動中心"如何計算??
麥花臣懸吊的"瞬時中心"和"滾動中心"如何計算??
若無法精確的答出來的話,請先去自修再來批評喔~~
還是沒人回答得出來嗎??還是有人認為"瞬時中心"和"滾動中心"根本不存在??
若是不知道"滾動中心"如何計算,那要如何知道用多快的速度過多急的彎時,會有多少重量會轉移到外側輪??

Roger17Chen wrote:
現在所有車廠的車有哪款是不用計算就能設計出來的??
沒有經過計算,要怎麼知道用多粗的樑才有足夠的強度??
難不成是先隨便做一輛出來撞看看,看哪裡不夠強再來加粗??
若是從頭到尾都不計算,都用這樣的"試誤法"來設計,那設計一輛車可能要撞掉個幾千輛才能有個雛形出來....
就像設計電路,一顆LED要串多大的電阻才會最亮又不會超壓燒掉,透過計算是最準確的做法~~
若是買各種不同的電阻一顆顆穿上去試看看當然也是一種方法,但是不曉得要燒掉多少顆LED,就算找到不燒掉的也不見得有最好的效率~~
這就是會計算和不會計算的差別~~
會計算的人可以透過計算將一切模擬到最接近,最後實際做出來測試只要做細微修正就可以了~~
一個連電阻值都說不出如何計算的人,就算給他配出了一組會亮的LED,那就代表他懂電學了嗎??


針對您所提出的疑問...
小弟前幾天利用下班之餘翻了一下網站...
在此提供給各位大大們參考
http://www.circletrack.com/index.html
想了解怎麼測量Roll Center的大大可以在Chassis TECH的類別找找...
裡面有很詳盡的說明

針對懸吊系統的調整與分析在這當中也有很詳盡的說明....

小弟我認為真正的專業...是不需要太刻意的強調自己的專業...
而且小弟我自己也從不認為自己很專業...(專業的是我們公司的工程師..不是我..)
我認為應該以負責任的態度提供正確的專業知識在汽車技術這個領域當中..
因為這一切都跟生命與安全有關係...

小弟不否認大大當中所提到的一些理論...
Rolling center, moment center...etc...
這些對於車輛的重心位移、平衡的影響也都息息相關, 網站也都有說明...

而這些很專業的名辭...小弟相信一般人沒有學過的不一定聽的懂...
即使看懂他在寫什麼...也不一定能夠理解這當中的涵義....
所以更別說..
您所提出的以簡易的方式與思考邏輯就能夠自我設定車輛懸吊系統這樣的言論...
因為這種東西本來就需具備其專業性的邏輯與調教技術...
不是你我三言兩語幾句話幾篇文章就有資格教導普羅大眾"如何藉由簡單的調整達到最佳的狀態"做這樣的事
這些都跟生命安全有關係...
請別開玩笑了....

你問的問題沒有人回覆並不代表我們不懂...
原本沒有想要刻意回答是想讓這篇就這樣沉下去的...
沒想到你自己自問自答了起來......
今年60屆澳門大賽!!台灣兩個車隊將會參賽!!請大家替它們加油!!
Apachen wrote:
Roger17Chen wrote:
...(恕刪)...
不管調整環在彈簧上方還是下方,增加彈簧預壓值會增加該支避震往下撐的力量,可以增大該輪的接地壓,這點應該大家都同意吧??


彈簧掛預載的目的是啥懂嗎?

當然 ~ 如果你是增加單一懸吊的預載
而且沒調整匹配的懸吊高度造成車重負載改變的話
是可能影響單一輪子的接地壓力
不過...能不能告訴我這樣惡稿的目的?


Apachen大大...我們不能這樣說Roger大大..這樣他會生氣的...
我們只能說 Roger 大大說的沒有錯阿...增加彈簧預壓值的確是會增加該支避震器往下撐的力量
因為相對作用力的原理,當你預先壓縮彈簧的時候,其實彈簧已經預先產生一個相對的反作用力
所以當這個反作用力作用在車上時,相對的就等於是增加車輛對地面的下壓力....

這樣的接地壓....車輛靜態的時候是對地面有增加了壓力沒錯......
但車輛在行駛時,壓縮後彈簧公斤數變大的結果就是變成
該彈簧原先能吸收緩衝的力道轉嫁給車身或者是輪胎胎壁
造成彈跳的結果...這樣反而降低了原本應有的操控性與抓地力...

如果我們今天的道路都跟賽道一樣平坦...小弟相信...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
今年60屆澳門大賽!!台灣兩個車隊將會參賽!!請大家替它們加油!!

gti6 wrote:
還有我說Jaku大阿,雖然以前在別篇文章跟你有小小意見衝突過
不過這回我可是全力支持你


疑 我怎麼都不記得了 我這麼記仇都不記得了 應該是很小的小事吧!
Jaku 峠
我提出幾個 重點 我不同意的地方

在討論 Roger 的方法 對或錯之前 (或許某種程度上 也不能說對錯 他愛怎麼調是他的事) 先看看他的方法是否 "簡單"?

Roger 說 一開始他提出的調整方法很 "簡單" 但是更換彈簧磅數 "簡單" 嗎?

我看得出來他的 測試方法很簡單 但是 調整方法簡單嗎?

一般人憑什麼經驗可以判斷 彈簧磅數夠不夠 即使可以判斷 他憑哪一點知道要 增加或減少多少 就算這個也知道 他要用什麼方法增加或減少磅數? 而這種反覆的測試運氣不好的要試幾次才算簡單?

其他零星的疑問

1. 為什麼這種調法 國外行之有年 但卻沒有人聽過? 就好像Roger 堅持 市場上賣的避震器 spring perch 大多是在上方 但為什麼 我看過的都是在下面?

2. 為什麼調整時 要拆備胎 重低音 第三排 卻要前座兩個人? 胚車一定要比照 拉力副駕嗎?

3. 如果原廠出來的車 不經調整就會像 Roger 說的 很難開 那車如果依照兩個人下去調整 是否一個人開時就會很難開? 又被封印住?



回到專業的討論

我之前講過 沒有人用肉眼在測量 車高變化跟高低速阻尼軟硬 有這麼神 那還不如 出去開一趟 用屁股來感覺一下 豈不是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資訊

一模一樣的車 不同的人開 不同的場地 都有不同的設定 這豈是用肉眼判斷 就可以設定好

我不相信 F-1 在出發前 會把他們收集的數據跟 7-post shaker rig 丟在一旁 然後到現場才去做 Roger 講的靜態調車

調整 preload 時 你要把工具都帶去現場 把車架起來調整 然後不斷的借用地磅來量? 這樣要如何不打擾別人?

另外 Roger 說 要調到 "同一軸左右邊的荷重相同" 這是錯的 這不是 corner weight 的定義 corner weight 是要把對角線的重量調成一樣 不是左右對稱 把要增加重量的對角線兩輪車高調高 把要減低重量的對角線兩輪調低 四輪調整的圈數保持一樣 四輪車高就會跟之前很接近 不會差太多

你不但把調整方式說反 也把定意說錯

一般市售車是不太可能左右配重一樣 除非你把駕駛坐在中間 引擎中置縱放? 另外凡事要求 對稱 不代表會有最好的結果 就算車上坐兩個人的配重比較左右對稱 但仍然是一個駕駛時單圈比較快 一台 1600公斤 前後 50:50 配重的車 也不會比一台 1000公斤 不是前後 50:50 配重的車快 我寧可不加重也要開左右不對稱配重的車

原廠車再怎麼好 也不可能左右荷重相同 再怎麼不好 也不會 "超難開 容易出事"

接著你計算 前後軸的橫向重量轉移 並不能計算出這部車會 轉向過度 或是 轉向不足

因為荷重的動態是 四輪一起變 不是 左右變而以 而各種彎變化又不一樣 一部車低速彎轉向過度 高速彎也可以轉向不足 一部車可以進彎轉向不足 出彎轉向過度 或是 進彎轉向過度 出彎轉向不足 一部車可以剎車轉向過度 踩油門轉向不足 講求最快單圈有時候需要 compromise 妥協

一部車整體的 balance 也只有靠彈簧軟硬嗎? 如果今天有一部前驅車 輪胎用前寬後窄 還是要用一樣的彈簧磅數嗎?

你要用 可調式 sway bar end links (李串仔) 來調整 pre-load 改變 corner weight 也可行 但是為何不把 end links 拆掉 避震器調好 corner weight 之後 再把 adjustable end links 接上來 不要讓 sawy bar 有 任何的 pre load? 何必脫褲子放屁 多此一舉? 如果你去問問 你就知道 adjustable end links 最主要的目的 其實是讓 sway bar 不要有任何 pre-load 這才是它最大的目的 要調整 corner weight 用避震器就好

你真正正確的答案 似乎也不太正確

再來 你說理想的前後防傾桿的硬度 是前後軸荷重的比例一樣 那為什麼 我看過的前驅車廠車 都是 前軟後硬? 找各種硬度的防傾桿好找嗎?

再來 彈簧磅數 更不是這樣按照前後配重來配 你認為後彈簧套在減震筒外的車 它前後懸吊的 motion ratio 會一樣? 而後彈簧跟著減震筒的車 就需要計算力距?

你的匹配法 大有漏洞 另外再舉個例子給你 miata 跟 s2000 的 懸吊 motion ratio 相當接近 並且都相當接近 前後 50:50 的配重 但是為什麼 S2000 彈簧磅數多用 前後同硬 而 miata 卻 多用 前硬後軟 即使 motion ratio 相同的車 彈簧磅數搭配也不盡相同

調整車子不是一套公式就 "解除封印得到中性轉向" 更不可能會是 Roger 這種 爛公式 把 防傾桿 彈簧磅數 都很單純只用前後配重來算

接著 阻尼 用一個人的肉眼可以判斷出 動的快慢嗎? 一個人的重量 能把 shock 裡面的 piston speed 踩的多快? 永遠也找不到 真正車子在動的時候的 piston speed 就算有人的眼睛很厲害 看得出來差別 得到的資訊也只有 極慢的 piston speed 時 的阻尼 也判斷不出來 其它 piston speed 時的阻尼

另外我之前也說過 改裝避震器 有的很硬 怎麼可能用一個人的重量去踩就可以判斷的出來

這樣就可以 "全車轉向中性 車隨人轉 操作自如"?? 別傻了 孩子

之後你講中性轉向 開起來很穩 不甩尾 有不推頭 車子沒有開到極限 根本無法判斷是 轉向不足 還是 轉向過度 而如果不把車子開到極限 我們討論這麼多設定幹嘛? 買菜通勤講這麼多設定幹嘛?

傻孩子 你在怎麼凹 你的方式仍是既不簡單也無意義更是錯誤資訊參雜
Jaku 峠
本來看了這個標題我以為進來會看到樓主談胎壓調整!!這才是簡單調整不是嗎??(而且最重要)
或至少是談輪胎配置或定位!對我來說那四個小小的接地面積是最重要的!
避震器調的再好,不正確的胎壓配置一樣可以把你從天堂打入地獄!
Heel toe bend symphony?
rjchardljn wrote: 原廠”封印”的過彎性能......

這種事情很奇怪嗎?? 您沒想過"家庭房車"的用途嗎??

Civic來說,7代跟6代相比,像不像是被封印了一樣呢

Yamaha 的勁風、Jog車系,故意把空濾設計成,加高避震就很容易卡到
如此一來,想要增過彎傾角(增加過彎能力),就不能使用加長後避震器的方式來達成...
abaw wrote: 路感好的車會在行駛高速時會有怎麼樣的表現讓駕駛人感覺到這車的路感好?

我家的雷諾,只要路面上有些起伏或者坑洞,就會有震動傳來方向盤上面,路感十分明確
(但是座椅跟沙發一樣舒適,不像很多大改的車,座椅也很有路感)

"三陽"City就沒有那麼明確,但是City的方向盤回正力道,跟過彎的側向作用力成正比

而"理論上"底盤應該跟雷諾差不多的Tiida,方向盤也是沒有路面感,跟Cefiro的方向盤一樣,很像電玩...
我以前也跟你一樣是個嘴砲咖 直到我的帳號中了一箭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