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當然也要需要負擔的地方,當初政府扶植,補助,還有關稅保護,國人也對裕隆相當支持,結果以前裕隆沒搞起來,後來的納智捷油車更是網路嘲笑耗油的共用梗。裕隆的實力現實上就是沒辦法在世界上競爭。
其實政府關稅保護,補助也不是獨厚裕隆(雖然他們可能還是最大受益者),該有的獎勵措施,該有的保護措施,只要當時符合的國產汽車廠都是可以受惠的,如果很好賺,為何其他車廠不做?或是其他資本家不下來做?
除了裕隆政府也有過發展汽車工業的計畫,前面有人提到與豐田合作大汽車廠的計畫,只是當年沒有談成,談成了也許現在有一家年產50-100萬輛可以出口的汽車廠,但有可能像當年兩兆雙星計畫就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然後我們的稅金就付諸東流。
除了車廠,和政府政策穩定性外,整體台灣市場就是小,相對是難能力以撐住一個可以在世界競爭的品牌(韓國是台灣的兩倍多市場規模)
一件事沒有成功,抓戰犯是最容易的,但沒有成功只是憑一個戰犯就會敗局的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