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內線是超車道,超車完畢就要回到外線...,
從台北開到高雄,再回到台北,
沒有一台車這樣開。
美國人也不會這樣開,歐洲人更不會,
歐美實際操作是開在超車道到只要後車比你快,你就要讓,
台灣人腦袋空空,只記得被洗腦成超車後要回外線。
在一些平日流量就不低的路段,
車道數過少,汽車進入量密度過高,
加上交流道過於密集,中間車道不時有車輛匯出匯入不斷中斷干擾了定速前行節奏。
時不時踩煞車等匯入,踩油門加速⋯種種因素造成今天這種現象,霸著內側線不離開!
但要說霸著不離開,如果換成另一個說法,
它用著速限上緣120公里時速一直在「超車」中⋯⋯
一直沒離開的理由就是,中線車開太慢他要超車!
或許,我們的高速公路速限可以在提高一些,
全線平均提高十公里,內線車道速限提高20公里,
內線車道時速非壅塞狀況低於100開罰!
至於如何界定壅塞否,可以用科學數據計算出合理方式界定!
又或者,學習德國高速公路的系統,反正路上現成架子一大堆,
多放上一些最高最低速限 指示等號!
由車流數據自動調節每一段的時速上下限,
高或低於皆開罰,反正攝影照相鏡頭都是現成的。
這樣做甚至於在很多路段時段上提供了更高運輸效能。
利用現成的資源多加延伸利用,
才能讓交通更加進步,
不要只會出國度假的考察,回來屁都沒用。
內文搜尋

X